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
——元城县抗日高小校史
陈献德 郭育民 郭占魁
元城县抗日高小是一九四0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由元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亲自创办的,是冀南一带我党直接领导的最早的学校之一。
元城县抗日高小,由于受到宋任穷、王任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经过李向哲、张越、张作三、郭养之等老一辈革命者的努力,所以,在残酷的战争摧残下,在严重的灾荒侵袭下,使它坚持了下来,并逐步成长壮大。
一 在战火中诞生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了惨无人道的侵华战争,国民党部队望风南逃,国民政府解体,日寇迅速占领了我广大地区。冀南一带土匪遍地,溃兵横行,民团四起,广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中。为打击日寇,挽救民族危亡,我八路军东进纵队进军到元城县,配合我地下党组织开展对敌斗争。先以李大磊同志为首,成立了“卫东办事处”,活动于张铁集、北峰,王奉、张鲁一带。后于一九四0年五月二十五日在北峰成立了“元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上级派李向哲(又名栗汇川)同志任县长。
李向哲,广平人,当时二十六岁,忠厚老实,平易近人。他头扎白毛巾,身穿粗布褂,经常深入群众。在麦收时,曾多次帮助群众割麦子。群众曾评论说:国民党县长出门骑高头大马,我们见了害怕;共产党的县长和我们亲如一家。
抗日民主政府虽已成立,但形势相当复杂,日伪据点林立,虎视眈眈与我们相恃,内部谣言四起,扰乱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说什么“国民党是正统”、“抗日民主政府是非法的”、“八路军长不了”等等。人民思想惶惶不定,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为揭破谣言,唤起民众,抗日救亡,抗日民主政府办起了青年训练班,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宣传共产党抗日到底及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几期训练班后,抗日民主政权较前稳固了,社会秩序较前稳定了,这时各村相继办起了小学校。有了小学没有高小不行,小学毕业后,孩子往哪里上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群众纷纷要求抗日政府办高小。政府也考虑到:抗日战争是长期的,不能因战争耽误下一代的学习,另一方面,战争需要大量的干部,也就需要有培养干部的学校。于是,政府请示上级批准后,由县长李向哲同志具体筹办抗日高小。
李向哲曾当过教师,对办学校很有兴趣。在他的亲自领导下,经组织部门批准,任命张作三任校长,任笑凡任教导主任,宋慕雍、李子敬等任教师。没有校舍,县妇救会干部刘玉芳(后北峰村人)献出自己的三间房子作教室,同时发出了招生广告,采取招、送相结合的方法,一九四O年十月下旬在北峰招收第一班,学生四十余人。没有课本,张作三校长领导教师在报纸上选教材或自编教材,没规定学习年限,根据战争的发展和政府工作的需要,征得家长同意,随时参加革命工作。那时,学生上共产党的学校,经常遭到农村封建顽固势力的威吓,说什么“共产党兴不长”等等。一班学生晋九如因上抗高曾遭到封顽势力要杀头
的威胁,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才得以妥善解决。
尽管在战争的环境中,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由于李向哲同志的热心指导,张作三同志的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使我党亲自创办的抗日高小在战火中诞生了。
二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
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进入极其艰难的阶段,日寇对我革命根据地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经常不断地对我元城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由于环境恶化,一九四一年春,抗日高小由北峰迁到了司家庄,不久又迁到东劝善。李向哲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中非常关心学校,经常到校帮助解决困难,指导学校工作。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同志以及二十二团的领导也经常到校讲话,鼓励师生办好学校,并与师生一起进行篮球比赛或召开联欢会。所以尽管环境恶劣,学生学习情绪却非常高涨。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元城县政府为巩固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有力打击日本侵略者,一九四一年夏,县政府先后从抗日高小选抽:晋九如、宋韶平、杨作君、孔德林、张士荣、王治邑,王义方等三十余人,参加元城县和六个区的政府、抗联及武委会工作。这批受抗高教育的学生,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地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他们不伯苦,不伯难,出生入死的与敌人斗争。他们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唤起民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在抗日军民的严厉打击下,一九四二年初,日本侵略者穷凶极恶地对我根据地又开始了疯狂的大扫荡,扫荡过后又先后在龙王庙、金滩镇、塚北、束馆、孙甘店、铁卜营、郑寨、南李庄、方道等十几个村修筑了碉堡,并挖沟修路,破坏我抗日斗争。真是抬头见碉堡,低头见公路,迈步是沟壕。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广大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抗日民主政府全力组织民众,对日寇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时时关心抗日高小的成长,敌人每次出动扫荡,政府总是先给学校送信,让师生及时地安全转移。所以尽管战争残酷,战斗频繁,学校没受什么损失,仍坚持上课。
