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北齐历任统治者(高洋除外吧)甚至是贵族王室都是难得一见的帅哥,比如,兰陵王高长恭——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来看看百度上介绍的兰陵王有多帅: 同时,北齐皇室除了兰陵王以外,又都是神经病!荒淫无稽,超过一般人想象。所以说老天是公平的,给了你好的容貌,也给你了不好的脑子。
八卦以外,作为一名游客,我发现北齐给邯郸留下了一座重要的宝库——响堂山石窟(包括南北响堂山石窟哈)!
北齐只存续了28年,短暂又神秘,它的前身是北魏。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历史:
鲜卑族创立的北魏是一个很重要的朝代,历史书上都会提到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存世的文化作品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两项世界遗产。
北魏后来分裂成西魏和东魏,都是北魏的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其实没啥影响力,还得看权臣脸色,最后权臣各自篡位改了国号,西魏就是北周、东魏就是北齐。
后来就北周和北齐打啊打的,最后北周统一了北方,就是那个北周武帝宇文邕,前几天高科技复原了他的外貌,长得难看,我觉得考古工作者应该努力去复原北齐皇室的外貌。
再后来,北周的国丈杨坚又夺权建立了隋朝,再再后来杨坚老婆的外甥李渊又夺权建立了唐朝,杨家和李家都是北周的柱国将军,所以其实后来的隋唐盛世血脉源头都是北魏。
作为北魏的延续,北齐自然也很起劲地跟着开凿石窟,代表作就是响堂山石窟,而且,北齐在石像雕刻方面,比北魏更加细腻了!可以这么说,北朝的石窟,没看过北齐的话,那北魏就是最好的,但看了北齐的话,那必须是北齐的最好。
大同:云冈石窟看什么才不虚此行?
梁思成总结北魏佛像雕刻叫“秀骨清像”,以瘦为美,到北齐,雕像就圆润了。北魏佛像雕刻用平直刀法,棱角分明,北齐雕刻平直刀法结合圆刀法,创造出柔和的线条和自然的形状。
北魏一开始(云冈石窟)的佛像是犍陀罗风格,有欧洲雕塑风格,汉化后,佛像开始穿上南朝士大夫的服装,宽宽大大、衣袂飘飘,所以北魏佛像有一个特点叫“褒衣博带”,到北齐,石像雕刻开始简化,衣物渐渐贴身,上身三件套开始明显起来,北齐的石像叫“曹衣出水”,衣饰稠迭,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
但是很可惜,响堂山石窟的很多佛像在民国期间都被盗了,一是袁世凯为首的官盗,二是文物贩子的偷盗,罪人叫卢芹斋,他经手盗卖了不少响堂山石窟的佛像给美国,现在响堂山石窟的很多佛像在美国的博物馆里,而且有些还是镇馆之宝,所以响堂山石窟在国外很有名,堪称“中国的第五大石窟”。
了解响堂山石窟可以看CCTV央视频APP里探索发现栏目的《探秘响堂山石窟》。
刚到北响堂山石窟山脚下,就看到一片废墟,有种圆明园既视感。这是“河溯第一古刹”常乐寺的遗址,这座古刹始建于北齐,刚开始就叫石窟寺,后来改叫智力寺,一直到北宋的嘉祐年间(1056-1063年),才最终定下“常乐寺”的名字。
1947年,有个(一点都不为人师表的)教书先生为了建学校,拆毁了寺庙取建筑材料,为了掩盖罪行,就放火把寺庙直接烧了,所以地面上的建筑基本都被毁了。八十年代的时候,遗址上曾发掘出了一批雕刻精美的唐代红砂石佛教造像,印证了常乐寺昔日辉煌。
