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关于紫峰文人事迹的记载
作者:刘心长
祭太保刘公文
徐世隆1
维至元六十一年岁次甲戌冬十二月望日2,翰林侍讲学士吏部尚书(《元文类》无以上10字)博州路总管徐世隆,谨以清酌庶羞之奠3,致祭于太保刘公之灵。呜呼!天兴大元,六十余年。王气所钟,有开必先4。圣不独出,众贤从之。圣贤相逢,千载一时。岩岩刘公,首出襄国5。学际天人,道冠儒释6。初冠章甫,潜心孔氏7。又学保(《元文类》作“葆”)真,复参临(《元文类》作“灵”)济8。其藏无尽,其境无涯9。凿开三室,混为一家10。逆知天命,早识龙颜11。情好日密,话必夜阑12。如鱼得水,如虎在山。易地诸葛,弥天道安13。道人其形,宰相其心。谁其似之,黑衣惠琳14。数精皇极,祸福能决15。谁其似之,邵君康节16。诗咏高逸,方外神游17。谁其似之,碧云汤休18。字画清劲,笔中法具19。谁其似之,黄山文孺20。扈从王师,柔服哀牢21。公于是时,蜀之韦皋22。堂上出奇,鄂江飞渡23。公于是时,晋之杜预24。天王既尊,山人自晦25。公于是时,唐之李泌26。相宅卜营,两都并雄27。公于是时,周之召公28。中统建元,宣抚十道29。多举名儒,视(《元文类》作“亲”)草其诏30。至元入省,命赞万机31。暂决大议,力辞以归32。上亦知公,不屑细务33。止解中书,仍居保傅34。官制未定,图具列之35。朝仪未肃,公奏闻(《元文类》作“阅”)之36。方期(《元文类》作“其”)弘化,仪刑(《元文类》作“型”)万方37。天遽夺之,今也则亡38。生平少疾,迟(《元文类》作“质”)明歌唱39。开户视之,掩书长往40。天子震悼,朝臣涕洟41。下至行路,靡不哀思42。国事有疑,谁与稽之43。民岁有灾,谁与穰之44。僚友有咎,谁与救之45。人之老诚(《元文类》作“成”),宁复见之46。曩过赵郡,有三(《元文类》作“识二”)夫士47。曰萧曰刘,器量包世48。迹混佛老,心同礼(《元文类》作“孔”)周49。仁雨义风,欲洒九州。萧已仙蜕,独遗藏春50。栽培桃李,遍满君门51。身为师宾,门多卿相52。荣(《元文类》作“生”)被殊遇,得获大葬。公既无憾,我独何悲。第愧老谬(《元文类》作“缪”),尝辱公知53。我爱文辞,许我典故54。视事翰林,持衡文部55。公非私举,我岂怀恩。言念如旧,往哭其坟。南州孺子,生刍一束56。奠章写心,老泪盈掬57。呜呼哀哉,尚飨!