一九四二年麦前,李向哲同志调专署工作,上级派张越任元城县县长。
张越同志身材高大魁悟,对敌斗争坚决,性格刚毅,办事果断。这时元城县遭受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广大人民在灾荒的侵袭下,吃净了糠菜,吃光了各种树叶树皮。一部分群众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逃荒要饭,很多人被饥荒夺去了生命。不少人家死绝,不少村庄没有人,先死的有人抬,后死的没人埋,真是尸骨遍野。
抗日民主政府也处于极度困难时期,战斗部队每人每天只能发四两净花生饼,政府干部每人每天只能发四两带皮的花生饼,有时候我们的干部一、二天也吃不上饭。由于战乱和灾荒,抗日高小曾被迫停课。
以张越为首的元城县政府,一方面领导人民向敌人作坚决的斗争,一方面开展救灾运动。他们采取以工代粮、外地运粮、向地主借粮、挖粮等措施,与敌人斗,与灾荒斗。当张越听说抗高停课的消息后,对政府干部说:“抗高的学生顶打,个个精强能干,抗高是培养抗日干部的学校,怎么能停课呢?”在政府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张越同志千方百计拨给抗高粮、款,并派党员干部郭养之同志住校督导。
郭养之同志是大名县郭庄村人,忠厚老实,艰苦朴素,是七师学生,知识渊博,工作扎实,具体认真。一九四二年下半年,郭养之到校后,他亲自催粮要款,千方百计地保证师生的生活供应,他还到处奔波选聘有能力有名望的教师,先后选聘:齐建勋、唐乐亭、杨法、贾培元等到抗高任教。经过郭养之的艰苦工作,学校从劝善迁到甘露东头姬家大院,学生陆续回校开始复课,一九四二年秋,学校从甘露搬到了白果南街开明绅士王恒山家,在这里招收了二、三班学生,共六十余名。由于环境恶化,冀南地区不少县的学校停办。这时,大名、魏县、成安、曲周、邱县、馆陶、冠县等县的干部子女、爱国青年纷纷来元城抗日高小求学。因有的文化水平过低,四二年冬季学校招收了两个初小班,共九十余人。为解决外地学生生活问题,县长张越给学校拨发了救济粮,也实行供给制。
那时学校生活相当艰苦,不少师生吃不饱,教师忍饥教,学生饿着肚子学。没有油,水炒菜,但师生不叫苦。没有体育器材,学生用没底的粪筐作球篮,坚持体育锻炼。为减轻政府负担,提高师生生活,在郭养之带领下,学校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比较富裕的教师齐建勋、唐乐亭、贾培元、唐继圣等自动献出二百余亩土地,一辆马车,一匹骡子。从此师生边学习、边种地、边宣传、边工作。
在残酷的战争摧残下,在严重的灾荒侵袭下,由于张越同志的关怀支持,由于郭养之同志的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使抗日高小坚持了下来。
三 在斗争中成长壮大
在激烈的战争年代里,抗日高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点。
没有固定的校址,随战火的漫延曾多次转移。一九四O年自北峰建校后,先后转移到司家庄、劝善、甘露东头姬家、白果南街王恒山家、甘露西头王家、后庄、张集街里等村,直到四五年夏,校址才最后在张集西大寺固定下来。就是在张集固定后,由于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国民党新五军进占大名,在敌情严重的情况下,四六年底学校不得不动员大部分学生回村,只剩下几十人转移到南刘店、北刘店、杨夏庄一带。
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敌人扫荡来了,学校便立即化整为零的转移隐蔽。在教师的组织下,男生由李化忠带领,女生由张玉萍带领,随时隐蔽于田野或隐藏到群众家。到群众家后,师生象八路军一样给群众挑水、扫院子、喂牲口或干其他零活,亲如一家。遇有紧急情况,群众也总是把师生当成白己的亲人用生命来掩护。
没有固定的课时,没有桌凳,连笔纸都很短缺。学校利用战争的点滴空隙,随时上课学习,膝盖当桌,棍棒当笔,大地当纸。教师讲后,学生就在地上做作业,做练习。有时白天集中上课,晚上分散到田野或群众家,三人一组,五人一伙,在暗淡的棉油灯下复习讨论。
郭养之督学经常说:“抗高是为共产党培养干部的学校,我们一定要尽全力办好。”他除了抓教学工作外,还很注意作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组织师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的有关著作,使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教师渴望学生早日成才,走向社会服务于战争,对学生总是精心哺育,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学生一心想学好知识本领,打跨日本鬼子,帮助穷人翻身解放,学习中从不知苦,以苦为乐。学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生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所以残酷战争摧不跨,天大的困难压不倒,而且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九四二年张作兰校长调离后,抗日高小先后由任笑凡(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郭养之(督学兼校长,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刘艮月(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杨友云(一九四八年至建国)担任校长。