北响堂山石窟是北齐皇家主持开凿的三大石窟,北洞(大佛洞)对应的是北齐奠基者高欢,中洞(释迦洞)对应的是北齐初代皇帝高洋的兄长高澄(就是兰陵王他爸),南洞(刻经洞)对应的是高洋自己。
大佛洞最有看头,也最有玄机!虽然经年累月的风化严重影响了佛像的轮廓,加之偷盗的破坏,但残缺的佛像依然可以让我们感觉到石刻的精美细腻,光是看看火焰纹、忍冬纹、连珠纹、莲花纹,就已经让人惊叹不已了。
中国装饰里很常见的忍冬,忍冬是一种蔓生植物,俗称“金银花”,通称卷草。这种花相当顽强,凛冬时节都不凋零,所以叫“忍冬”。画在石窟壁画上,又称卷草纹,因为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壁画与造像上,比喻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
阳光无法全部照入,整个洞窟带着几分幽暗和寂静,静静伫立其中,可见大佛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不敢高歌语,恐惊天上人,伫立大佛洞,心生敬畏。
中心大佛头顶上的龛洞,有一个据说高洋的父亲高欢的棺椁就放在这(但考古工作者也进去看过,并没有发现棺椁),邺城西北的义平陵只是高欢的一个虚冢。把棺椁放在大佛头顶上就是享受着人世间的香火,最热闹的地方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帝王的逻辑!
释迦洞里的香火依然很旺,很多大妈结伴过来烧香,和其他把石窟保护成单纯的景点不同,响堂山石窟兼容着求神拜佛最初的功能,即使佛像被破坏、被盗窃,但老百姓依然虔诚地对待这些佛像,所以佛不在“肉身”,而在人们心中。
虽然佛头被盗后仅剩的佛身,但佛身上衣饰细节华美。相比北魏的石像,北齐的菩萨上身已经不穿衣服了,而是配搭大量华丽的璎珞、项圈、臂钏。
刻经洞顶部雕刻着莲花藻井,每一片花瓣都非常均匀,花瓣之间还能看到下层的花瓣。可以看出,花瓣是粉色的,周围的背景是黄色,色系的搭配相得益彰,不难想象刚刚雕刻完成的时候它有多美。
刻经洞里刻满了佛经,前壁甬门两侧刻《无量义经》,前两侧窟廊里面刻着鸠摩罗什(就是翻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语言天才)翻译的《维摩诘经》,都是研究早期传入中原的佛经的重要依据,石刻佛经现在保护起来了,得隔一段距离看,看不太清楚。
在石窟里刻经,也是北齐的发明,刻经洞是由北齐唐邕负责开凿的,洞外有一个石碑《唐邕写经造像碑》,记录了北响堂山刻经的经过。唐邕是北齐高官,善书能文,打得了仗、刻得了经,复合型人才!
南响堂山石窟几乎没有一座石像是完好的,南响堂山石窟不是北齐皇室开凿,而是奸臣高阿那肱。北齐文宣帝高洋死后,朝廷夺权激烈。此时高阿那肱权倾朝野,但内心空虚,所以动用手中的权力和手段,大规模雕凿了南响堂石窟的佛像,一是求佛祖保佑,二是讨好崇尚佛教的北齐皇室。虽说佛像也逃不过政治,但艺术与美多少留住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南响堂山石窟的开凿时间晚于北响堂山石窟,规模相比北响堂山石窟差了一些,但精美程度并不差,南响堂山石窟主要有两个石窟——华严洞和千佛洞,来看看残缺依然藏不住的华美!
华严洞主龛的主像难能可贵地保留着佛头,细眉长目,当时已经由云冈石窟石像的杏眼变为柳叶眼了。
千佛洞的精美却不在“佛”,而在洞顶的莲花藻井和飞天。据说周总理看过后说:“艺术价值很高,这是国宝”。
洞窟门洞前的柱子,是不是有点希腊风?