元朝苏天爵《元文类》卷四十八文与此文互有异同,对《元文类》的异文,已在文内用括号注明
《藏春集》卷六
(《四库全书》第1911册,集部一三〇,别集类)
注释:
①徐世隆(公元1206-1285年):金末元初陈州西华(今属河南)人,比刘秉忠年长10岁,晚于刘秉忠11年去世,为刘秉忠的同时代人。金正大进士,辟为县令。金亡,为东平总管严实掌书记。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擢燕京等路宣抚使。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得世祖委信,朝廷典章多出其手。七年,迁吏部尚书。后历任东昌路总管、山东提刑按察使、淮东道按察使。请晓典故,尤精于律令,以善决疑狱称。著有《瀛洲集》,已佚。徐世隆在这篇祭文中给了刘秉忠的一生以高度的评价。从祭文的内容看,刘秉忠隐居紫金山时,曾与徐世隆有过交往。
②维:古代句前发语词。岁次:指年份。夏代称为年岁,取岁星运行一次之意,后为年的通称。甲戌:古代天干地支纪年,甲戌年为公元1274年。望日:古代称十五日为望日。这里署时采用“皇帝年号”+“年次”及“天干地支计年”并署的方法。
③清酌:祭奠时所用的酒。《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柳宗元《祭吕衡州文》:“奉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吕八兄化光之灵。”庶羞:多种美肴。《仪礼·公食大夫礼》:“上大夫庶羞二十。”杜甫《后出塞》诗:“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羞:进献食品。《周礼·天官·庖人》:“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郑玄注:“荐,亦进也;备品物日荐,致滋味乃为羞。”奠:祭;祭品。
④钟:汇聚。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有开必先:有所开启必为天下之先。
⑤岩岩:高峻的样子。《诗经·鲁颂·闷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襄国:古县名,项羽曾改置信都县,治所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南。这里以古襄国称谓刘秉忠的家乡邢台。
⑥学际天人:探究天下之际的学问。道:这里指学说、思想、主张。《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冠:位居第一。《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⑦章甫:古代的一种帽子。《礼记·儒行》:“[孔子]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孙希旦集解:“章甫,殷玄冠之名,宋人冠之。”潜心:指专心从事。《三国志·蜀志: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孔氏:这里指孔子的学说。
⑧保真:这里指道教。参:参与,这里指临练书法。临济:即临池,临练书法。相传东汉张芝学书甚勤,“凡家长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见晋卫恒《四体书势》。后世称学习书法为“临池”,本此。《元文类》“临济”作“灵济”,指占卜之类的术数,亦通。
⑨藏:指刘秉忠胸中所藏的知识学问。无涯:没有边际。
⑩三室:指儒、佛、道。混为:融合贯通。
11逆:预先猜度。如逆知,逆料。《易·说卦》:“知来者逆。”诸葛亮《后出师表》:“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龙颜:皇帝的容貌,这里指忽必烈。
12夜阑:夜将尽。蔡琰《胡笳十八柏》:“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期。”
13易地:对调所处的地位。如易地而处。诸葛:指东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诸葛亮。诸葛亮(公元181 - 234年),琅邪阳郡(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字孔明,隐居襄阳隆中(今湖北省襄樊市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稳定西南后方,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即有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诸葛亮的战略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他又受遗诏辅政后主刘禅,曾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死于五文原(今陕西勉县西南)军中。诸葛亮一生的勤奋学习,节俭奉公,忠心辅主,励精图志,鞠躬尽瘁,死而后的精神,受到后人的高度赞颂。这里徐世隆把刘秉患与诸葛亮相比,评价很高的。实际上,刘秉忠在某些方面的贡献是超过诸葛亮的。弥天:满天也比喻气势雄豪。《晋书·习凿齿传》:“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道安(公元312或314-385年);东晋僧人,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北)人。本姓卫,十二岁出家,受戒后游学至邺,师事佛图澄,后在襄阳、长安等地讲经,主般若性空之说。后秦坚曾令内外学士,有疑问都向他请教,时谓“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翻译佛经,总结要义,称:“五失本,三不易”。编纂《综理众经目录》,确立僧尼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著有《光赞折中解》《放光般若起尽解》《道行经集异注》等。这里徐世隆把刘秉忠与佛学大师释道安相提并论,评价是很高的。
