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紫金山——历史文献关于紫峰文人事迹的记載(续)
日期:2021-01-15 15:16:13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刘心长

历史文献关于紫峰文人事迹的记载

作者:刘心长 

左丞张忠宣公 

苏天爵

公名文谦,字仲谦,顺德沙河人。岁丁未,召居潜邸。中统元年,拜中书左丞,大名宣抚司事。至元改元,行省事于中兴。七年拜大司农卿。十三年,拜御史中丞。明年,拜昭文馆大学士,领太史院事。十九年,拜枢密副使,是岁薨,年六十七。

公幼聪敏,读书善记诵,自入小学,与太保刘公同研席①,年相若,志相得。其后太保祝发为僧②,侍世祖于潜邸③,荐公才可用。岁丁未④,驿召北上,入见,召对称旨,擢置侍从之列,命司王府教令牋奏,日见信任。(野斋李公撰《神道碑》。又《先茔碑》云:“公少时,欲习薄书之事,军负府君召而责之。公谢曰:‘身渐长大,无所效用,仰衣食于父母,心日不安,故勉强为此,今蒙尊诲,敢不敬从?’即舍诵读之习,专志儒学。戊戌岁⑤,命朝廷试天下儒士,公试,文名中选,得免本户徭役之差。”)

邢初分隶勋臣二千户为食邑,岁遣人更迭监收,类皆不知抚治,加之频岁军兴,郡当驿传冲要,征求需索,民不堪命。会郡人赴诉王府,公与太保实为先容⑥,合辞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救焚拯烫溺,宜不可后。盍择人往治,要其成效,俾四方诸候取法于我,则天下均受赐矣。”世祖从之。命近臣托克托,故刘尚书肃、李侍郎简偕往,三人者同心为治,黜去贪暴,划除宿弊,不期月,流亡者复益十倍。于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益自公发之。(《神道碑》)

辛亥⑦,宪宗践阼,世祖以太弟日侍宸扆,所言率赐俞允⑧。公暨太保数条具特所当先治为世祖言,皆奏可施行之。是后大驾所临,若大理,若汉鄂,公皆扈行。(《神道碑》)

(以下录自《神道碑》文,因本书已选收,这里从略)

尝观于世祖之世矣,自其在藩至于即位,文武小大之臣乘运以兴者,各以职事见功业,求其悃幅深厚⑨,知为国之本,造权舆于中昧不宁者⑩,于公见焉。太保刘公学术通神明,机算若龟策11,其所以为上计者,审矣。当是时,军国之重则有宗亲贵人,而书记征发之责,取才金氏之遗而有余也。迺独荐公为谋臣12,在上左右,主儒者,使陈先王之道,虽若迁于智数,而世皇信用,以一天下而贻子孙无疆13,惟休其迹无得而名焉14。呜呼!自孔子孟子没,豪杰各以其资奋,而内圣外王之学15,千百余年无能道之者,生民况得被其泽乎!宋儒始有以远接其端绪,而朱子为能集其书之大成,然犹以是取怪时人,身几不免。自其学者诵而习之,亦或莫究其旨。许文正公衡生乎戎马抢攘之间17,学于文献散逸之后,一旦得其书而尊信之,凡所以虚已(似应为己”——编者)尊君者,无一不取于此。而朱子之书,遂衣被海内,其功讵可量哉!夫孰知先后扶持时,其进退久速,使其身安乎朝廷之上而言立道行者,公实始终之也。呜呼!微朱子圣贤之言18,不明于微芒,微许公,朱子之书不著于天下;微公,则许公之说将不得见进于当时矣。庸非天乎19!中统建元以来,政术与时高下,独成均之教彝伦20,大农之兴稼穑,历象之授人时,凡出于公之所为者,皆隐然而有不可变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21,其公之谓乎!(蜀都虞公撰《郭茔记》)

元朝苏天爵撰《元朝名臣事略》卷七

(《四库全书》,451,史部二○九,传记类)

