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社——陶锋社
曹广东 张广岳
1955年11月,馆陶县(时属山东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社安雷寨区魏僧寨乡陶锋社成立。
陶锋社和魏僧寨乡是乡管社,乡社合一,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该社成立时,第一天召开了社、村全体干部会。第二天召开了全体干部、群众代表大会,共1000多人。会场设在西魏僧寨村后街西大店,会场上贴满了红绿庆祝标语。县委、 县政府领导开了辆大东方红拖拉机前来祝贺,并把这台拖拉机奖给了陶锋社。县领导和县派工作组组长郑自廉、区书王书恩、乡书马洪图、乡长兼社长史付顺等同志在大会上讲了话。会场气氛很热烈。
陶锋社辖有打井组、木工组砖厂组、铁炉组、建筑组等100多人。
陶锋社成立后,各村组织成员为:支书、大队长、民兵队长、治保主任、团支书、大队会计、保管、生产队队长、会计等。
1958年麦收前,由于多种原因,陶锋社址迁移到周庄村小学办公,社书为李同义,社长为曹英勇,副社书夏桂成、周善明。这时,陶锋社只辖任门寨赵官寨、周庄、东魏僧寨村。
二、陶锋社的主要成就
陶锋社自1955年11月创立至1958年9月并入魏僧寨人民公社,历时2年零10个月,其主要成就是:
1.加强了领导
陶锋社成立前,各村初级社单独核算,各自为政,掌握财物大权,难以做到统一领导和管理。陶锋社成立后,各村归社统核算,统一分配,按地亩发农药,分配喷雾器,陶锋社真正成了政治经济领导核心。
2.发展了生产
1955年冬,县政府在陶锋社举办了打井学习班,边学习、边打井、边锥井,打一眼锥眼,井井安上了水车。据统计,该社1955年打井20眼,1956年打井30眼,1958年打井27眼。
1957年该社粮棉获得大丰收,被誉为馆陶县飞上天的四颗卫星之一。
1957年11月,山东省召开了第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大会秘书处编印的《纪念刊》一书载文:
获得粮棉全面丰收的陶锋社
馆陶县魏僧寨乡陶锋农业社,一千零七十三户,耕地一万六千一百亩。今年种棉花六千二百五十亩,平均亩产皮棉六十斤以上,其中有一百零八亩,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一十二斤,高额丰产田四亩,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五十七斤,小麦一千三百三十亩,平均亩产二百二十八斤,其中高额丰产田四十五亩,平均亩产六百四十五斤。全社平均每人纯收入九十一元,达到了当地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3.壮大了集体
陶锋社成立后,集体建起了大队部24间,仓库66间,牛棚260间,牲畜发展到600头,犁耙400多件,耧88个。拖拉机、马拉播种机、收割机各1台,1辆马车由吴庄村李俭德专人使役,固定资产达16560元。各生产队还有流动资金1500多元,打井组、木工组砖厂组、铁炉组、建筑组等,年年为社盈利万余元。
4.体现了优越性
1956年秋,十里店、吴庄、西魏僧寨、张庄全遭水淹;东魏僧寨多半被水淹;赵官寨,周庄少半被水淹;任门寨未被淹。由于陶锋社实行统一领导、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统一调剂,灾后,钱、粮、草由社内统一调剂,共渡难关,充分体现了陶锋社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5.促进了社会进步
1956年冬,陶锋社在周庄村成立了高小班,校长是王芳庭,校舍3间,该班培养了一大批农家子弟,为本社培育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另外,陶锋社土地公有,按劳分配,改变了初级社土地分配先后按劳4地6,劳5地5,劳6地4等制度,土地私有变成了土地公有,向社会主义迈进了一大步。
6.陶锋社名扬山东
陶锋社每逢年终召开劳模会,发奖状、奖旗、奖匾、奖品。奖品有箩头、铁锨、锄、三齿、手巾、草帽等,比、学、赶、帮、超,在陶锋社蔚然成风。马洪图、史付顺等多次被专区、县评为优秀干部。县内各社纷纷前来参观取经。1957年11月,夏桂成代表陶锋社参加了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戴上了纪念章、光荣花,荣获了奖旗,并同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山东省委、省人委领导人合影留念。陶锋社的事迹上了山东省电台和(大众日报》以及《馆陶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