14黑衣惠琳:黑衣,僧衣。《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年》:“帝以惠琳道人善谈论,因与议朝廷大事,遂参权要……觊(孔觊)慨然曰:“遂有黑衣宰相,可谓冠履失所矣。”这里徐世隆把刘秉忠与惠琳以道人参预权要相比,颇有相类之处。然而刘秉忠与忽必烈的相知程度要比宋文帝与惠琳的关系深得多。
15数精皇极:数,指数术,也称术数。“数”指气数命运,“术”指以种种方式观察自然或社会现象,来推测国家或个人的气数和命运。《汉书·艺文志》列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种,并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后世所称术数,一般指星占、筮、六壬、奇门遁甲、命相、拆字、起课、堪舆、占候等。刘秉忠对数术很精通,曾受到忽必烈的高度称赞。《元史刘秉忠传》记载,刘秉忠死后,忽必烈十分惋惜地说:“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皇极,指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书》,这部书有12卷,《四库全书总目》说这部书是理学家著作中义理、物理、性命之学中的物理之学。“其中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起于尧帝甲辰,至后周显德六年己未。凡兴亡之乱之绩,皆以卦象推之。”“《朱子语录》尝谓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齐,包括得尽。又谓康节易看了,都看别人的不得,其推步甚至。《语录》又谓《易》是卜筮之书,《皇极经世书》是推步之书”。邵雍的这部书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包括对刘秉忠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学术界对这部书的看法分歧很大。不少学者对这部书持否定和反对态度。近来有著作和文章发表,对郡雍及其《皇极经世书》一书给予了较高评价。
16邵君康节:邵(公元1011-1077年),字康节,北宋理学家,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自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少随父徙居卫州共城(今河南省辉县),居城四北苏门山,刻苦治学。出游河、汾、淮、汉,从学于李之才,传其《河图》、《洛书)象数之学。晚居洛阳,与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交游,共同反对王安石变法。谥康节。著有《皇极经世书》《伊川击壤集》等。
17方外:世外,谓超然于世俗礼数之外。语出《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杜甫《逼仄行赠华曜》:“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后因称僧道为方外。
18碧云汤休:汤休,指南朝宋代汤休。汤休字茂远,初为僧,孝武帝令还俗,后官至扬州刺史。善诗,与南朝杰出诗人鲍照并称“休鲍”。原有集,已佚,今存诗仅11首。碧云,当是汤休为僧时的佛寺名。
19法具:指刘秉忠笔法中具有“法书”艺术成就。《易林一·乾之大畜》:“典册法书,藏在兰台。”元王恽撰《跋〈藏春刘公东亭等帖〉》记述:“此太保刘公书也。观其笔法,若不作意,故飘逸如此。似长沙素《苔矶静钓》等帖,识者当以予言为不妄。黄氏装潢者,能爱之,以为珍宝,岂性与艺习而相近然?”(王恽《牧庵集》卷七十一,载《四库全书》1201册,集部一四〇,别集类)
20黄山文孺:这里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黄山为东中诸郡名山之最,这里是东中诸郡名山的代称。文孺:这里指王羲之与诸文人非常高兴亲密地在名山相游处。孺,相亲。《诗经·小雅·棠棣》:“兄弟既具,和乐目孺。”毛传:“孺,属也。”孔颖达疏:“和而甚忻乐,且复骨肉相亲属也。”
21扈从:皇帝出行时的护驾侍从人员。司马相如《上林赋》:“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宋之问《扈从登封途中作》:“扈从良可赋,终乏掞天才。”柔服:用怀柔的办法征服。哀牢: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这里指这一带少数民族的代称。
