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曲县革命斗争史略
潘芝林 王永泉
1939年至1940年,抗日战争正向纵深发展,日本侵略军控制了主要交通线,并要深入我根据地进行“蚕食”。
1939年冬,邢(台)济(南)公路被日伪军封锁严密,临清、平乡、曲周、馆陶等县城相继被日军占领,并要在这些县城的中间地带建筑碉堡、据点,以实施其侵略计划。为发展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日斗争,我上级党委于1939年底决定在广宗、曲周和邱县接壤地带建立一个联合县——广曲县。因情况变化,至1940年5月才在原广宗县的东贺固村正式宣布广曲县成立,1944年8月,撤销广曲县建制并入邱县,1945年抗战胜利后,原广曲县属地,各归原县。
广曲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雨亭(1940年3月—1941年11月),第二任县委书记胡代耕(1941年12月—1944年8月);第一任县长张雨秋(又名张小川,1940年5月—1942年4月底),张去太行参加整风后,县政府工作由政府秘书袁学南(党外人士)主持,第二任县长吴化南(1942年代理,1943年初任命县长)。
县委组织部部长:
一任常静波(即李存堂)
二任刘建中(代 理)
宣传部部长:
一任吴化南
二任李德明
三任周勇(负责人)
敌工部部长:
于光先,执委王生光
县政府民政科科长:
一任郭培贤
二任李欣(女)
财政科科长:一任王林之
二任张均平
教育科科长:
高子先(国民党员)
粮秣科科长:
范老冉(国民党员)
司法科负责人:
吴鹤林(无党派人士)。
公安局(科长):
一任刘豪敬
二任吴化南
三任(科)张光恩
四任(科)崔省先
县大队队长,政委分别由县长、县委书记兼任。
大队副:王顺和
副政委:一任常春山
二任常一斌
三任李火光
县农会主任:
张熏,副主任:张富青
县青救会主任:
一任孟一中
二任李浩
三任刘建中
县妇救会主任:
李光
县抗联主任:
一任刘建中
二任张春山
县抗日自卫支队长:
一任刘风岗(后叛变)
二任张维一(后叛变)
三任王金奇
广曲县下设六个区(一、二、三、四、六略),五区(原邱县部分)
区委书记:
一任梁风化
二任朱馗
三任刘建中
四任张秀荣(女)
区长:
一任梁保祯
二任刘子臣
三任李铁民
四任梁中一
广曲县辖境:北至邢(台)威(县)路,南至曲周县的大、小弟八及原邱县的潘坡、南营,西至滏阳河,东至企之县界和临威县的刁家营。东西境宽八、九十里,南北境长六、七十里,境内村镇140多个。各区政府、区委的主要活动地点是:一区龙堂镇、二区马町村、三区河南町村,四区贺固、旧店村、五区鲍庄、南营、潘坡村、六区邢济路北的候寨一带。那里敌人封锁严密,县曾两次派人去开展工作,都牺牲或被捕,后将该区划归四区。县级党政军群领导机关及领导人主要活动地点:鲍庄、潘坡、东贺固。
广曲县在抗日烽火中建立和撤销,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县委抗日县政府在极艰苦而严峻的斗争形势下,坚持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在扩大党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灾渡荒,开展生产自救,支前参战及反扫荡诸方面,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辉煌胜利,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
——贯彻上级指示,实行革命两面
1942年“4·29”铁壁合围后,抗日斗争形势日趋严峻。是年5月,冀南区党委书记宋任穷同志住在潘坡村,同广曲县委书记胡代耕同志讲了斗争形势,指示说:“鉴于当前对敌斗争形势需要,以后敌人向我们进攻,我们也要向他们进攻,有敌人要变无敌区,实行革命的两面政策,打入敌人内部去,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扩大根据地……”为落实这一指示,随即,广曲县委,在鲍庄村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作了具体部署安排。对县境内18个日伪军炮楼、据点打入地下党员;敌占区各村安排两面村长,明面上应付敌人,暗中做抗日工作,一有敌情,县委就知道,使对敌斗争由被动变为主动。县委这一措施落实后,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护了自己,抗日斗争形势很快好转起来。张葛炮楼打入了地下党员张三存同志,他团结有正义感的伪军作内应,县大队里应外合一举端掉了炮楼,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器张气焰。马坊营炮楼的敌人感到恐慌不安,孤独无依,不久就自动逃离了。至1944年,县大队在各村模范班、青抗先和自卫队的配合下,先后拔掉了马连头、许家町、大弟八村等炮楼,只剩下龙堂镇的日军据点,成了“瓮中之鳖”。1944年8月,广曲县合并于邱县,这片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东至高村,西至龙堂、滏阳河,北界邢威路,南至馆陶县界,东西七、八十里,南北百余里的广大地区,是冀南区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广曲县在开辟、发展和壮大抗日根据地中,起到巨大作用。
