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三年正当抗日战争处在艰苦岁月时,冀南一带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旱灾,那时邱县是重灾区,全县土地荒芜,疾病流行,房倒屋塌、民不聊生,到处呈现一片悲残景象。
一、开展借粮斗争,缓解饥民困难
由于一九四二年秋没有种上小麦,夏收无望,自春季始全县人民就面临饥荒的严重威胁,为了人民生计,县委和政府发动群众,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开展向富户借粮斗争。为了开展好这场斗争、各村都成立了借粮委员会,在借粮委员会的领导下,大力宣传饥民借粮的必要性、紧迫性。当时的口号是“缺一碗饭能饿死英雄好汉、一斤粮可救一条性命”,群众发动起来之后,对积粮富户根据态度好坏,先后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和策略,对比较开明的富户则动员他们将粮食献出来分给饥民,对顽固分子就进行说理斗争,强行把他们的粮食拿出来。斗争开始时县委派于平等同志到聂楼村搞试点,他们在该村逐户逐人进行发动,建立了组织,以强大声势进行借粮斗争。该村大地主王风山顽固不化,不肯借粮,就动员了在他家扛长活的王尽忠带人把王家的粮食翻出来,分给了群众。开展借粮斗争,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而且使大家从“地富堆粮如山,穷人缺吃少穿”的现实中悟出一个道理,即自己的贫困不是命中注定的,是地富剥削造成的、只有斗争才能生存。县委及时总结了聂楼村借粮斗争的经验进行推广,使借粮斗争很快在全县广泛展开,到四月初,全县就有八十三个村庄搞起了借粮斗争,有八千三百人参加,借出粮食五十八万一千斤、参加借粮者每人平均分粮七十斤。由于借粮斗争的胜利,解决了部分饥民春季断炊向题。
二、历尽千辛万般苦 百里运粮救灾民
广大贫苦农民艰难地渡过夏秋,进入冬季日子更加难熬了,上级党委为了救济邱县灾民,决定让外地支援邱具一部分粮食,但要徒涉二、三百里才能运来。于是县委在农村选拔了一千五百名身体较好的青壮年组成运粮大队,范芷馨任大队长,郭锋任总支书记,编为五个中队,调用了千余辆人力推车,先后到莘县、朝城、范县、濮阳等地运粮。
当时邱县通往外地的道路被敌人严密封锁,去数百里之外运粮是非常困难的,有时运粮队需经敌人炮楼脚下,就在内线关系的掩护下悄悄通过,当经过敌占区时,就于夜间赶路,白日隐蔽,队员们运粮推的是木轴“小红车”,为避免车轴摩擦发出声音,都在车耳上加上了布垫,当时队员们因饥饿身体瘦弱,力气不足,每人勉强推粮一、二百斤,他们随车带着小锅,饿了就地煮碗饭吃,再接着赶路。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冷风刺骨,队员们饱受了风雪之苦。一次,李志新等同志带队到莘县运粮,在返回途中于馆陶房寨村遭遇大雪,一夜间整个大地变成了银白世界,积雪一尺多厚,他们为及早把粮食运回来,就冒着严寒,踏着冰雪赶路,因没有路眼,粮车很难推动,他们就用一辆空车在前头开道,后面的车子顺撤而行,队员们费尽了力气,饱尝了苦头,他们头上出汗,脚上结冰,人人将脚冻得麻木发青,小河套张金榜发现他的脚与鞋袜冻在了一起,实在不能行走了,就用火烤,由于冷热相激,将脚趾化掉了两个,就这样,运粮队历尽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八个月时间,往返多次运来救灾粮三百六十万斤,救济了邱县的灾民。群众感激地说:“吃了救济粮,感谢共产党;运粮大队恩,永世不能忘。”
三、发动妇女搞纺织,以工代赈増收入
县委和政府为了使饥民在可能情况下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以換取适当报酬来补充生活之所需,根据邱县妇女善于纺棉织布的传统特长,由冀南行署调拨棉花无偿放贷给农民,号召妇女纺线织布,棉布由政府统一收购。当时全县出现了纺织热潮,由妇救会牵头,妇女们都联合起来,成立纺织小组,组与组之间开展劳动竞赛,她们比数量、比质量、比收入、比对抗日的贡献。很多妇女夜以继日地纺棉织布,她们熬红了眼,磨破了手,坚持不懈,增加
四、党的政策暖人心,合家欢乐感党恩