几任校长都在艰苦的年代里,带领师生克服一个一个困难,使抗日高小不停地前进。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学校里党的领导,一九四四年夏,县委从部队、机关中,抽出需要学习文化的青年党员李化忠、李清雨、石守业三同志到抗高学习。一九四四年七月正式成立了党组织,督学郭养之同志任支部书记,李化忠任党小组长。同年秋,陈静同志从三地委调到学校任党支部副书记。党组织建立后,立即着手发展新党员,一九四四年底,先后发展新党员有:姬升俊、郭占魁、付袖亭、贾学谦、解学义、王瑞、岳岐峰、霍秀忠等。四五年春,郭养之同志为抓好全县教育,不再兼任学校支部书记,先后由郭碧川同志(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刘艮月同志(一九四六年一九四八年)、任家振同志(一九四八至建国)任支部书记。在党的具体领导下,学校政治空气非常浓厚,学生学习情绪非常高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更加紧密。这时抗高成为既是为党培养干部的学校,又是党的一支强大的工
作队、宣传队。
随着我党革命力量的壮大,形势的好转,抗日高小在斗争中迅速发展。一九四三年招收第四班学生四十人,一九四四年招收第五、六两班学生九十五人,一九四五年春招收第七班学生五十人,一九四六年春招收第八班学生五十人,一九四七年春招收第九班学生五十人,一九四八年春招收第十班学生五十人,一九四九年春招收第十一、十二两班学生一百人。同时,根据县政府指示,一九四五年春派黄曲辰、杨法、杨彩巨等教师,分别到马陵(后定居沙河路)、东土山、娘娘庙建立了三个分校,共招收学生一百九十人。建校时只有几十名师生,到一九四五年就居然发展成为有四百多名师生的学校,当时是冀南一带较大规模的学校
之一。
在战争的年代里,抗日高小打了五年的“游击”,到一九四五年夏,才最后在张集西大寺固定下来。校址固定后,在郭碧川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破除迷信、拉神拆庙的群众运动。师生一齐动手,大干了一个多月,将寺内几百尊大小神像,全部推到大水坑里。师生又精心规划,认真修整,大寺变成了一座宽敞漂亮的学校。以中间的四大天王殿作礼堂,以大肚子佛爷殿、铜佛殿、哼哈二将殿作教室,其他房屋作师生宿舍和厨房。四六年在任家振同志的带领下,又将张集东边和北张两座庙院拆除,把砖瓦木料运到学校,建起了一排新式教室和十多间宿舍。四八年秋在杨友云同志带领下,师生又打起了围墙。在几次建校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大精神,师生齐动手,搬砖运瓦,担水和泥,垛墙瓦房。肩压得红肿,手上磨成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建校之初,抗高一无所有,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却建成了有二十五亩面积的校园,有六十间房里的一座美丽壮观的学校。从此在这座文雅安静的环境里,教师兢兢业业地教,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抗日高小是培养干部的学校,各级领导对它都非常关怀和重视。一九四四年学校在白果村时,冀南军分区政委宋任穷、行署主任王任重曾多次到校,并给师生作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报告,鼓励教师为抗日而教,学生为抗日而学,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树立为人类求解放的无产阶级人生观。王任重还亲自送霍延堂到抗高当教师。教师为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使学生掌握好理论和科学知识,他们采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课本知识和现实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当时高小班设有: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常识、体育等课程;初小班设有国语、算术、政治等课程。教师除传授课本知识
外,还紧密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自编补充教材。政治课讲《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并结合实际斗争讲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语文课结合实际讲“平型关大捷”、“香城固大战”,并让学生亲自写“访贫问苦记实”、“一个真人真事”以及写通知、报导、总结等。讲算术时,教师齐建勋自编了减租、减息、二五增资的各种比例补充题。教师霍延堂自编的教材和剧本,曾获得冀南行署二等奖。教师结合实际的讲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政治素质。
抗日高小是元城县政府的一支工作队,是对敌斗争的主力军。政府紧紧依靠抗高师生,群众也非常相信抗高师生。政府缺少干部时,就从抗高中抽,遇有艰难的工作,就交给抗高做。抗高师生也积极协助政府做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工作,促进了政权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元城县解散民团后,建立了抗日武装县大队,后发展成为卫东支队,李大磊任司令员,张越任副司令员。当时灾荒刚过,群众仍很困难,敌人猖獗,斗争复杂,群众惶惶不可终日,社会秩序一片混乱。特别是张集一带,敌特、电台活动频繁,谣言四起,敌人气势特别嚣张。几个恶棍、汉奸、民团头头曾带领不明真相的群众,多次向我抗日政府和支队寻衅闹事。以张越为首的抗日民主政府,紧紧依靠抗日高小这支主力军,向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斗争,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霸”、“除奸”、“诉苦”的群众运动。一九四四年冬,督学郭养之亲自带领三个学生,每人一颗手榴弹,机智勇敢的捉住一个民团头头,并连夜押送区武委会。每逢张集集日,在政府的支持下,在郭养之的指挥下,抗高师生亲自组织召开“反霸除奸大会”或“群众公审大会”。大会后,以张越为首的抗日民主政府,坚决果断地镇压了一批民愤极大、恶贯满盈的反革命分子,大灭了敌人的威风,大长了人民的志气。从此社会秩序稳定了,各村农会和村政权巩固了。