要说为什么北齐要选择在响堂山这里开凿石窟,那是地理位置决定的。东魏定都邺城(也是邯郸下面的),但权臣高欢坐镇晋阳(就是太原),遥控邺城,晋阳和邺城之间隔着一座太行山,自古过太行山有八个关口,叫“太行八陉”,响堂山就在其中一个陉——滏口陉,选择响堂山,也是方便北齐皇帝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个疑问——想知道同时期的北周有没有什么好的石窟作品?既然喜欢刻佛像的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进而又演变成北齐和北周,北齐传承北魏继续刻石窟,还越刻越好,那北周呢?大名鼎鼎的麦积山石窟其实就是西魏+北周刻出来的,但北周到宇文邕时,佛教受到抑制,宇文邕要强大国力,他觉得佛教养了一帮“废人”,既不用征兵也不用耕地还不用缴税,就采取强硬手段灭佛了,解放了生产力,北周的国力真地上去了,结果就是打败了北齐、统一了北方。所以宗教这个东西,还是得看有没有促进生产力。
我们继续说北齐,高家以前的大本营是在晋阳,后来做了皇帝后,都城又设在了邺城,晋阳和邺城之间,响堂山(属于邯郸峰峰矿区)是礼佛的地方,往东一点是一个叫磁县的地方,也在邯郸下面,磁县这个地方是东魏和北齐的皇陵!所以在邯郸南面的响堂山-磁县-邺城这一带,布满北朝古迹,博物馆也很多,我去了峰峰博物馆、北朝考古博物馆、邺城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不大,但中午有休息时间,所以过去得看好是不是开门,节假日会延长工作时间,取消午休。
峰峰博物馆侧重磁州窑传统烧制技艺,还有一些响堂山石窟的佛像雕塑和拓片。
磁县的北朝考古博物馆详细介绍了北朝的脉络,馆内很多展品出自北朝的茹茹公主墓,比如彩绘壁画墓和随葬陶俑,还有拜占庭金币,说明当时和周边的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磁县这一带是就是皇陵嘛,所以博物馆里的墓葬品多一点,一开始提到的兰陵王的陵墓也在磁县,现在也保护起来了,但歌颂他的《兰陵王入阵曲》却失传了,据说该曲东传日本,1992年日本的雅乐团还在兰陵王墓前演奏了。博物馆也有这方面的介绍。 邺城博物馆的造型很三国,因为这里毕竟也是曹操营建的王都,还记得我写洛阳的时候,提到汉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东面,那是曹丕把曹魏都城从邺城迁到了洛阳,所以邺城和洛阳,都算曹魏都城,不同时期而已。
邺城博物馆有不少背屏佛像,可以看看,附近还有座邺城考古博物馆,也有很多佛像,时间充裕的可以考虑。 邺城博物馆对面就是邺城遗址,邯郸没把邺城遗址搞起来,得学学洛阳把一个个遗址修得像公园,赏心悦目的,邺城遗址就是一个大农村的感觉。 邺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东汉末年,袁绍据此地为北方最大的诸侯,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并筑建铜雀台,就是“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铜雀台。铜雀台的门票有点贵,进去看到铜雀台是这样的: 尽管在邯郸南面看了很多博物馆,但邯郸最值得逛的博物馆还得是市区的邯郸博物馆,提前三天公众号预约啊!
邯郸博物馆的精华尽在“甘丹(邯郸以前叫甘丹,就是邯郸两字的左边半边)风华”展示厅中,展厅挺大,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了属于邯郸的历史文化故事。
镇馆之宝大爵酒樽,目前我国出土能与这酒樽相美的只有两件,另一件存放在故宫博物院。 镇馆之宝战国青铜马,我国最早写实风格的青铜马雕像,比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
战国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和红玛瑙带钩在一起,工艺精美。
汉刻度天禄架熨斗,“天禄”为传说中的瑞兽,是常见的汉代装饰,寓意为 “天赐的福禄”。这只熨斗柄上还铸有12个圆圈代表刻度,有专家认为该器物有“持权柄以熨天下”的寓意。 磁州窑是邯郸不可略过的一笔,水墨画风的白底黑绘装饰,风格显著,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还有在邯郸,走到哪看到哪的佛像,等等。 前几天我还和朋友说,博物馆就是得经常看,就像逛商场,不逛的人也不会知道有什么大牌、出什么新品,逛多了,也就知道哪家的风格是怎样,和逛博物馆一样,一开始看觉得眼花缭乱,不知道哪个是哪个朝代的,逛多了,这一件件文物就像货架上的商品,熟悉了就知道是哪个品牌,哦不,哪个朝代!
