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市建立前后的片断回忆
司枕亚
今年5月14日是大名古城从日本侵略军铁蹄下解放45周年纪念日。这座古城被敌人蹂躏长达7年半之久,解放后疮痍累累百事待兴。正当人民上下齐心合力建设新大名之际,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援助下,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内战,一度侵入大名古城,盘踞了35天。又一次对这座古城进行了大破坏。为了纪念大名古城解放45周年,特将这段历史作一片断的回忆。
一
跨入1945年,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在西方战场或东方战场都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中华民族神圣的抗日战争业已由相持阶段转入反攻阶段。这年伊始,冀鲁豫部队发起全面的春季攻势。冀南三分区23团,以我有内线联系的伪“东亚同盟自治军突击团”为内应,于
宣告解放,重见光明。人们奔走相告,喜笑颇开,欢庆新生。
大名古城地处冀鲁豫三省咽喉,是当时冀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上级领导考虑到大名所处的战略地位,为适应全面反攻的新形势,决定将大名列为解放较早县城之一,建立县级市,以作为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经济、繁荣市场的试点单位。大名市与大名县同时并存,均直接由三地委、三专署领导。大名市委由张力耕、张越、司枕亚、冯洋舟、张亚平、陈国光等同志组成。市委第一任书记是张力耕,第一任市长是张越。市辖四个区,南城区、北城区、东北郊区、西南郊区。
二
大名市建立后做了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拆城备战。大名古城解放时,附近的邯郸、成安、磁县、广平以及魏县旧城、回隆等地仍为日伪军占据。面对敌我力量犬牙交错复杂的战争形势,为了防止敌人垂死挣扎、突袭反扑,根据上级指示拆除大名古城垣。这样做敌人不来则巳,来了也站不住脚。大名古城垣均以特制大砖砌成,呈正方形,四门遥遥相对,建筑高大而雄伟,十分壮观。然而为了人民的利益,只能“挥泪斩马謖”。拆城备战采取全民动员,以战斗的姿态突击进行的。因而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当前大名古城只有残存的城门,城垣的痕迹几乎完全消失了。
(二)镇压为人民所痛恨而又不改悔的少数汉奸、敌特。大名古城在日本侵略军反动统治期间,极少数民族败类为虎作伥,残害人民,对这些人不镇压难以平民愤。经过司法机关审讯,群众控诉声讨,首先将伪政府秘书、敌特务系长、伪保安团长等七人同时枪决。后又先后枪决了南乐县特务系长等人。人们着到日本侵略军的忠实走狗落了应有的下场,无不拍手称快。
(三)妥善安置烈士家属、军人家属和抗日干部家属。大名城厢出了一些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如柴鸿儒、成润、司景周、赵北源、白秧秋、朱光、张力耕、李平之、安适、安挺远等。他们参加革命后,却把亲人留在日本侵略军的黑暗统治下,遭到残酷迫害。司董氏是个善良勤劳的家庭主妇,眼看着日本兵奸淫烧杀,无恶不做,她支持儿子司景周、司枕亚参加革命并引以为荣,因而这位革命老妈妈就成了敌人的眼中钉。1940年春节,大名城厢没有节日气氛,只有血腥的恐怖笼罩全城。正月初三黄昏,敌特务系长率特务二人,以拜年为借口扣开司宅大门,走进屋内面向董氏说:“把你儿子叫回来,你儿子在八路那边当什么官,回来皇军也给他们什么官。”这位革命老妈妈说:“我不知道儿子在哪里,也不知道他们干什么。”话音刚落,特务系长举枪将她打死。这位革命老妈妈有五个儿子,在大名古城解放前夕,日伪军又把她最小的儿子司宗贤以抗日军人家属的“罪名”枪杀。其他的烈士家属、军人家属和抗日干部家属多遭到程度不同的迫害。因此妥善地安置他们就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流离失所的安排住房,生活无着的予以救济;能工作的适当安排工作,使其自食其力。本着这一精神,对烈士家属、军人家属和抗日干部家属都一一作了安置。
(四)恢复和发展工商业。“七·七”事变前,大名是个消费性的城市,没有什么象样的工业,然而手工业不仅种类多,而且相当普遍,如打铁、编织、纺纱织布等。商业是很繁荣的。大杂货店有鸿记、瑞司、兰花记、广益成、宝华公,大布庄有福茂长、福盛隆;大酱菜园有恒聚、锦云、庆远;饮食业大的有豫丰馆、双和轩,至于地方名小吃更是遍地开花,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郭八火烧尤享盛名。大名古城解放后,组织起工商联合会,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党的工商政策,使从业者消除了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做到了放手经营,自由贸易,市面逐渐繁荣起来。
(五)恢复并发展中小学教育。国民党统治时的旧中国,像河北这样的大省仅有省立男子师范10处,女子师范10处,普通中学20处。而大名城厢就有省立男七师、女五师、十一中学3处。另外还有乡师1处,小学更是相当普遍。所以大名是冀南名符其实的文化中心,周围各县知识青年多到大名报考就读。日本侵略军侵占大名古城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遭大破坏,特别第七师范全部房屋被拆毁,一片瓦砾,成了屠杀抗日军民的地方。市政府成立后,第一任教育科长是田辛甫,在地委、专署的直接关切下,在刚刚解放之初,硝烟未熄,战局不稳的情况下,就物色校址,抽调教师,成立台臣中学。这所中学为我党培养了大批干部,现散布各地,担任着重要职务,为“四化”而默默地奉献,小学的恢复与发展更是普遍。