22韦皋(公元745-805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城武。曾任监察御史、营田判官、权知陇州行营留后事、左金吾卫将军、大将军,贞元元年(公元785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他遣使与南诏通好,多次击败土蕃,收复隽州(今四川省西昌)等地,在蜀27年,后病死。徐世隆这里将刘秉忠与韦皋相比,是颂扬刘秉忠对和好西南少数民族方面的贡献。
23鄂江飞渡:指公元1258年忽必烈受蒙哥汗命率军攻部(今湖北武汉)这时刘秉忠在忽必烈幕下参赞军机。
24杜预(公元222-284年):西晋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元凯,司马昭妹夫。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继羊祜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次年,连表请攻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统兵克江陵(今属湖北),招降南方州郡,以功封当阳侯。杜预博学而多谋略,时号“杜武库”。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书,《集解》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
25山人:古代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石君宝元剧《秋胡戏妻》第一折:“你可也曾量忖,问山人,怎生的不拣择个吉日良辰。”晦:隐藏。《旧唐书韩晃传》:“尤工书,兼善丹青。以绘事非急务,自晦其能,未尝传之。这里的晦指晦迹,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藏踪迹。《旧唐书·宣宗纪》:“常梦乘龙升天,言之于郑后。乃曰:“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复言。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26李泌(公元722-789年):唐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长源,玄宗时为东宫供奉。为杨国忠所忌,被贬,乃隐居山中。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南)谒见肃宗,陈天下所以成败之故。遂执掌枢务,权在宰相之上,而固辞官职,仅称山人。旋以宦官李辅国所谮,南隐衡山。代宗召为翰林学士,为元载所忌,出为外官。德宗时一度为宰相,封邺侯。
27相宅卜营:指用占卜来决定建都的地方。《书·召诰》:“太保朝至于洛,宅,既得,则经营。”两都:指刘秉忠选择确定并设计营建的元代两座都城。这两座都城一座是元上都,刘秉忠根据忽必烈的旨命于蒙古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在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二十公里闪电河(滦河上游)北岸营建成新都城的城郭宫室。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于此,称开平府四年,加号上都。上都规模大于成吉思汗时期的都城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哈尔和林),小于元大都。蒙古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刘秉忠又根据忽必烈的旨命,在金中都城东北又另设计建筑了新都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元大都,二十年(公元1283年)落成,蒙古人称为汗八里克,意为大汗之城。城东西两面相当现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抵今东西长安街,北抵今德胜、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元大都规模宏大,宫殿壮丽,户口繁庶,商业发达,附郭居住各国商人甚多,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都市。终元一代,上都与大都并称两都,雄居于世界的东方。刘秉忠这个历史性的贡献是巨大的。
28召公,一作都公,召康公。西周初人。姬姓,名奭,采邑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四南),助武主商。周公东征胜利后,召公与周公主持营建洛邑。官为太保,曾与周公分峡而治,陕以西由他治理。召公封燕,名义上为燕国始祖,实由其子就封其地。成王去世,他以遗命授康王。其言论见于书·召浩》。周开国重臣中以他最为长寿,西周金文常以“若召公寿作为祝贺之词。
