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第二中学校史
日期:2023-10-23 10:14:09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魏行云

 磁县第二中学校史

 

魏行云

 

磁县第二中学位于磁县县城南关,滏阳河北岸。

 

学校占地16亩。建有教学楼两座,平房、瓦房140余间。现有教职工106名,其中教师74名。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名,有中级职称的教师16名,在原有12个高中班的基础上,1993年增招初中四个班,在校生近千名。平均每年毕业高中生200余名,升学率居邯郸市(地)普通中学前列。

 

该校历史较长,其前身分别是:磁县县立初级中学(1926年——1937年)、冀南道联立磁县初级农业职业学校(1942年——1945年)、太行区公立漳滨中学(1946年——1948年)、磁县简易师范学校(1947年——1949年)、磁县县立初级师范学校(1950年——1956年)、磁县第一师范学校(1958年——1961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原山西省副省长贾云标,原航天部副部长蔺国祥,原国务院司局级干部王佑民、苑玉林,原广州军区副参谋长霍成忠,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组织部副部长陈占楼等均就读于该校。

 

自1926年至今,先后有近万名初、高中毕业生,近3000名师范毕业生和其它专业的500多名学生,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服务。真可谓“莘莘学子,桃李满天下”。

 

 

<一>

 

自清末维新之后,欧风东渐,学说翻新,新办教育大有发展。1921年前后,磁县初级小学十余处,每年高等小学毕业人数达400多名,中学的建立刻不容缓。1924年,当时教育局长王向荣呈准备案办理,计筹中学常年经费5000元,开办费17000元,于县城南关观音寺(含三郎庙、土地庙)旧址,建筑房屋130余间,又于该校东南角购得民房一所约30余间,由校长王景祯聘请教员,购置图书、教具,招收学生。磁县县立初级中学遂于1926年9月1日正式成立。磁县知事王维垣为初中成立撰写的纪念碑文,已载入《磁县县志·艺文》。

 

首批招收四年制初中两个班,开设国文、英语、几何、理化、地理、历史、博物、音体等课程。1927年因闹“天门会”,北洋军阀政府、县国民党党部、北伐军与天门会在城内活动并于彭城一带设卡,西部山区学生被迫停学。1928年失学学生复学后重新编为一班。该校附设的男、女师范班也由校外移至校内(女师不久又迁出)名曰“乡村师范第一班”。首批师范学生有贾云标、席如哑、赵维汉(赵振华)等近80名。

 

陈进礼、赵连城、薛起昌先后担任学校校长。李涟、张锷伟、沈玉芝等任教务、训育主任。

 

由于受省立大名七师进步思想的影响,1929年该校学生组织了“读书会”。1930年,又在读书会中秘密建立了团支部。贾福田、贾云标、许振平、王梦周、王重芝、贾晨林、石成章、马伦为该校首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在团支部组织带领下,先后开展了“体育自治”、要求“退还保证金”和“反对舞弊顶替,要求全部分配”的斗争(见贾云标磁县南关师范的一段学朝),并取得了胜利。1935年,为声援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举行罢课并游行示威。进步青年中学班霍成忠、房保民,师范班张金三、石梦魁遭当局“开除”。

 

学校建立十余年,除中学班外,还附设师范讲习科和职业科。为男、女师范实习便利,又设实验、模范小学各一处。校内先后招收初中十五个班,“乡村师范”三个班,附设女师三班和织染六个班。“1937年统计,在校男女学生已达400余名”,“莘莘学子,济济一校,进德修业,光芒万丈,堪称麇左最高学府、无愧滏阳文化中心”(《磁县县志·教育志·中等教育》)。芦沟桥事变,华北沦陷,学校解体,学生星散。冀南堂堂最高学府,毁于日寇铁蹄之下。张毓瑞、王佑民、王会民等同学离校后即参加革命,由县“工作团”送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二>

 

1938年,知识界名人薛明轩(城内前仓街人)奔走不已、兴复中学,终因时局不定,人心不安,仅及三个月而停办,直至1941年县施政方针才将“恢复磁县中学列入要案”(《磁县县志·教育志·中等教育》)于1942年秋筹办成立“冀南道联立磁县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薛明轩出任校长,蔺超尘任教务主任,辛开科任训育主任,赵维斌任事务主任。该校除“农职”班外,1944年又增招初中和女师班。开设语文、日语、英语、数学、理化、史地、音体等课程。“农职”和“女师”则增设相应的专业课。

 

