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皮影班社与著名传承人
--著名皮影戏传承人
冀南皮影戏艺人众多、门派纷呈,传承谱系清楚,这里介绍的是近代、现代和当代各个民间班社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苏文秀(1903~1997)男,在冀南皮影戏艺人中威望最高,现在肥乡、大名、临漳、成安、永年几县的许多影班都是他亲手传授的。苏文秀自12岁起开始学艺,拜成安县老艺人、绰号“老一子”的为师。师傅是弄影世家出身,在当时名气很大,师傅晚年时,年仅23岁的苏文秀就代师领班流动演出。抗日战争时期,苏文秀也陆续传授了一些影班,1952年,他随磁县皮影剧团改编为石家庄皮影剧团,并任团长。
韩克礼(1930~2007)男,河北省肥乡县马寨村人,小学文化,是马皮影戏第三代传人之一。韩克礼天资聪颖,自幼就喜欢皮影,14岁拜二代传人高令资为师学艺,唱腔以青衣、花旦为主,还兼唱小生、丑角。锣鼓家什也是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不仅如此,还是的主扦。表演时几根扦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人物被耍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跨入新世纪后,已近80高龄的韩克礼,再度出山,四处奔走,招兵买马,亲任导演,与李修山等一道组建了马寨“复兴皮影剧团”,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体力渐衰,每次都上台演出,还培养了一批新人。由于他的精湛技艺和突出贡献,市、县文化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多次看望慰问他。2005年他还参加市里民间艺术表演,受到副市长接见并合影留念,78岁时去世。
武金祥(1910~1986),男,自小酷爱皮影艺术,从师苏万正,他白天做农活,晚上到井头村苏万正家去学影戏,苦学3年后,基本掌握影戏的全套本领、各种器乐、掌扦。然后,在本村召集喜爱皮影艺术的数十人成立剧团,刻苦排练。武金祥老先生手把手教,不厌其烦,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拉起了东赵寨村皮影戏班,常演不衰。武金祥老人将一生的精力献给了皮影戏,为皮影戏的繁荣和传承作出了重大献。
郭永年(1904~1966)男,西姚堡皮影一代创始人,10岁随师学习河北梆子腔,后与戏友郭春荣、郭秋荣、郭有荣、郭水令、申锡志组成西姚堡第一代皮影班子,并改唱“南调”“怀调”。郭永年不仅擅长拉胡、弹三弦,而且演唱红脸人物的声调悦耳动听。郭永年1966年5月病故,享年62岁。
郭传书(1924~1976)男,西姚堡皮影剧团第二代传人(是成安著名老艺人“老一子”弟子苏文秀的大弟子),15岁随师学习唱“怀调”。郭传书1947年参加解放军,曾在大别山英勇作战,不幸负伤,回村后任村支部书记,后任乡长,在任乡长期间钻研皮影各个角色。郭传书特技是用左手拉二胡、板胡。除不能掌扦外,唱生、旦角色,鼓乐、琴弦全能。尤其制皮影人,是过硬的巧手。郭传书自随师学习刻苦耐劳,会几十个剧目,在周边各个市、区、县、村巡回演出,受到观众好评。他病故后,至今人们还怀念这位绝技艺人的唱腔、鼓乐、弦乐艺术。
张玉玺(1919~1975)男,皮影技艺系家族传承,1943年学艺,唱红脸,会刻影人,当年曾到过石家庄演出。
张玉贤(1927~1993)男,与张玉玺是亲兄弟,家族传承,7岁学艺,自建团后到去世一直任影戏班主,唱小生,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生无子女,其夫人十几岁时跟团外出卖票,现如今已80岁,身体还很硬朗,与过继来的侄子一起生活。