在灾荒最严重的时期,为了谋生,不少人卖掉了自己的土地、房屋和农具,而少数地富乘人之危廉价收买,大发横财,他们用三、五斗米可换穷人一所宅院,用几个窝窝头可买到一亩良田。当时逃荒在外的人,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在无奈的情况下,含泪卖掉自己的妻子儿女换粮充饥,造成了妻离子散的悲残情景。一九四四年春,灾情开始好转,外逃的邱县人先后回到故乡,但不少是来了丈夫丢了妻子,来了父母丢了子女,合家不能团圆,而且有的居住没有房屋,耕地没有土地。针对灾荒造成的这种现实,县委和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全县贯彻了赎人赎地政策,规定除地富外广大人民群众在灾年卖出的土地、房屋一律可按原价赎回;对卖给外地的妻子儿女,由政府向其所在地写信联系,可要回原籍。党的赎人赎地政策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人们解除了忧愁,满怀喜悦,纷纷从地富手里赎回了自己的房屋、土地,从外地叫回了自己的妻子儿女。据统计,全县有八万多亩土地还了家,有三千五百个家庭结束了妻离子散的厄运,广大贫苦农民欢欢喜喜重建了家园,非常感谢共产党。
五、齐心协力搞生产 邱县面貌重开颜
恢复和发展生产是坚持渡荒重建家园至关重要一环,县委和政府在极端困难情况下,采取种种措施,领导全县农民逐步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一九四三年秋,天降一场大雨,县委、政府就立即号召并帮助群众利用霜前短暂的生长季节大量种植了荞麦和菜类作物,接济了群众冬季生活。为取得来年夏季好收成,需种足种好小麦,而突出的困难是没有种子,于是县委就派一区抗日自卫大队队长于平和该区助理员黄岱二人去卫东县求援麦种,他们二人出发后,几经周折,克服重重困难,在沿途各地方组织的帮助下,找到了卫东县政府,该县很快为邱县筹集了数万斤小麦,及时运了来,分配给各村农户,在县委的领导下,各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带领群众及时种上冬小麦,为来年夏季丰收打下了基础。
为克服农民的悲观情绪,开展起生产自救热潮,县委、政府和驻邱县的上级领导机关干部,他们深入到基层,一方面宣传生产自救的意义,一方面亲自带领群众参加劳动。当时冀南军区领导机关驻马头一带,他们利用战马在夜间帮助农民开荒种地;宋任穷、王任重、乔晓光等领导同志住在邱县北部一带村庄,他们和群众一起拉犁翻地,拉耧播种;县大队和各区中队利用战斗间隙开荒种地六百余亩;县长李慕三住在常屯村,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加班工作,后在春节时把每天供给自己的十两(十六两为一斤)小米送给最困难的老百姓吃,自己却吃红高粱窝窝过年。领导干部和群众患难与共,并带头参加劳动,极大地振奋了全县人民的精神,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干群齐心协力,奋发图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一九四四年春天,天气又出现干旱,各级领导号召群众担水点种。当时为了把抓生产与抓生活相结合,并鼓励群众的情绪,用奖励点种的办法向农民发放货款货粮,点种前发放一部分,完成点种后再发放一部分,以此推动了点播进度,据统计全县点播春苗二万五千亩。为了将荒芜的土地开垦出来,扩大种植面积。县委。政府号召农民大力开荒,规定了优待开荒的具体办法。即开熟荒三年不纳负担,开生荒五年不纳负担,这一规定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县开种荒地达三万余亩。为了增加群众收入,号召农民发展家庭副业,当时主要是淋盐业。在西部一带村庄,利用盐碱地,刮盐土、建盐池、淋熬小盐,由工商局负责收购,运销外地,当时仅李二庄、聂楼、布谷、温庄五个村庄就建盐池子九十多个,每日产盐数千斤。由于县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邱县的生产步步恢复并得到发展。
在恢复和发展生产过程中,县委和政府针对经过大灾荒牲口所剩无几,农具缺乏,种地全靠人拉犁、拉粑、拉耧的现实情况,就号召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和变工队。这一号召发出后,广大农民积极响应,生产互助小组在全县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家家互助,户户变工。政府为了支援农业生产,有计划地对互助组救济和放贷了耕牛。这样以来,克服了生产上遇到的实际困难,表现了集体劳动的优越性。
邱县县委和政府领导全县人民,经过艰苦努力,把一个将要毁灭的邱县步步拯教过来,恢复了元气。灾后的邱县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发展生产,团结抗日,于一九四四年五月打跑了盘踞在邱县的日伪军,全县人民得解放,人人喜笑颜开,户户安居乐业。从此,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步入了新的生活。
原创作品,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