1997年10月18日凌晨2点,邯郸市西北陈三陵村,一批盗墓贼悄悄挖开了战国时期赵国王陵二号陵,包括三匹战国“青铜马”在内的200余件文物被盗出、转移。经邯郸警方努力,该盗窃团伙被一网打尽,七个月后,三匹“青铜马”从英国被追回。
据专家考证,这三匹写实风格的青铜马比汉代有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堪称“国宝”。
1、镇馆之宝:战国“青铜马”
早于“马踏飞燕”400余年 邯郸市博物馆二楼展厅内陈列着该馆的“镇馆之宝”——战国时期三匹“青铜马”,被誉为我国出土时间最早、最具写实风格的“青铜马”。
邯郸市博物馆保管部徐国栋介绍,对这三件文物,该馆施行的是最高级别的保管措施,平均一年内就会进行两次检查,查看展出环境是否对其造成损害,定期清理灰尘,保证文物所在环境洁净,以利长久保存。
2011年,三件青铜马其中一件“低头青铜马”腿部出现裂痕,有粉状锈迹,局部点也出现腐蚀。专家鉴定后表示,这些裂痕是青铜器内部和表面开裂形成缝隙造成的,而粉状锈为有害锈,是造成青铜器损害的危险因素。 根据发现的文物情况,邯郸市博物馆立即通过河北省文物局,联系到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修复,并专门制定了《邯郸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
经过严谨、专业的检测、修复,2013年,“低头青铜马”修复完成,再次回归邯郸市博物馆。2014年,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馆举办的“三晋历史文化展”中,三匹“青铜马”大放异彩,获得社会极高的关注度。
徐国栋介绍,三匹“青铜马”形态各异,一匹作仰头行走状;一匹为低头立马,作低头伫立状;还有一匹是后坐式立马,作低头觅食状。这三匹马的尾巴均打结,而且肌腱隆突、四肢发达、背部丰满、臀部强健、马颈有力,这些特征都说明它们是成年战马的造型。
三匹青铜马,整体造型准确生动,姿态各异,刻画细腻,风格写实,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青铜器精湛的铸造艺术和高度的审美思想,代表了赵文化灿烂的艺术成就。这三匹青铜马比有名的汉代“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
2、传奇故事:国宝“青铜马”
被盗卖至英国 如此珍贵的“国宝”是如何来到邯郸市博物馆的呢?这还要从17年前一段传奇的故事说起。
1997年10月18日凌晨2点,一批盗墓贼悄悄地挖开了位于邯郸市西北陈三陵村的战国时期赵国王陵二号陵。一个巡山老人恰好发现并迅速报案。
案件引起高度重视,随即公安、文物部门联合行动,当场抓获了数名盗墓犯罪分子,但是包括三匹青铜马在内的二百余件文物已经被转移。
当年参与报道这起轰动全国的王陵被盗案的民警刘书新回忆,邯郸市公安局当时成立了最高规格的专案组展开侦破工作,据犯罪分子交代,该盗墓团伙分工明确,有专人指挥,有专人进墓盗窃,有专人负责贩卖,“一条龙”的协作模式很快将被盗文物经香港中转,贩卖至海外。
盗墓分子经过周密谋划和准备,使用洛阳铲从二号陵台上北侧的一座封土墓顶向下打开一个探孔,从探孔装入定向爆破炸药,引爆后把封土挤压在孔壁周围,形成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竖洞。盗墓贼从竖洞进入墓室后,盗走了墓中包括“青铜马”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 当场被擒获的盗墓人员刘晓民、孙金玉、熊素灵一口咬定盗窃古墓只此一次,墓顶外望风而逃的成员为河南籍人员刘坤玉、孙金龙以及山西籍王冬保。
随后,专案组民警连续出击,陆续将8名盗墓贼抓捕归案,随着团伙成员的相继落网,该团伙的幕后组织者北京籍男子杨巍浮出水面。
很快,杨巍落网,并供述出其受加拿大籍华人李强资助及提供的车辆、用炸药盗窃赵王陵二号陵的事实,墓中被窃的包括“青铜马”在内的文物已经脱手卖给了李强,后经香港中转流失到英国。
王陵被盗,国宝流失,案件迅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国宝“青铜马”的下落更是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秘书长刘东瑞等著名文物专家,对三匹战国时期的“青铜马”鉴定结论为:造型独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风格,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如此“孤品”、“稀世珍宝”流失海外,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专案组民警经过百余天缜密侦查,万里追踪,协同国际刑警,终于在1998年5月12日将贩卖到英国的“青铜马”完璧归赵。
3、谜团待解:谁是赵国王陵
颠沛流离、失而复得的“国宝”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有文物专家经过反复细致观察发现,三匹“青铜马”属于蒙古马种,而远在北方草原的蒙古马种为何会进入到赵王陵墓内陪葬?这三匹形态各异“青铜马”能否揭秘赵国王陵二号陵墓中究竟是哪位赵王呢?
邯郸民间一直传说赵国王陵内有无数奇珍异宝,但关于赵国王陵的位置却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在当地还流传着一句俗语“七十二陵八十二台,不知赵王哪里埋”,意思就是说赵国王陵有众多遗址,但真正的王陵究竟在什么位置却谁也不知道。
经众多文物专家、学者多年论证,目前考古学界确定位于邯郸市主城区西北20公里处,呈东北至西南的条带状分布有5个高大陵台,7座封土(俗称坟头),应为战国时期赵国国王陵墓,由于不确定是哪位赵王的陵墓,故现命名为:1号陵,2号陵,3号陵,4号陵和5号陵。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到公元前228年秦国统一天下,赵国共经历了8位国君,分别为: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和幽缪王。而幽缪王投降亡赵,被秦王流放到了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应该不会再被葬入邯郸。
如此推测,赵王陵的7座封土很有可能埋葬的就是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等7个赵王。
“ 蒙古马种”式青铜马的出现,让很多学者不由得想到了赵国举世闻名的改革——胡服骑射(引进胡人的衣服、马匹,练就骑兵)。因此,专家推测三匹“青铜马”很有可能是赵武灵王实行改革的产物,据此推测,赵国王陵二号墓埋葬的“赵王”可能为: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或悼襄王。
由于这几座陵墓目前都还没有发掘,除了三匹“青铜马”外,文物专家还没有其他考古资料的佐证,再加上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依然无法断定二号陵墓主人是谁。
至今,三匹“青铜马”的身上依然萦绕着很多扑朔迷离的“谜”,而正是这些未知为今人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提供了不懈的动力。随着三匹“青铜马”进入人们的视野以及赵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物专家相信越来越多的历史真相、故事将被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