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溅太行志亦酬
——纪念《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何云牺牲80周年
邯郸市红色收藏委员会
1942年5月28日,《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何云,在抗击日寇“大扫荡”的突围中英勇牺牲。今年,是他壮烈殉国80周年。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有着光荣而英勇的历史。
1937年7月,全面抗战打响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中央决定在南京公开发行《新华日报》。由于日军逼近,报社被迫迁至武汉。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于武汉创刊,隶属于中共中央长江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报纸。何云担任《新华日报》国际版编辑。
图1:《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何云
何云,原名朱士翘,1905年生于浙江上虞县。1930年8月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后转入铁道传习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停学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上海国民御侮自救会”成立,何云任该组织宣传部长。同年6月,被上海国民党宪兵司令部逮捕。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获释。后来,何云被调往汉口参加筹备《新华日报》工作。
1938年7月,《新华日报》拟到陕西西安出版西北版,编辑人员由国统区北上。在西安,筹备工作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在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关怀下,何云等编辑人员来到太行办报,何云任社长兼总编辑。
敌后残酷的战争环境、物资匮乏,加上敌人严密的封锁,都成为办报的难题。没有纸张、油墨、铅字,没有铸铅字的铜模,更没有电讯器材……
在何云带领下,报社人员人人都开动脑筋想办法。没有铜字模,自造半铅模解决了铅字更新的难题;缺少电讯设备器材,就自造土电池,自制线圈,自装收发报机……还想尽办法到敌占区秘密购入纸张,从太原城带回部分油墨和印刷器材。
图2:《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
经过紧张筹备,1939年1月1日,华北敌后最大的报纸——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晋东南沁县后沟村创刊,报纸4开4版,铅印。从此,何云带领报馆员工,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一边打游击,一边出版报纸,编发延安新华总社的新闻,及时报道华北抗日军民的对敌斗争,报纸发行量最多时达5万份。何云鼓舞大家说“一个铅字等于一颗子弹,在敌后办报就是无形的战斗。”
图3:何云手稿
何云办报,从内容确定到标题制作,从文字斟酌到版面划定,都一一过问,亲力亲为。同志们这样评价说:“何云办报极端认真,未敢懈怠。”到1942年,报社已从最初的30余人,增加到500余人,分要闻、新闻、国际、文艺4个版和电台、通讯社、新华书店几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出版发行体系。电台能接收延安、重庆和各根据地的电讯,与一些国家的通讯社建立了联系。
图4:《新华日报》在报眼刊登的木刻画(贡延红藏)
《新华日报》(华北版)以把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为代表的理论,同华北敌后抗战的实际相结合,遵循党的六届六中和第六次扩大会议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致力于宣传敌后的任务,争取相持阶段到来;致力于宣传党的统一战线,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致力于揭露日寇军事上“肃正讨伐”、政治上“以战养战”阴谋诡计;致力于扩大我抗日民主根据地,准备大反攻,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图5:《新华日报》(华北版)编印的捷报(贡延红藏)
由于没有照相器材,也缺乏照片制版技术,报纸经常用版画作为新闻配图。通常是编辑确定第二天报纸的主题,再由美术编辑根据主题连夜画出画稿、刻成版画,刊登于报眼和报中。这一表现形式,成为《新华日报》(华北版)的一个特色。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报社工作人员一手握笔杆,一手拿枪杆;一面与敌作战,一面出版报纸。从1939年7月到1943年7月,报社前后经历了大小9次“扫荡”。报社频繁转移,不能正常出版而中断数次,在战斗的间隙中改为油印出“战时版”。在报纸发行4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共有196天因战事无报。
图6:《新华日报》(华北版)(卫庆前藏)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何云随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刘伯承、邓小平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访,在火线上编辑、审稿、刻印、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战斗消息传播出去,为鼓舞部队士气,宣传百团大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新华日报》(华北版)虽然经常转移,仍坚持出版。被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
《新华日报》(华北版)充分发挥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瓦解敌人、打击敌人的作用,对于巩固发展根据地,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敌后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被抗日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朱德总司令给予《新华日报》高度评价:“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新华日报》,称其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另一方面军”。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高扬在华北云天的一面猎猎战旗,为根据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也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之入骨。
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3万多人,对太行山山西辽县麻田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何云率领全馆同志一边工作一边英勇阻击。5月28日,何云率部突围与日军激战时中弹牺牲,时年37岁。同时还有40多位新闻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邓拓同志曾作诗悼念他:
文章浩荡卫神州,血溅太行志亦酬。党报事艰来日永,同侪心痛老成休。云上遥祭挥无泪,笔阵横开血大仇。后死吾曹犹健在,不教胡语乱啾啾。
图7:1942年冬,《新华日报》工作人员在涉县桃城村(卫庆前提供)
1942年10月6日,报社由左权县麻田镇熟峪村,南迁至涉县索堡镇桃城村,先后驻扎在大庙、奶奶庙和村中几户人家。1943年8月,中共北方局撤销。9月29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桃城村出版第最后一期846号后停刊。10月1日,中共太行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太行版)创刊。
全国解放后,何云烈士的遗骨移至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在左权将军墓的左侧。
图8: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何云同志之墓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