注释:

①同研席:也作“砚席”。指砚台和坐席,借喻学习。古代因称同学为“同研席”或“同砚席”、“同砚”。《晋书•刘弘传》:“少家洛阳,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北史•魏东留王虔传》:“〔元晖〕少得美名于京下。周文礼之,命与诸子游处,每同砚席,情契甚厚。”

②祝发:断发;剃去头发。《谷梁传•哀公十三年》:“祝发文身。”后指削发出家。黄庭坚《跋赠俞清老诗:“欲祝发,著浮图人衣。”

③潜邸:皇帝即位前做王子时所居的府第。

④丁未:公元1247年。

⑤戊戌:公元1238年。

⑥先容:意为介绍、关说。《文选•邹阳《于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方乘器者,何则?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⑦辛亥:公元1251年。

⑧俞允:古代指帝王的允可。语出《书•尧典》:“帝曰:‘俞。’”俞为应诺之词。《宋史•赵普传》:“又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⑨悃愊(kǔn,bì壁):至诚。《汉书•刘向传》:“发愤悃,信有忧国之心,。”《后汉书•章帝纪》:“安静之吏,悃幅无华。”

⑩权舆:本谓草木萌芽的状态。《大戴礼记•诰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奥。”引申为起始、初时。《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毛传:“权,始也。”

11龟策:指龟甲和蓍草,古人占ト吉凶的用具。《礼记•曲礼上》:“龟为,策为。”《楚辞•ト居》:“用君之心,行君之事,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12:乃。竟然。

13:统一。贻(yí怡):留给。

14:只有。

15内圣外王:指内具圣人的才德,对外能施行“王政”。《庄子天下》:“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

16许衡(公元1209-1281):元朝怀孟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字仲平,号鲁斋。曾从柳城姚枢处得程朱理学书,在苏门与姚枢、窦默等讲习程朱理学。忽必烈在潜邸时,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世祖即位后,命议事中书省,与刘秉忠等定朝仪官制,策划立国规模,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后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等编定《授时历》。

17抢攘:纷乱。柳宗元《吊屈原文》:“交离抢攘兮,遭世孔疚。”龚自珍题王子梅盗诗图》:“室家何抢攘,朝士亦齮龁。”

18:如果没有。《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9:难道。《管子•大匡》:“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

20彝伦:犹言伦常。古代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书•洪范》:“我不知其彝伦做攸叙。”蔡沈集传:“彝,;,理也。”

21乐知君子句:见《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指人君既得贤人,又以礼乐尊敬他们,使他们快乐。知:亦作只。语气词,犹哉。邦家:国家。基:根基。

译文:

张公名文谦,字仲谦,顺德沙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县》人。丁未(公元1247)那年,应召到漠北和林居住在现今皇上的潜邸。中统元年(公元1260),拜授张公为中书左丞、大名宣抚司事。至元改元,张公以中书左丞行省西夏中兴等路。在中兴七年(公元1271)拜授张公为大司农卿。十三年(公元1277),拜授张公为御史中丞。明年,拜授张公为昭文馆大学士,领太史院事。十九年(公元1283),拜授张公为枢密副使,这一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张公幼年聪敏,读书善记诵,从入小学的时候起,就与太保刘公是同学,年岁差不多,志向相投。后来太保刘公剃发为僧,服侍世祖于潜邸,推荐张公的才能可以起用。在丁未(公元1247)那年,通过驿传召张公北上,入见,应对使世祖感到满意,提拔安排在侍从的行列中,命张公司管王府的教令奏,一天比一天地被受到信任。(野斋李公撰《神道碑》。又《先茔碑》说:“张公少年时,打算学习薄书的事情,军负府君召来责备他。张公道歉说:“自己渐渐地长大了,没有什么有实际效用的职业,衣食仰靠父母,心里每天都感到不安,所以勉强做这件事,现在承蒙您的教诲,怎么敢不恭敬听从?’即刻舍弃诵读的学习,专心致志于儒学。戊戌(公元1238)那年,皇上命朝廷考试天下儒士,张公去赴试,文章列名被中选,获得免除本户徭役的差使。”

