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闻单位在武安
(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华社临时总社的孕育地——武安
在武安河西的新闻记者
研究红色广播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华社临时总社诞生在河北的涉县,但翻阅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史,你会发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华社临时总社的孕育地在武安,无论从人、财、物各方面都与武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部分工作人员
1946年11月,在人民日报社驻地武安河西村,报社负责人张磐石、安岗开始接手一项崭新的工作——建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接替台,以备一旦形势出现较大变化时接替延安台播音。1946年11月下旬,周恩来在延安主持战备工作会议,会上研究了延安新华通讯社的文字广播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口语广播如何保证不中断的问题。决定在延安东北百余公里的瓦窑堡建立第一战备台。同时中共中央宣传部致电晋冀鲁豫中央局在太行山适当地点筹建第二战备台。
1947年1月晋冀鲁豫中央局按中央指示着手安排接替电台。中央局副书记、军区副政委薄一波向军区三局指示说:中央叫我们赶装一个电台,接替延安广播,保证中央的声音不中断,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
报社和新华社编辑人员在研究稿件
于是中央局决定由人民日报社负责具体筹建工作,社长张磐石就以1946年夏天组建的邯郸广播电台为接替台的首选,进一步加强了邯郸广播电台的力量,从河西村人民日报社召来了负责电务的高飞、张连德、安文一,同时从位于武安固镇的军区三局调来了一些人员和器材。至1947年3月中旬,调集起来的电务人员近50名,收发报机约20台。3月15日起邯郸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由台长常振玉带领来到涉县西戌、沙河村,开始了接替台的试播工作。“陕北台”的女播音员由邯郸台的于韵琴、蓝林和人民日报社调来的胡迦陵担任,男播音员由人民日报社的齐越担任,他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男播音员。3月30日晚,邯郸台全面接替陕北台,直到1947年7月新华总社来到沙河村,接替台任务完成。
1947年3月,几乎就在邯郸台人员到达沙河村的同时,中共中央电令晋冀鲁豫区组建“临时新华总社”,这项工作也由人民日报社承担,中央局决定抽调《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敏担任总负责人。人民日报还派出左漠野、李庄、罗林、王晶尧参加临时总社,又从军区政治部抽调了英语功底非常扎实的科长钱抵千,到总社负责英文电讯。随后,人民日报社还从河西村抽调了顾文华、田蔚、吴象、朱穆之、张更生、林里、李洋、陈坤、陈理昂等人加强了临时总社的工作力量。
1946年9月1日《人民日报》一版左上角刊登了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的启事
同时,人民日报社的电务部门,一面承担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的业务,一面筹办临时总社的工作,熟悉新华社总社的电务情况,收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文字广播,掌握新华总社同解放区各分社的联络时间、频率等工作。这些人民日报过去都没有做过。人员器材十分紧张,不仅集中了《人民日报》社全部电台和人员,又从其它单位调来不少人员。
临时总社的电台每天24小时同新华总社记者范长江率领的新华小分队联系。他们人员不多,十分精干,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随时可能行军,电台联系时间难以固定。尽管临时总社远离党中央,收听困难很大,但他们克服困难,在新化社小分队帮助下,中央指示、宣传意图、中央领导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社论、中共中央发言人的谈话、全国战局分析等等,都由小分队用密码发给临时总社,临时总社翻译校正后,分别在文(字)播台、口播台广播。晋冀鲁豫区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台长常振玉、总编辑肖风)的工作量增加一倍,他们担当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及临时总社文字广播任务。
人民日报社和新华通讯社电台旧址(河西村)
1948年春在武安赵庄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两卷本
临时总社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有些同志头天接到命令第二天就赶到了。临急受命的光荣感、不负重托的责任心,激起人们比在原岗位更高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陕北大战方酣,涉县西戌——沙河——武安冶陶——河西,随时准备接替陕北的工作,多少天处于临战状态,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呼号是XNCR。新华社是CSR——XNCR,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是XCHT,这三个呼号是太行山的强音,为解放战争贡献了力量。1947年7月上旬,新华社总社长廖承志率领总社大队人马到达涉县西戌,临时总社完成任务,除个别同志留在总社继续工作外,多数都回原单位工作。后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于1949年1月1日正式结束播音。3月25日,邯郸台与陕北台合并后,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北平,成立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这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