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之军逞英豪
邯郸市红藏会 张锋海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是一支参加过“四战”(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部队,有着光荣辉煌的历史。
1945年8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
图1:一纵司令员杨得志
同年10月7日,晋冀鲁豫军区成立野战军,辖四个纵队。第一纵队由冀鲁豫军区所属主力部队编组而成,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称“杨苏纵队”。统辖第一、二、三旅,直属新基干第六团及直属分队。第一旅,由原冀鲁豫八分区领导机关直属队的大部分和第四、六、七团编成,旅长杨俊生、政治委员邓存伦、副旅长齐丁根;第二旅旅长尹先炳。
图2:杨得志(左二)与政委苏振华(左一)等合影
一纵建立之初准备调往东北,由于战场形势变化,中央军委决定一纵暂留冀南参加平汉战役。平汉战役中一纵担任阻击任务,在迟滞敌人的同时予以大量杀伤。战役结束后,11月3日,毛泽东电令:“杨苏纵队速加补充,配足十个团,二万人,十天后动身开锦州、沈阳,参加东北方面具有伟大意义之作战。”
一纵在开赴东北途中,接军委命令停赴东北,改归冀热辽军区指挥,参加保卫冀热辽解放区。杨苏纵队在冀热辽军区指挥下,先后参加了第一次、第二次承德保卫战,接着参加热东战役、绥东战役和张怀战役。
由于傅作义集团为解大同之围,“围魏救赵”东出归绥进逼集宁,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决意在集宁聚歼傅作义部,为此晋察冀军区急调杨苏纵队西进增援。岂料杨苏纵队尚未到达战场,集宁失守,晋察冀、晋绥野战军被击退,杨苏纵队虽在随后的张家口保卫战中取得了一定战果,但张家口还是失守,杨苏纵队奉命撤出战场.
随后,杨苏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回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聂荣臻鉴于张宗逊在大同、集宁战役的表现,和杨得志的指挥能力,向中央建议调杨得志负责晋察冀的作战指挥。中央军委同意聂荣臻意见,杨得志留晋察冀,苏振华任晋冀鲁豫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归建。
由于连续征战,部队减员较大,1946年3月18日,杨苏纵队缩编为三个旅六个团。10月1日再次整编,撤销第3旅番号,将其下属团分别编入第1、2旅。
1945年11月以冀鲁豫军区主力组成第7纵队(辖第19、第20、第 21旅),杨勇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治委员。
图3:一纵在邯郸战役中奋勇杀敌
1946年年12月20日,第1纵队由晋察冀军区归建。1947年3月16日,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并为第1纵队,由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
1947年6月10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第2、第3、第6纵队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扩大作战规模,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原军区,并将晋冀鲁豫野战军团改称中原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团第一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纵队(辖第1、第2、第19、第20旅),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野战军辖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
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1949年2月19日,在河南省沈邱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5兵团序列。尹先炳任军长,王辉球任政治委员,戴润生、吴实任副政治委员,杨俊生任参谋长,吴实兼任政治部主任,尹痴生任后勤部部长。
1951年2月第16军离黔北上,准备入朝作战。7月7日,抽调90个建制排共3646人,组成两个团,参加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第47师入朝作战,于1952年3月归建。 1953年11月,第16军入朝作战,至1958年4月撤军回国。
刘伯承元帅赞扬这支部队说:“晋冀鲁豫一纵队是四战(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之军的远征军。”
图4:一纵颁发的一等战斗英雄奖章
笔者收藏的这枚珍贵奖章,就是由四战之军的远征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颁发一等战斗英雄奖章。该奖章为银质珐琅彩,圆形,直径2.9厘米。奖章为蓝色衬底,主题图案为一名战士骑在奔驰的骏马上,手擎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表达了我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亮剑精神。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hdwhua/2022-05-06/5873.html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