(六)贯彻信教自由的政策。大名城内东街法国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建筑宏大,富丽堂皇。顶端筑有钟楼,钟楼东西北三面均有直径1.42米的大钟表,日夜报时,钟声远播四方十余华里。北关的美国教堂附设宣圣会医院,在当时缺药少医的情况下,吸引了不少患者。此外,还有老堤教堂、城东北郊教堂。大名古城解放后,我们强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无论是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只要教徒遵守政府法令,就允许他们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然而这些外国人披着宗教的外衣,以传教为名,长期享有各种特权而欺压人民。当人民当家作主后,这些外国传教士就先后撤离回国了。
三
毛主席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毛泽东选集1429页)大名市建立后,我感到就恢复和发展工商业这个中心来说,并没有做出理想的成效。这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进城干部思想武装不足。进城干部过去长期工作在乡村,而且一直处于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当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城市后,依靠什么人?团结什么人?反对什么人?工作的中心是什么?特别进城干部在思想上应注意那些问题?事先都没有个谱,于是陷入盲目地乱抓乱碰的局面,把恢复和发展工商业这个中心抓得不紧不狠。
(二)因战祸商店纷纷倒闭。原来大名县工商业的从业人员,有些是本地人,有些是外地人。“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沿平汉路节节向南进犯。在大名古城未被侵占之先,外地的从业人员为躲避战祸就纷纷逃回原籍。如五美斋原是大名城内最大的文化用品商店,前设店后设厂,生意十分兴隆。这家商店的老板原籍是河南省许昌人,逃回家一走就未再返回。外地从业人员普遍的都未回来。恒聚酱菜园是城内大资本家王老铸(即王铸颜)创办,几处分公司因日伪敲诈勒索,纷纷倒闭。剩下城内恒聚(后改名新丰)酱菜园也处于日暮穷途、苟延残喘的境地。大名古城的工商业遭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大摧残、大破坏,恢复起来困难重重。
(三)因天灾使工商业萧条。漳河是有名的害河,自古就流传有“河伯娶妻”的寓言。漳河发源于太行山,经大名县境流入卫河。在战争年代,河道年久失修,洪水经常泛滥成灾。1946年7月,漳河、卫河洪水漫堤决口,致使大名、魏县、临清、武城等七县有三万多村庄受灾。洪水一来一片汪洋,交通断绝,这也是大名工商业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名工商业者纷纷迁往外地。邯郸市现在有大名籍的从业人员很多,就是这样形成的。
(四)执行政策上的偏差。小城市不同于大中城市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更加接近农村。有些居民户和农业户混居,甚至一户兼两者,一面经商,一面经营或自耕土地。王老聚是恒聚酱菜园、宝记卷烟公司的老板,同时他还占有几十顷土地,出租给农民。商人兼营士地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大名古城四周的广大农村多是抗日老根据地,已经或正在进行减租运动,这座古城解放后,农民成群结伙纷纷进城向土地出租者提出减租,向高利贷者提出减息。以后还划分阶级,进行了土地改革,发展互助合作运动。马厂街高锡五原来是旧政府的一个小职员,祖祖辈辈没有种过地,组织起互助组就叫他喂牲畜。羊市街赵健生是个孤寡老烈属,她本来是城内老居民户,但土地改革时也分了地主的房屋。总之,把农村实行的政策不加区别地搬过来了。
四
后的大名市将两个郊区划出,只辖城内各街道和四关厢。这时大名市的机构和职能小于县而大于一般区。市下设各职能股,一般区只设助理员。合并后的大名市先后有三个市长:司枕亚、李瑞吾、孙行之。
抗日战争胜利后,将介石在美国援助下,又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的国内战争。
大名古城收复后,三地委就善后工作作出如下指示:对英勇牺牲的村干部、民兵、积极分子召开追悼大会,对家属进行抚恤救济;对反攻倒算、作恶多端的地主、恶霸,发动群众进行清算,罪恶很大的给予严惩,拆下城墙、炮楼的砖木退还给群众,教育干部群众提高警惕,防范敌人再来。根据这些指示,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在进行这些善后工作时,市政府共发放救济款200万元。
大名市的名称在
(1990年6月14日,为纪念大名古城解放45周年而写于北京。)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hdwhua/2021-07-15/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