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品毅传
呼中汉整理
(一)
冯品毅原名冯庆升,字品毅,又名苹毅、比翼、马恕、仁甫等,1900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大名县南冯庄。兄弟三人,品毅居长,有妹清莲、弟洋舟。父冯国屏,青年时过继给大伯冯宾亭并继承财产,是富裕之家。后来,为财产与族亲常到官府诉讼,再加上嗜好吸大烟,财产日减,家境逐渐败落。
冯国屏幼年读过私塾,略通文字。冯品毅自幼随父读书识字,因他天资聪明,父亲对他非常重视。终因他父亲文化所限,于是送他到外婆家郭庄正式入小学堂读书。当时大名县一带城乡教育尚不发达,为找一个较好的读书场所,经大名县第一高级小学堂校长阎承之(也是他一家亲戚)的推荐介绍,1914年暑假,14岁的冯品毅到了保定,考入直隶省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四年制)读书。
当时因考生多,录取名额有限,凡考入附中的学生大多是各县高级小学的佼佼者。学生待遇优厚,入学后学校就发给学生秋季操衣等物。当时高师校长赵次原在教育界是有名望之人,他选取成绩优秀的高师毕业生任附中教员,指派高师教员谢台臣兼任附中主任(校长)。在学习上,校方提倡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以大带小,冯品毅和同学们进步很快。在生活上,校方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伙食,冯品毅和同学们积极参加,在校养成了俭朴勤勉的习惯,受到很好教育。
冯品毅在校读书期间,受到该校主任谢台臣的重视和培养。谢台臣原是清末秀才,直南濮阳县人,思想进步,因为直南一带教育落后,他很注意培养远从直南到保定求学的青年。当时冯品毅在附中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特别是对外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逢考试,成绩突出,为此常受到领导和教师的表扬和鼓励。经过四个春秋的艰苦磨炼,冯品毅终于在1918年暑假,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高等师范英语系,进行专门深造。
(二)
冯品毅进入北京高师后,当时北京正处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前夜。由于社会主义新思潮的影响,1919年2月,北高师出现了一个类似勤工俭学的半工半读的学生互助团体工学会。参加这个组织的大多是青年进步学生。他们认为改造社会,必须打破劳心与劳力的界限,从而打破社会等级制度,实现美好理想。冯品毅和他的同班同学段哲人、王书薪(王虞传)、耿肇璘四人同时加入了这个进步组织。因为他们都是河北籍的学生,大家同居一室,一边读书,一边做工。主要是从事石印、打字、雕刻、照像以及贩卖书报、文具等。他们省吃俭用,缩食节衣,把省下的钱资助贫困的同学。
1919年5月,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北高师的进步师生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行动中,为揭露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卖国罪行,到处进行革命宣传。
在北京的这场“五四”爱国运动中,冯品毅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忱,同时也受到斗争的锻炼,思想进一步提高。此后他在校不仅刻苦读书,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和他的同学经常在一起阅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逐渐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秘密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因冯品毅信仰马克思主义,他是这个组织发起人之一,并在该组织领导下积极进行工作。1921年他在李大钊的亲自指导下,翻译了英国工党理论家柯尔著的《劳动世界》一书。当译稿以冯品毅的名字在
(三)
1923年初,冯品毅由北高师毕业后到了河南省开封,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英语教师。他根据团中央指示精神,到一师后即着手该校团组织的创建工作。
1924年冬,冯品毅领导开封学校师生掀起一场反教会的斗争。他带领学生“威吓团”,以流利的外语同外籍神职人员进行说理,展开斗争。他还联系河南教育界知名人士,发表宣言,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发起组织“收回教育权促进会”,向当局要求取缔外国人在河南所办的教会学校。次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河南省城,开封一师全体师生在校集会,冯品毅作关于惨案情况的报告。
此间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冯品毅还以跨党的身份担任国民党开封市执委委员兼河南党部领导工作。他白天教课,夜晚到国民二军苏联顾问处作翻译。1925年暑假,黄埔军校余勇、邓子恢等到开封招生,他广为宣传,认真为军校招考官挑选和推荐人才。当时磁县的共产党员王子清等3人,就是经冯品毅亲自通知到黄埔军校学习的。1926年1月,冯品毅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他代表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作了河南省党务报告,总结了省党部自1924年12月以来的组织发展情况,提出了今后工作意见。就在会议期间,由于国民二军岳维峻公开反共,国民党右派活动猖獗,西山会议派盗用“国民党河南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在《新中州报》上发布了所谓《取消共产派训令》,指出冯品毅等是共产党人,“应立即取消本党党籍”。然而,冯品毅在中共豫陕区委领导下,团结国民党左派,积极作中间派的工作,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决斗争。此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继续在国民党内开展工作,为巩固和发展国共两党在河南的合作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四)
1926年3月,国民二军作战失败,吴佩孚军阀势力重新控制河南,政局急转恶化。我党、团的活动在开封一带也随政局变化暂转入地下。此间,冯品毅应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校长谢台臣之邀,暑期由开封回大名,在七师学校任了英语教员。