29这句话指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始用年号,定为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后,立即向刘秉询向“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刘秉忠根据当时形势,斟蒙古前代可取的典章,参照中原历朝通行的制度,尤其是宋、辽、金官制,条列奏上。经忽必烈允准,刘秉忠与许衡共同详定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官制,在地方一级,最高行政机构设十路宣抚使司,后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我国沿袭至今的行省制的起源。在中央一级,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刘秉忠与许衡还就朝仪及各级官吏的官阶、员额、俸禄做出具体规定,使官有其职,位有定员,食有常俸。经过历年努力,使蒙古“一代成宪”渐趋完备,“文物粲然一新”。(《元史·刘秉忠传》)
30这句话意为刘秉忠举荐了许多有贤德才能的“名儒”。《元史·刘秉忠传》记载:“朝廷旧臣,山林隐逸之士,咸见录用。”这些被刘秉忠举荐的人物,后悉为名臣。刘秉忠还亲自过问草拟招录这些“名儒”的诏书。
31这句话意为,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根据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的奏请,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忽必烈命刘秉忠协助处理国家繁重政务。省,古代官署名,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人省,指刘秉忠进入最高行政机关,并为主要首脑。万机,古代指皇帝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32这句话指忽必烈让刘秉忠暂代裁决朝中奏议。刘秉忠干了一段,坚决辞职退了下来。
33不屑细务:指刘秉忠不愿意做细微繁琐的事务。
34保傅:指太保、太傅一级的荣誉官阶。
35图具:谋划陈述开列。图,谋划。《汉书·东方朔传》:“图画安危,揆度得失。
36朝仪未肃:皇帝临朝的典礼还没有达到恭肃庄重的程度。朝仪,指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周礼·夏官·司士》:“正朝仪之位。”孙诒让正义:“正朝仪之位者,此亦天子治朝之朝位也。……此官掌正其仪叙。”也称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为“朝仪”。《汉书·叔孙通传》:“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肃,恭敬,如肃然,肃立。《汉书·五行志中》引《洪范》传:“貌之不恭,是谓不肃。”
37这句意思是正将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刘秉忠等人拟定的“一代成宪弘大化育天下,作为法式使万方效法。方期,指将要在一定的期限之内。《诗经·秦风小戎》:“方何为期?”朱熹集传:“将以何时为归期乎?”仪刑,法式。《宋史·乐志十二》:“仪刑有焕。”亦为效法,以之模范。白居易:《襄州别驾府君事状》:“皆景慕而仪刑焉。
38剧:疾;速。指刘秉忠突然去世。
39迟明:将近天明,黎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迟明,即未及乎明也”。《汉书高帝纪》:“迟明,围宛城三匝。”
40掩书:《元史刘秉忠传》记载刘秉忠“无疾端坐而卒”。所以这里指刘秉忠在掩着的书前去世。
41震悼:震惊悼念。涕,眼泪哭泣。(yí夷,又读tì替),鼻涕。
42行路:行路的人。靡:无。
43稽(jī鸡):这里指考核,计论。《周礼·夏官·大司马》:“简稽乡民。”郑玄注:“稽,犹计也。”
44岁:一年的农事收成。《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岁焉。”穰(ráng):通“禳”。祭祷消灾。《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张衡《东京赋》:“祈褫禳灾”。
45咎:罪责。灾祸,灾殃。
46老诚:指阅历多而练达世事。诚通“成”。《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47曩(nǎng囊):从前,以前。《元文类》作“识二丈夫”,与上下文义相吻合。这句话是说,从前经过赵郡,有两位不平凡的士人。赵郡,指邯郸一带的地域。这时刘秉忠隐居在邯郸紫金山。徐世隆路过邯郸时,曾拜访过刘秉忠,当时刘秉忠已是这一带的最为知名的士人之一。
48器量包世:原指器物的容量。这里比喻人的度量。蔡邕《郭泰碑》:“器量弘深,资度广大。包世:意为可以囊括天下。
49混迹:混杂踪迹。佛老:指佛教徒和道教徒。孔周:指传统的孔子和周公的儒家学说。
50萧已仙蜕:姓箫的那一位士人已经仙逝了。藏春:指刘秉忠。刘秉忠在邯郸紫金山曾目号“藏春散人”。这是道教的号。
51桃李:指刘秉忠推荐的众多有德能的人才。
52师宾:指刘秉忠身为皇帝的老师和幕宾。
53:弟同第。但,只。《史记·丞相世家》:“陛下第出伪游云梦。老谬:徐世隆的自谦称谓。尝,曾经
54许:赞许。杜甫《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同心不减骨肉亲,每句见许文章伯。”典故:“典制和掌故。《宋史·宋敏求传》:“熟于朝廷典故。”