除了博物馆里的文物,邯郸市区没啥(真正的)古迹,但武灵丛台是必去地之一,这里是赵邯郸故城中的一组重要建筑群,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年—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当然现在漫步公园,也看不出啥古老的痕迹,惟有园内搔首弄姿、身着战国袍摆拍的大小美女,提醒着人们邯郸在战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赵武灵王即位后,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位于战国“七雄”之列,而且是战国后期能与秦国争衡天下的军事强国。要说这么强的赵国怎么就败给秦国了,这也是秦国狡诈,本来长平之战里,赵国主将廉颇拖着秦军,战事僵持不下,秦国散播谣言,说他们最怕赵括,赵括要来领兵,秦军肯定抵挡不了,于是赵国临阵换将,结果呢,赵括就是那个纸上谈兵啥也不会的将二代,长平之战秦国胜,之后赵国也就元气大伤,最终被秦国吞并。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get到,赵国/邯郸有这么多名人啊: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负荆请罪的廉颇、纸上谈兵的赵括,没错,邯郸就是个成语之城,因为历史悠久,故事也多,这些故事到现在就浓缩成为了简洁的成语。 丛台公园里还有一处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要我说就是始皇帝的黑历史,始皇帝的爸爸在赵国做人质,吕不韦奇货可居(又是一个成语),给始皇帝的爸爸找老婆生孩子,于是始皇帝出生在赵国国都邯郸,后来,吕不韦帮助始皇帝的爸爸逃出了赵国,又做了秦国太子,到最后做了秦国的大王,但始皇帝一开始没跟着爸爸逃离邯郸,于是就在邯郸度过了(被人欺负的)不堪童年,这不是黑历史是什么?
纪念馆里还介绍说其实赵国和秦国都是赢姓赵氏,同一个老祖宗的后代。 邯郸以东的广府古城也是邯郸小众游的必到之处,号称“北国小江南”,护城河周围环水,白洋淀里芦苇依依,但也只是外面看得还不错,走到广府古城里,就是一个大农村,要说邯郸景点开发真地很粗糙。 隋朝末年,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此建都,以后为历代王朝的郡、州、府、县治所(行政中心)。景区内可以看看的也就是收门票的几处故居,偏明清建筑,以太极为文化依托介绍主人如何传承发扬太极。
看到这个翻译,也是忍俊不禁,可想而知邯郸文旅的水平了!
我来广府古城主要是看不远处的弘济桥,赵州桥的“姐妹桥”,都是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现在赵州桥已经是新建水泥桥了,但弘济桥依然原汁原味,可以说是赵州桥的平替。 桥上石板路上的嵌着的这个物件,过来参观的北京小学生能说出叫蝴蝶榫,真牛,到底是在帝都边看国家宝藏边成长起来的,要上海小朋友,就说不出这是什么了! 邯郸是历史跨越时间很长远的一座城市,这里的故事很多,留下的古迹文物也很多,要说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是实地参观、了解、考察,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战国风云、三国争斗、北朝造像一一呈现。邯郸,
有赵武灵王变革图强却饿死沙丘的不甘,
也有千古一帝不堪回首的少年记忆,
有曹操铜雀台上一声叹息的壮志未酬,
也有面具下绝世美男一杯毒酒将星陨落的遗憾,
还有响堂山上怎么也藏不住华美的残破。
这样的邯郸,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