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至1947年,邱县民兵营分别参加了解放聊城、大名、永年和安阳战役及到河南押送1200名俘虏的任务,民兵营站岗放哨,传递情报,配合正规部队封锁敌人,他们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不怕流血牺牲,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人民群众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自觉组织起担架队和运输队为前线运送伤员、给养、军需物资和弹药,有力地支援了战士们在前线的战斗。
1948年6月,解放军发动了豫北战役,根据上级指示,邱县迅速组成了担架队和运输队支授前线。邱县担架队和运输队有民工、民兵、干部共计780人,有100副担架、300辆马车。完全按部队编制,县设大队部,设大队长、政委各1名,下辖几个中队、中队下设分队,分队之下是班,每副担架为一个班,配7名民工和一名民兵。由县委领导带领到清丰、长垣、范县一带执行支援前线任务。每次担架队出发前,首先进行形势和纪律教育,行军中开展爱民活动和满缸活动,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个分队设有民运小组,副分队长担任组长,各班副为组员,专门负责驻地与行军中的纪律检查,每到一地他们都积极主动为当地群众干活、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行军途中,他们很注意爱护百姓庄稼,尽量不毁坏百姓一棵庄稼。在四十一天的征程中,他们转战数千公里,为当地群众锄地985亩,耧地120亩,推粪256方,泥墙661间,担土450方,编草鞋98双,裁染衣服数百件,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在抢救和运送伤员过程中,他们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到前沿阵地抢救伤员,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辛苦,当敌人炮弹打来时,他们立刻扑到伤员身上,宁肯牺牲自己,也决不让伤员再次受伤,下雨天冷时,他们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一路上,为伤员洗伤、喂饭、喂水、精心护理。他们把护理伤员的经验编成了顺口溜:“轻轻抬,慢慢放,上下坡,头朝上,少喂水,多喝汤。使很多负伤的战士都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在四十余天的时间里,他们共抢救伤员近三千名,运送弹药近万箱,运送物资数万公斤,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平津、准海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败局已定,为了彻底干净消灭国民党残余,第四野战军打完平津战役后,在北平、天津稍作休整后奉命南下路过邱县,邱县人民欢欣鼓舞,成立了由县长孟繁兴任站长,县民政部长赵云泽任副站长的邱县欢迎南下大军总站,在香城固、梁二庄设了两个分站,沿途各村都成立了后勤委员会,负责后勤招待、供给和慰问工作。为了便于部队行军,县政府组织技术人员,并出动劳动力14682个,用土26万方对沿线公路挢梁进行了修复。沿路各村路口都设置了指路牌,增设了茶水、香烟供应点,派专人站岗负责与部队联系,还在各村路口搭起座座牌楼,张贴热烈欢迎大军的标语。为了保证过路大军的生活供应和住宿,县政府为部队准备了白面30多万斤,小米7万斤,柴草220万斤,腾出房屋1万余间。各区、村妇联还发动妇女为南下大军做饭,做军鞋、做慰问袋,等大军过境时送给南下战士。大军到达邱县时,群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并送上慰问品,用各种形式欢迎大军通过。在有驻军的村庄,群众抢着为战士们洗衣服补鞋袜,关系相处融治,战士们不但纪律严明,还帮助群众担水扫地干家务,离开时,群众将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花生、鸡蛋、红枣、粉条等物品
一篮篮地送到子弟兵手中,军民亲如一家,南征战士在温暖亲切的氛围中走出了邱县。
原创作品,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