邢州从前分别隶属为勋臣二千户()的食邑,每年勋臣轮流替换监收赋税,这些人都不知道安抚治理,加上连年兴兵打仗,邢州郡所正处在驿传的冲要部位,征求勒索,民不堪命。恰巧郡人到王府赴诉控告,张公与太保刘公实际上做了介绍,他们口径一致向世祖上言:“现在民众生活困弊,没有比邢州更为严重的了。抢救失火的,打捞溺水的,应该不可后缓。何不选择人员前往治理,向他们提出治理成效的要求,使四方诸侯取法于我,那么天下都可以受到好处了。世祖听从了。就命近臣托克托,故刘尚书肃,李侍郎简一块前去,三个人同心协力进行治理,罢黜掉贪暴的官吏,铲除过来就有的弊病,没过一个月,流亡的人回来使人口增加了10倍。于是世祖更加重视儒士,任用儒士从事政务,这件好事是从张公首发的。(《神道碑》)

辛亥(公元1251),宪宗登上皇帝位,世祖以皇太弟的身份每日在皇上居住的地方服侍,所说的建议全都得到同意应允。张公及太保刘公多次陈述当前特别需要治理的事项向世祖建言都奏请皇上允可施行。从此以后,皇上大驾所临的地方,如大理,如汉鄂,张公都伴驾随行。(《神道碑》)

(以下录自《神道碑》文略)

曾经观察世祖的时代,从他在藩邸至于到即位,文武大小之臣乘机遇而兴起的,各以他们的职事建立功业。寻求那些至诚深厚,知道为国的根本,在混乱不安的情况下开创新始的局面,在张公那里可以看到。太保刘公学业术数通接神明,神机妙算如龟策占ト那样,他们所以参预最高决策,是非常周密精确的。在那个时候,军国的重任则有宗亲贵人担任,而书记征发的职责,选取金朝的遗留下来的人才还有余,竟然只是推荐张公为谋臣,在皇上的左右主管儒者方面的事情,让他陈述先王之道。虽然好象在智数方面显得有点阔,然而世皇信用,用其来统一天下并贻遗给子孙以至无疆,只取休养生息不求得虚名。呜呼!自孔子、孟子去世后,豪杰各自以他们的本领奋起,然而内圣外王之学,千百余年来没有人能传授它,民众怎么能得到它的惠泽呢!宋代的儒士开始有的从远处接承它的端绪,而朱熹先生算为能集这些儒士书籍的大成,可是还因为这一点被当时人感到怪异,几乎连性命也保不住。即使某些儒士诵习它,也有的不能了解它的精义。许文正公衡生在戎马动乱的年代,为学在文献散逸之后,一旦得到这些内圣外王的书籍并且遵奉坚信它,凡所以谦虚地辅佐君主的,没有一件不是取于这里的。而后朱熹先生的书,因此就加惠于海内,它的功绩怎么可以估量呢?执知张公在皇上先后扶助的时候,他的进退快慢,使他的身子安居于朝廷之上而又言论确立理论实行的,张公实在是坚持了始终的人。如果不是朱熹先生的圣贤之言,人们还在昏暗中见不到光明;如果不是许公,朱子之书也不会昭著于天下;如果不是张公,那么许公的学说也不能被进介于当时的皇上,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中统建元以来,政治举措与时局高下起伏,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得以和协,首举农事发展稼穑,研制历象敬授人时,凡是出于张公的所为的,都牢稳坚固不可变更。诗云:“人君既得贤人,又以礼乐尊敬他们,使他们快乐,这些贤人君子是国家的根基。”大概是指张公说的吧!(蜀都虞公撰《郭茔记》)(待续)

原创作品,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点击免费看热门小说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