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邯郸走向北京!
——《人民日报》回家展5月15日开幕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由邯郸文化网和邯郸红藏会共同举办的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5周年报展,将于5月15日在邯郸文化网编辑部举行。
该展汇集了《人民日报》自创刊以来的诸多老报纸及珍贵红色史料,记录了《人民日报》由邯郸到武安,再到西柏坡,最后到北京;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华北局机关报到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演进过程,展现了邯郸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更是邯郸做为革命老区所特有的红色文化重要标志之一。
1945年10月4日,晋冀鲁豫的八路军解放了被日伪盘踞8年之久的邯郸,邯郸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的首府。这时的晋冀鲁豫边区,建立了200个县(市)政权,辖区人口达3000多万,正规作战部队31万,是当时最大的解放区。为了指导全区工作,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军区政委邓小平,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决定创办一份报纸。
1946年春,中央局把任务交给边区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社长安岗,任命张磐石为社长兼总编辑,安岗为副总编辑。还从太行区新华日报社、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太岳区、冀南区、冀鲁豫区抽调新闻骨干100多人,展开筹备工作。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报社经过讨论提议用“人民日报”这个名字,报中央局后很快被批准。想请毛主席题写报名,可是邯郸与延安距离很远,出报来不急用了。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寻找毛主席手迹,先用集字方法做报头。
经过大家查找和精选,最后在毛主席以往题写的一个刊名、三个题词中,各选一字组合起来,作为毛泽东手迹的《人民日报》报名。
报社办公地点设在邯郸市火磨街东口的一幢三层灰色小楼内,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都在这里办公,楼房的外墙上用水泥塑成两行大美术字:“人民日报馆”、“新华通讯社”。
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把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题赠报社,指明了《人民日报》的办报宗旨。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了。创刊号为对开四版,报名从右往左排列,四版全红印刷。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国共双方签订的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情况紧急!报纸仅印了44期,报社就迁到太行山下的武安石洞乡青烟寺村、南文章村,后又搬到河西村。
6月下旬,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从延安带回毛泽东题写的“人民日报”报头,7月1日启用。
武安人民给予报社无私支持,把最好房子给工作人员住,把舍不得吃的小米拿给工作人员吃,年轻人每天帮助用手摇发电机发电,村干部组织武装民兵保卫报社。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攻占了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1947年3月至1948年6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承担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职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从1946年5月15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终刊,共印制了746期。它有效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报道国际、国内新闻,反映革命发展形势、群众的呼吁,对唤起民众推动全国解放起了重大作用。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与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组成更大的华北解放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报纸名称仍然叫《人民日报》。
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了报头,1948年6月15日刊用,发行期号沿用至今。在西柏坡,毛主席、党中央指挥了关系中国命运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人民日报进入北平,当年8月,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人民日报》创刊于邯郸、成长于武安、壮大于西柏坡、辉煌于北京。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我市红色收藏委员会数十年来对红色文物持续不断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既有《人民日报》邯郸创刊号、毛主席手书报头的武安版、有西柏坡版创刊号等珍贵的实物;又有在报纸创办过程中的历史图片、红色新闻工作者介绍,是难得一见的红色文化盛宴。
开展时间:
2021年5月15日上午点9点30分。
地址:光明北大街195号市政府综合办公楼二楼。欢迎社会各界莅临指导。
乘车路线:
(乘公交车9路、205路、42路、44路、66路光明北大街展览路口或丛台路口下车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