55视事:办公,就职治事。《汉书·王尊传》:“今太守视事已一月矣。”持衡:衡,称。犹持平。此喻评品人才平允而不偏畸。杜甫《上韦左相》诗:“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文部,指翰林院。徐世隆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兼太常卿,朝廷大政咨访他而后行,诏命典册多出其手。
56生刍(chú锄):新割的草。古代称吊丧礼物谓“生刍”。《诗·小雅·白》:“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严粲《诗缉》卷十九:“生刍,新刹之草,所谓青刍也。后汉书徐释传》:“及林宗(郭泰)有母忧。釋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57奠章:祭奠的文章。掬(jū居):指一捧。杜甫《隹人》诗:“采柏功盈。
译文: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那年为甲戌年冬十二月十五日,翰林侍讲学士吏部尚书博州路总管徐世隆,谨用祭酒和多种美肴的奠品,致祭于太保刘公之灵。呜呼!天兴大元,六十余年。由于帝王之气的汇聚,所开启的事业必定为天下之先。圣哲的人往往不单独出现,而是还有众多贤德的人与之跟随一起降临。圣贤的人相逢,是千载一遇的时机。超群杰出的刘公,早年出生在襄国(现今河北省邢台市)。他探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在儒学和佛学的造诣方面是居首位的。最初在儒学上名列第一,他专心致志地研读孔子的典籍。后来又学习道教的知识,还练习书法(或参习占卜术数)。他胸中所藏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所达到的境界是没有边际的。他研透了儒、佛、道三家的宗义精髓,融会贯通为一家。他预先测度出天命所归,早年就赴漠北相识了君王的龙颜。他们融洽的感情日益亲密,谈话必定要到夜尽天明。刘公对于忽必烈来说,如鱼得水,如虎在山。他象不同地方名垂宇宙的诸葛亮,又象佛学精深高誉满天的释道安。他外部具有佛道的形貌,内心具有宰相的才能。用谁来比似他呢,南朝宋代的“黑衣宰相”惠琳可以相类。他精通“数术”皇极,能预测决断气数命运的祸福,谁可以与他相比呢?北宋的邵雍康节可以相类。他吟咏的诗高雅逸远,诗的境界韵味象超世绝俗的神游一样。谁可以与之相比呢?南朝宋代在碧云寺为僧的杰出诗人汤惠休可以与之相类。他的字画清俊道劲,笔势中具备了艺术法式的品位。谁可以与之相比呢?在黄山一带游乐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可以相类。他扈从王师远征云南,用怀柔的政策使西南哀牢等少数民族归服。刘公在这个时候,就象唐代威名远震的镇蜀将军韦皋一样。他在堂上谋划出奇策,指挥蒙古大军在攻鄂州时飞渡长江。刘公在这个时候,就象晋朝博学多谋的镇南大将军杜预一样。君王既已尊崇他,他却以“山人”谦逊晦迹,刘公在这个时候,就象唐代名臣固辞高官以“山人”自称的李泌一样。他相卜营建都城的地址,设计营造了雄伟壮丽的两座并立的都城。刘公在这个时候,就象周朝的与周公营建东都洛邑的重臣太保召公一样。皇上忽必烈即位,建立元朝,用中统作为年号,向刘公询问治国大道,刘公提出了设立十道宣抚使等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官制。他推荐了很多名儒,并且亲自起草征招的诏书。在至元元年他被拜为参领中书省事,皇上命他协助处理万机政务。他暂代决断国家大政,不久就坚决辞去退了下来。皇上十分了解刘公,他是不愿意干那些细务事的。于是只解除了他的中书省的职务,仍然让他任居着太保、太傅这样的荣衔。朝廷的官制没有制定,他谋划设置开列出来。朝廷礼节威仪没有整肃,他把建议奏闻皇上。正将要在预期的时间内弘大化育天下,使元朝的“一代成宪”为方所效法。但是,上天突然把他夺走了,现在他已经去世了。他平常很少生病,将近天明的时候还在歌唱。侍者们开门一看,他伏掩在书上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天子听到恶噩震惊悼念,群臣听到讣讯涕泪交流。下面一直到行路的人,没有不哀痛思念的。今后国家有了疑难,谁还能去考核计论呢?民众的年成有了天灾,谁还能去祭祷消灾获得丰收呢?同僚友人有了罪责过错,谁还能出言相救他们呢?象这样忠厚诚实的人,难道还能再见到吗?从前我经过赵郡的时候,有两位不平凡的士人,他们两位中的一位姓萧,一位姓刘,就是刘公。他们器量宏大,可以包容天下。他们混迹在佛道徒众之中,可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是赞同儒家的周公孔子学说的。他们想把仁和义变作风,变作雨,洒遍九州。可是两位萧先生已经仙逝,只留下藏春散人了。他栽培推荐的人才,象桃李一样,遍满在朝廷。他身为皇上的老师嘉宾,出于他门下的有很多卿相高官。他去世后荣耀地得到皇上特殊的礼遇,去世后又获得隆重的大葬。刘公既已没有什么遗憾了,我还有什么悲伤呢?只是象我这样昏老荒谬的人,曾蒙刘公的知遇。我爱好文辞,他称道我对典籍制度知识的了解。他推荐我到翰林院供职,主持文部的事务。刘公不是出于私心推荐,我还怎么怀恩呢?说起这些来就象昨日一样,我悲哀地前往他的坟前祭哭。作为南州的一位后生我把一束祭刍敬献在刘公坟前。我的祭奠文章是真实地述写我心里的话,写到这里,我的一捧老泪难以控制地流了下来。呜呼袁哉!希望您来享用我的祭品吧!
《藏春集》卷六
元朝苏天爵编《元文类》卷四十八载文与此文互有异同)
原创作品,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