1945年该校已有农职三个班,初中两个班,女师、补习各一个班,学生300多名。这一时期虽处日伪统治之下,强制奴化教育,但学校仍谆谆教诲学生“发扬苦干精神,戮力于社会各种事业、小之可以增冀南之繁荣,大之可以图国家之兴复”。(见薛明轩《同学录序》)(以上材料来自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印制的《磁县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同学录》)。

 

1945年署期,该校又招“初农”一个班,初中两个班,一个月后日本投降,九月底在解放磁县的战斗中师生走散。虽几经动员,终因战争而未复学。春节后部分学生入“漳滨中学”继续学习)。

 

<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磁县解放,中共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党委经过认真筹备,决定于1946年春在原磁县县立初级中学校址成立“太行区公立漳滨中学”,隶属太行行署第五专署,委任五专署交际主任李巨川为校长。首批招收250名学生,根据成绩和志愿分为后师一个班、前师一、二两个班,初中一、二两个班。太行区第五干部中学两个干部班是时也奉命并入该校。

 

学校设有党组、党总支、秘书处、教务处、训育处、总务处等机构。开设语文、算术、物理、化学、自然、历史、地理、政治、音乐等课程,师范班增设教育学。教材往往配合中心工作,由教师自编、自印,采取大小单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其中大单元教学,主要组织学生参加“土改”等中心工作,在实践中学习。

 

该校建有学校武装,有步枪30余支,手榴弹200多枚,轻机枪1挺,并设有军训课,主要保卫学校正常秩序并对付安阳伺机骚扰制造惨案的地主武装“还乡团”,同时为参加土改和支援前线培训人才。干部班学生李致敬、史安琴1946年春到城南东曹庄宣传党的政策,参加减租减息斗争,于2月16日(农历)夜遭到“还乡团”武装袭击光荣牺牲。师范班和初中班的学生还于1947年春参加了解放河南汤阴的战斗。

 

1946年秋,因国民党军队从安阳到距磁县城十几华里的三台驻扎,学校迁到磁县西部山区的岗西、索井等村继续上课,并于1947年春根据磁县人民政府的意见,“漳滨中学附设磁县简易师范”,招收简师一、二两个班,分别由冯文和、郭中民任班主任。“简师”日常工作由漳滨中学教务主任蔺秀斋负责。1947年解放军反攻,刘邓大军南下,学校又迁回原址,招收初中三、四两个班。师范班(含磁县简师)驻城内鼓楼后中山北大街石牌坊附近路西——日伪时期新民会旧址(现磁州镇政府所在地)。

 

漳滨中学先后共招收450名学生。两个干部班结业后由地委分配工作,师范班结业后由专署教育科分配做教师工作,初中班结业后,除调出或参军外,多数被分配到公共单位。

 

漳滨中学实行供给制,每人每月津贴小米4斤,解放战争开始,响应上级号召,不领津贴,大搞生产自给:一是开荒种地,先后在城墙附近和北来村开荒种地100余亩,解决吃饭问题;二是组织生产合作社(组),开办工厂和农场,纺花、织袜、做肥皂;三是大搞运输和商业,在“经理部”下设商店、棉花行,北至石家庄三百多华里内有大小商店22个。工农商三者并举,生意兴隆。学校经费除开支外,还有结余。

 

该校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洗去旧社会的污泥,来做新社会的主人。”(《漳滨中学校歌》)

 

1948年5月,漳滨中学奉命迁到武安北关,改称“太行区第六联中”。1949年改为“安阳中学”,安阳解放,学校随军迁入并接收原安阳县中,改为“太行区安阳第一中学”。

(本章参阅《磁州文史资料》第一辑李贞干的《晋冀鲁豫边区我党的一所中学——太行区公立漳滨中学》和原磁县政协主席杨子臣提供的《我对母校的回忆》整理)

 

<四>

 

漳滨中学迁址后,“太行区公立漳滨中学附设磁县简易师范”则由城内迁于该校更名为“磁县简易师范学校”。该校设有共产党支部和青年团支部,还设有武装保卫小组。课程设置有政治、语文、算术和常识等,教材全部由教师自编自印。校长由原漳滨中学党总支委员吴亮璞担任。吴校长调走后,张景韩、王文彦、许成友先后继任校长,赵美才任教导主任,孙浩成(上寨人)任总务主任。

 

这一阶段先后招收九个简师班及部分短训班,学制少则三个月,多则二年不等。学生出校后全部从事教育工作。

 