——坚持游击战,展开反扫荡
1942年4月29日,日本侵略军出动一个旅团,抽调邯郸、临清、曲周、威县、馆陶等县的日伪军,分五路向广曲、邱县和企之县合击,围攻的重点是广曲和邱县,时称“4·29”铁壁合围,当时人们也叫“五路大扫荡”。事发前两天,县敌工站把情报送交县委,县委于当天召开了紧急会议,定出反扫荡对策。当时八路军七七一团和县委住西贺固村,团政委张何春列席了县委会,会议决定,避开敌人主力,沿着敌人力量薄弱的敌占区边沿进行活动,于当晚就赶到漳逯村一带。之后,县党政军群机关和七七一团又迂回到滏阳河畔,在敌占区打游击。因敌占区的敌人兵力薄弱,不敢出据点活动,加之有当地地下党组织协助,使县委、政府和军队安全躲过敌人主力攻击,脱离险境,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开展生产自救,抗灾渡荒
1943年,冀南大灾荒,广曲、邱县尤为惨重,历史罕见。春苗没种上,夏收麦不登场,7月初连降大雨七昼夜,秋收不见粮,霍乱病疫大流行,灾民连连惨遭殃。至是年冬,一些村庄几乎变成无人村。据粗略统计,广曲县原有8万余人口,因灾死亡和失散者达4万多;灾后,经政府赎人、赎地工作,一年后才恢复到4万人。
那年,正当大灾十分严重之时,冀鲁豫区书记宋任穷和冀南区书记王任重同志在西孝固村召开了重要会议,与会的区委以上干部1000多人,王任重同志在会上作了关于生产救灾,开展互助合作大生产,渡过荒年的重要报告。会后,广曲县委和抗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组织运粮,开展借粮斗争,组建互助组,变工队,发展集贸经济等。那年的秋粮、秋菜和麦种,都是从各地运来提供灾民的。同时,县委、政府组织全县人民坚持生产自救,组织干部群众和军队开荒种地。
在大生产运动中,各级干部都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那年种麦时,宋任穷、王任重同志都在李省庄村与群众一起拉耙、拉耧。县委书记胡代耕同志在西孟村与群众同吃同劳动,干群一条心,军民齐心协力搞生产渡荒,大大增强了群众克服困难,战胜灾害的信心。
——坚持抗日统一战线,团结抗日
广曲县委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胆启用投身抗日的党外民主人士和各党派革命分子在县政府部门任职。无党派民主人士袁学南先被任命为政府秘书,后又代理县长主持政府工作。他团结同志、深入群众,依靠县委领导,工作很出色。政府部门中有两名爱国抗日的国民党员,一名任科长,一名任县参议员,他们均为抗日做了大量工作。县委还通过敌工工作,与日本“反战同盟”的领导人秋山良照取得了联系,不断从敌人内部获得情报,做到了敌动我知,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在敌占区,县委针对敌人搞的日伪政权,利用地下党组织搞人民政权建设,团结抗日力量和中间力量,孤立和打击死心踏地的汉奸、日伪特务。
——扩大党建、支前参战
1940年广曲县成立后,县委狠抓了村党支部的建设积极发展共产党员,壮大党的力量,很快村村建起了党支部。广大青抗先队员积极要求参加八路军,共产党员带头参军参战,出现了许多父母送子、妻送郎的参军好典型。八路军七七一团扩军中,广曲县就输送兵员1000余人。为开展游击战争,有力打击日伪军,广曲县成立起西支队,后改编成八八团,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军事力量。
广曲县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年代,又在峥嵘岁月里锻炼成长、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在大灾之年,斗敌人,战天灾,抗瘟疫,搞生产,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只不过瞬间即逝,但它的历史功绩,可与日月同辉,彪炳史册,原广曲县人民将永远铭刻心底,永世不忘。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