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
张建国
在今天的太行和太岳革命老区,提起“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就是当年随军南下福建的一支共产党的干部队伍,是由太行区和太岳区抽调干部支援新解放区人数最多的一次。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新解放区不断开辟、扩大,迫切需要大批有经验的干部去开展工作,武安县解放较早,是革命老区,在长期革命战争和工作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干部。支援输送干部到新区工作,成为老解放区人民的光荣任务。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提出“迅速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的干部,承担接管新解放区工作”。晋冀鲁豫中央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于1947年4月开始决定从太行区抽调干部南下。为了使干部自觉地服从组织调动到新区工作,武安县委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深入进行时事、形势、阶级教育,对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具体问题进行了耐心的思想教育。首先是进行动员,根据自愿报名和组织批准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动员。按照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当时全国形势,号召干部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愉快地接受调动,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早日胜利,解放全中国而奋斗。
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县委十分注意解除外调干部的后顾之忧,尽可能地帮助解决外调干部实际存在的具体困难。关心家庭安置问题,规定外调干部的家庭按军属待遇,土地实行代耕。对外调干部,都要根据每个人的思想表现和工作情况做出鉴定。使干部本人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便于到新区对他们正确地了解和使用。为使外调干部适应新区工作的要求,对每批外调干部都进行了短期的集训。
从1947年到1949年的三年时间里,武安调往全国各地的干部共5批,其中南下4批,约230余人,北上一批,计10余人。
第一批由县委宣传部长侯希仁带队南下大别山。
1947年4月抽调一批干部随军南下,太行区党委编为支队,各地委编为队。武安属五地委,所以组成南下干部第五队,约30余人。这批干部集中在涉县进行学习、培训、编队和出发前的准备。徒步行军 ,突破黄河天险,经邯郸到山东,越陇海,渡淮河,过河南到达安徽舒城、太湖一带开展工作,建立根据地和组建人民政权。
第二批由县委宣传部长邢尚亭带队,再次挺进大别山。根据晋冀鲁豫中央局指示和战争形势的需要,太行五地委1947年9月又从武安抽调了60余名干部南下,支援大别山。这批干部9月离开武安到林县集中编队。经山东,渡黄河,过陇海,突破敌人封锁进入大别山,到达湖北省大洪山地区,开辟新解放区。
第三批南下干部是随新兵出发。1947年10月,太行区各县发动群众动员了8000多人参军,同时抽调南下干部100余名,和新参军的战士编成5个团南下。这批干部到河南林县进行了整编,奉命到邯郸马头镇进行集训,1948年元旦后,带领新兵奉命南下。经山东、渡黄河,过陇海,进入安徽省与刘邓大军会合。交接新兵后,这批干部被分配在豫皖苏地区开辟工作。
第四批是由副县长邵永仕带队南下福建。1949年2月,又从武安抽调干部70余名支援新区。这批由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华北人民政府组织的4000余名的南下队伍,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武安和涉县的干部组成了第一大队第二中队。他们于2月13日到武安县城报到,进行了近两个月时间的集训,于4月24日结束,25日从武安城舍利塔出发南下,经邯郸到河南渡黄河到南京,过浙赣闽崇山峻岭地带,从江西到达福建开辟工作。
第五批抽调10余名干部北上。1947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已占优势,展开了全国性的战略大反攻。 随着全国大中城市的解放,天津、北京的解放已成定局,需要大批干部进城接管。7月,由县、区干部组成的外调干部奉命北上。经沙河、邢台、赞皇、石家庄到达当时中央华北局在平山县设立的党校学习一年。1948年11月到河北省霸县学习待命。1949年1月25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天津,随着天津解放,武安这批干部,进入城市开展接管工作。
据《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记载,解放战争期间,太行区调往全国各地的干部共有7998人(不含部队干部)。其中:区党委级干部11人、地委级干部97人、县委级干部752人、区委级干部5023人、一般干部2115人。其中妇女干部103人。如果把太行区结束时分配到山西、河北、平原三省的地方干部计算在内,共为46106人。这一大批干部对于支援解放战争,开辟日益扩大的新解放区的工作,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