1950年春更名为“磁县县立初级师范学校”,始招三年制初师。开设语文(文学、汉语)、数学、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教材教法、教育学、音体等课程。首批招收的近百名三年制初师生,延续“简师”编班顺序编为十、十一两个班,1935年“临漳师范”两个班并入该校,编为十三乙、十三丙两个班。1954年因全县师资基本满足,由初师改招初中两个班。1956年师范生全部毕业后,更名为“磁县第二中学”。1958年临漳、成安、磁县三县合并为磁县。“人民公社”相继成立,学龄儿童入学空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经上级批准,将在校的初中五至十班改为初师班,同时招收两个初师、一个中师(短训一年)班,更名为“河北省磁县第一师范学校”(原成安师范为二师)。同时进行了向南、向西较大规模的扩建,增建校舍五十余间,并将不能使用的两层楼房拆掉重新修建,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除招收初师两个班,中师四个班外,又增招初级幼儿师范两个班、中级幼儿师范一个班。1960年底该校规模已达初师六个班、中师七个班、初幼两个班和中幼一个班,学生800余名,还拟发展师范专科学校。

 

正当该校迅猛发展之际,1961年“突然”“下马”。至此,磁县师范(含简师)毕业初师26个班(含四个初中班),中师短训一个班及部分轮训班。1959年及以后招收的学生,因“下马”而肄业,初师班只有少数参加教育工作,中师班学生全部分配。

 

该阶段,自许成友后由席如哑任校长,张名扬任教导主任,段继道任总务主任,袁增福任会计,尹茂修任伙食管理员,王兴禄、王廷贞、齐振邦曾先后任该校副校长。

 

<五>

 

1961年师范“下马”后,县政府决定把原城关完小、师范附小、兴礼小学合并为“磁县城关完全小学校”,张洪书、吕士英、杨付进、柴志连等先后负责学校工作。1968年底,“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该校改为“城关中学一分校”。

 

〈六〉

 

1969年,城关中学一分校由张自学主持工作,始招二年制初中,1971年始招二年制高中。

 

1972年,县将校舍收回(东南角30余间房未收回),并派张有功到校主持工作,恢复“磁县第二中学”称号,成为初高中具备的一所“完中”。1981年,初中截止33班而停招。1983年改招三年制高中。至此,该校成为一所三年制四轨普通高中。

 

由于该校历史较长,破旧危房较多,这一阶段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改建:一是胡金榜主持工作期间,于1975年至1978年将原数学楼及其以北的旧房几乎全部拆掉,重新布局,将原来的小门改为大门,除大门两边的耳房外,在正中五米宽的通道两旁等距离建起五排瓦房,共计54间,还改建了师生食堂,使校貌大为改观。二是曹佩勤主持工作期间,于1982年,拆掉带有走廊的四个教室,并于其旧址上建起了该校第一座可容12个班的三层教学楼。1984年,由重建的县师范在磁县二中操场南端紧靠滏阳河北堤建起一座两层楼房,可容四个教学班及部分教师住宿办公。因高中改制,县师范于1985年迁出。

 

纵观历史,功绩卓著,优秀学子遍布全国各地;展望当今,勤教苦学,辛勤园丁造就一代新人。

 

八十年代初,这所普通高中,占教师总数百分之九十的青年教师中,无一人是本科学历,更无一名共产党员。学校领导正视现实,多次酝酿,求得共识:要搞好教学,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有10名同志先后加入共产党,8名同志取得了本科学历,十几名同志先后有论文、著作问世,9名同志受到省的表彰和奖励,4名同志曾为县人大代表或县政协委员。现任校长田生军被选为邯郸市八届人大代表,教师宋瑞玲被选为县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谢英才、魏行云为县七届政协委员。

 

曾就读于该校的旅美台胞李尚林先生,为报效祖国、惠及家乡,1988年、1991年先后以其父亲和夫人的名义,在母校二中设立“李祥符”和“李盛伟”奖学金。五年来已有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考入名牌大学的20名学生,获得此项殊荣。县文教局、县侨联及二中对李先生的爱国情操给予“赤诚可鉴,风范长存”的高度评价并予以立碑纪念。

 

几十年来,该校虽几经风雨,历尽沧桑,但矗立于太行山麓、滏阳河之滨的校园,仍是那样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学校党支部书记胡金榜、校长田生军正带领全校师生,为实现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人才,争创冀南一流学校的目标而奋斗。

(本稿截止1994年6月)

作者:魏行云,1941年7月生,任磁县二中高级教师。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