一九四五年春天,我党为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冀南一地委领导下,选抽抗高四、五班学生和已升入卫东中学的二、三班学生共一百余人,组成元南工作队,去开辟新区工作。二、三班分配到南峰县西北十八里铺一带,四、五班分配到元城县南部。这批受抗高教育的青年学生,年轻有为,有胆有识,满腔热情。他们深入广大农村,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发动雇、佃、贫农开展减租、减息、增资运动,经过他们的努力,在二百多个村庄建立了党支部、农会和村政权。通过以上社会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增长了学生实际工作的本领。
一九四六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我党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号召解放区人民参军参战。元城县政府指示抗高在张集一带搞扩军运动,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并分赴各村宣传群众、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在郭碧川副校长、杨法教师的带领下,有三十多名学生,并带动一百多名青年群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郭碧川副校长任指导员,杨法教师任副连长,张勇同学任排长。他们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为国立功,为民效劳。郭碧川同志曾身负重伤不下火线,杨法教师为国捐躯。张勇同学解放战争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英勇地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国民党新五军进占大名县城后,
学校按照上级指示,成立了民兵组织,并配备了枪支弹药,师生开始了军事化的生活,他们一方面学习,一方面进行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参加战斗。师生还经常深入各村,帮助政府做站岗放哨、打狗破路、拆庙堵街、改造村形、坚壁清野、挖地道、抬担架、送军粮等项工作。总之,对抗战有利的事,抗高的师生都去做。
抗日高小是党的一支宣传队。政府总是把党的方针政策,斗争形势的发展,首先讲给抗高师生,并通过抗高这支宣传队伍,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工作和斗争的开展。抗高师生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地广泛地宣传给群众,使广大群众相信党的政策,执行党的政策.每逢张集集日,师生齐出动到集市上扭秋歌、打花棍,并表演街头剧、活报剧。学校在军区政治部主任朱光领导的文工团的帮助下,还组织了文工队。文工队员有三十多名。文工队认真排练了“春桃”、“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白毛女”、“贾义堂”、“捉放曹”、“二进宫”等三十多个文艺节目。这些节目有:歌剧、话剧、河北梆子和京剧。他们经常向打仗归来的部队、民兵、劳模、庆功贺模慰问演出。一九四三年冬,在从善楼召开的军民联欢会上。杨勇司令员亲自接见了抗高的文工队员,并鼓动队员搞好文艺,发挥文艺的宣传鼓动作用。宣传组每天晚上深入到村、户,宣传讲解减租、减息、增资的政策,发动贫、佃、雇农,组织起来搞土改、闹翻身。抗高的文艺宣传确实起到了团结群众、教育群众、鼓动群众、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在冀南一带很有影响,很受领导重视,很受军民欢迎。
在党的直按领导下,抗日高小在激烈的战争年代里诞生,并以独自的特点,在斗争中成长壮大。
在抗日战争时期招收了七个教学班,在解放战争时期招收了五个教学班,连同分校,建国前共培养学生七百多名。学校党组织至建国前,先后发展五批党员,共七十名。这批受抗高启蒙教育的青年,后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有不少人成为地师级以上干部,如:河北省委副书记岳岐峰同志、中国驻联合国科教文组秘书长贾学谦同志、广东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韶平同志、海军某师副师长梁清选同志、原邯郸地委书记李树春同志。更有大量的干部成长为县团级,如:曾任大名县副县长、大名县后师党委书记的黄克显同志,山东省聊城地区银行行长李文海同志,北京市生产合作总社干部学
校教务主任郭蕴山同志,邯郸行政处副处长李善修同志,山西省洪洞县武装部政委谷浩然同志。也有的成长为科技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如:工程师任友仁同志。还有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一般干部,如:四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精心哺育下一代的中学教师郭占魁同志。
从一九五六年起,在抗日高小的校址上,逐步发展成为张集中学。现在的张集中学,正沿着抗高的道路,继承抗高的光荣传统,奋发图强,开拓前进,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精心培育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