谢台臣原是冯品毅在保定高师附中的校长,如今为振兴直南教育走到了一起。冯品毅对谢台臣校长非常尊重,为贯彻谢校长“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一边教课,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他利用课上课下一切场所,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宣传北伐、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重大意义;宣传中国将来必定实现共产主义的道理,全校师生深受影响。后来在《大名县志》中,还有“民国十三年(实为十五年——笔者注)八月,由第七师范教员大名冯品毅君之鼓吹革命……学生思想顿为一变”的记载。
冯品毅在教课时除用规定的《英语模范课本》外,在讲授内容上插进许多有关政治、革命思想及大革命形势的内容,向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在课堂下,他还组织了学生读书会,吸收思想进步的学生刘大风、赵纪彬、李大山、裴志耕、成润等10多人参加,利用业余时间指导他们学习革命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时校领导谢台臣等也深受影响。校图书馆还购进大批革命书刊,供广大师生研读。就这样,经过冯品毅三个多月的辛勤工作,由七师这个传播“五四”新文化思想的教育场所,变成了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的革命阵地。这为我党组织在七师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26年10月底,根据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冯品毅要离开七师了。临行前,在他精心培养的学生中有刘大风、赵纪彬、李大山三人首先提出了入党的要求,接着成润、吴益甫也提出要求加入共产党。冯品毅根据各人的政治表现和对我党的认识,经过个别谈话,先后介绍他们5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党、团两个支部,建立了七师党团组织。这也是大名一带最早出现的我党、团组织。冯品毅离开学校后,七师党、团组织不仅在校内迅速发展壮大,同时还先后向直南20余县和学校发展、创建我党组织,壮大我党力量,直至七师成了直南一个革命策源地。
(五)
1926年11月,在北伐战争胜利开展的形势下,冯品毅由大名回到开封。次年初,他到了上海黄埔路一号苏联领事馆,因会英语,在这里化名马恕为共产国际第三国际驻上海的代表鲍罗廷等做翻译工作。不久,根据我党工作需要,作为蔡廷锴部党代表开赴江西。南昌起义失败,被蔡“礼送出境”,回到河南,病在信阳。这时由友人和他的学生护送由河南回到大名家乡南冯庄。
冯品毅在家乡期间。正值大革命失败处于低潮时期,思想沉闷,再加上家庭矛盾和身体状况,情绪上有些消沉,但他和我党的联系没有中断。大名一带党的负责人刘大风、成润等同志,不断向他介绍直南革命形势和让他阅读党的文件,使他在沉闷中受到鼓舞,前进时振作精神。然而,终因家庭矛盾上升,不能使他平静下来思考大名一带党的建设问题,投身于当地的革命运动之中。原来他父亲供他读书的目的是为将来靠他兴家建业,但冯品毅自北高师毕业靠教学谋生,收入有限,每次回乡只携带一个装有几件旧衣和书籍的箱子,其父大失所望,极为不满。冯品毅性情刚毅坚强,办事敏捷果断,他在家大约一年就离开故土,又重新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活。
1928年夏至1929年夏,冯品毅又回到当年战斗成长的故地北京,先后在西城区丰民中学等校任教,一边教书,一边仍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29年夏,冯品毅由北京到正定七中任教。他在该校担任英语课,还利用一些合法的场所如纪念“五四”爱国运动会上,宣传反对新旧军阀的爱国思想,并和史地教员郭飞天合作从事俄国大革命史的文字翻译工作。但是,由于该校我党组织早遭破坏而停止活动,改组派的势力甚猖獗,不仅共产党的活动受到压抑,就连正统的国民党七中区分部也处于少数派,在校内没有地位。为此,品毅同志在校工作常感不便,曾给他的同学去信表示要离开此校。1930年暑假,他因公再度赴京。当携妻子和子女乘火车行至房山县境琉璃河车站时,为给子女下车找水,被敌人特务盯梢。当他端水上车时,火车开动,敌人向他开枪,冯品毅摔下火车被轧死,时年30岁。
(六)
冯品毅遇难后,时值盛暑天气炎热,由前任七师校长谢台臣在北京捐资200元,家属将品毅尸体临时寄埋在琉璃河附近。事后,谢台臣又邀集冯品毅生前好友、同乡中的进步人士,为他开了追悼会,募捐2000元,制定《恤金保管委员会规约》,成立以五人组成的保管委员会,谢台臣任委员长(后由段哲人代理),委员有段哲人、阎承之、耿肇璘(绍武)、齐向明(丽屏)。与此同时,正定七中校长耿绍武主持在该校礼堂也为冯品毅举行追悼会,全校师生参加并有代表在会上发言,会开得肃穆悲痛,并进行了募捐。这年冬初,由冯品毅胞弟冯洋舟(共产党员)和同乡郭宪卿等将冯品毅尸体从琉璃河运回大名县南冯庄安葬,亦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等悼念活动,充分表达当地广大群众对这位共产党人的敬重之情。
冯品毅自从事革命工作以来,为革命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共早期的一位革命家。他在豫北直南一带,为中共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这一带中共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当年那样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着后人,他的革命业绩也将永载史册,炳彪千秋。
笔者附记:
《冯品毅传》是笔者根据北师大校史办和开封市委、大名县委、正定县委党史部门及冯品毅同志生前的同事、同学、家属亲友等多方面提供的有关资料,并考虑有关档案与书刊资料综合而成。初稿已经原在大名七师工作过的裴志耕、成润和原在正定七中工作过的邸清哲等老同志审阅并提供补充资料。中组部宣教局柳村同志提供其父齐丽屏回忆冯品毅的重要材料,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段哲人前辈不吝赐教,供给亲历史料,尤其获得中共湖北省顾问委员会李文明同志大力支持与协助,方撰成此文。对于以上单位和个人,在此致以谢忱。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hdwhua/2021-07-17/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