马炳昆(1909~1996)男,磁县辛庄营乡小马庄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抗战时期,其家就是地下交通站,其父马永清是马头一带革命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马炳昆在其父的影响下,1943年就参加了共产党,投身革命,他自幼热爱皮影艺术,在他的策划下成立了小马庄皮影剧团,并在成安一带请来了一位号叫“老一子”的师,长期在家住着传授皮影艺术。马炳昆向他学戏,学文武场乐器的伴奏,学皮影的制作与演出艺术。马炳昆于1943年加入共产党后,也不断利用演皮影的机会传送情报,掩护地下党员和抗日干部。解放以后,马炳昆被任命为马头区的组织委员、磁县林村公社党委书记。马炳昆由于爱好皮影,在“文革”一开始就被打成搞封建复辟的当权派,受尽凌辱与折磨。“文革”后,他的问题彻底平反,又组织了多年的老伙演起了皮影,到附近几个村演出。他刻制的皮影有5大箱柜,在小马庄教了十个青年人唱皮影戏。马炳昆1996年病故,终年87岁,他去世后儿女们把他一生喜爱的皮影与纸扎一并当殉葬品烧了。
马好贤(1909~1956)男,磁县辛庄营乡小马庄村人,是该村皮影剧班的主要组织者和主要演员之一。他自幼务农,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受王庄王维纲革命的影响,经介绍于1939年参加八路军投身革命。马好贤一生性情豪爽,爱好文艺,他唱腔浑厚嘹亮,善演丑角、搞笑料,与李庄李炳福是老搭档,言语诙谐,幽默逗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炳福(1922~1991)男,磁县辛庄营乡李庄村人,他心灵口快、多才多艺,在皮影剧团里,戳起皮影来,两只手齐动,做起武打场面,脚还能配音,嘴里还又唱,又道白,更是一把好手。他与小马庄的马好贤、马炳昆是皮影戏里的最好搭档,编出很多的笑料,给当地百姓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流传至今。他还会刻制皮影人,他刻的《西游记》、《反西岐》和其他传说剧目人物都形象逼真,可操作性很强,可惜在他去世后没有保留下来。
闫克珍(1925年~2006年)男,磁县屯庄村人,自幼酷爱戏曲,20岁接触皮影戏艺术,刻苦好学,20世纪40年代就组织班社开始演出,并自制皮影,设计人物造型,带领皮影戏剧团活跃在河北及周边县市。先后到山东临县、山西左权、河南郑州以及石家庄等地退回演出。并在石家庄“天泉剧院”演出8年。
连仲(1925年生)男,魏县大磨乡连柴曲人,从小爱好唱戏,其爷爷和父亲都是皮影戏班主要演员。在老一辈的影响下,他20岁成为皮影剧社主要演员,虽没上过学,也不识字,但年轻时只要听别人唱一遍他就能学会,而且高调、怀调、四股弦都会唱,声音洪亮,吐字清断,能演唱生、旦、丑等男女各种腔调。在皮影剧社是二扦手,虽然皮影剧团多年停止演出,但他在田间地头和家中常常情不自禁唱上一段,大多数皮影还能全段唱出。虽已83岁高龄,还能下地管理十几亩地的庄稼。
郭修山(1931年生)男,成安县西姚堡皮影剧第三代传人,8岁随父郭春荣等学习怀调戏,19岁随师刻苦学习,终成一位杰出的皮影明星,扮演黑脸、红脸,精熟60多个日,鼓、板、锣、梆无所不通,还会刻制皮人形象。23岁随师在室家庄市、区、县各地演出,25岁归原籍,与戏友郭传书、郭书之、申国瑞、刘九海、申锡文、靳建山等在周边市、区、县、村演出,各地观众拍手叫好。1989年加入河北省皮影艺术学会,受到省、市、县电视台采访,法国、日本记者对其进行采访并合影留念。
申国瑞(1934年生)男,成安西姚堡皮影班班主,1944年,跟随父亲及老师学习皮影,1949年至今长期从事皮影演出,为该村皮影剧团的第三代传人。他跟从第一代传人苏文秀学习刻制皮影人物和掌扦技艺,师从部郭永年和郭春荣学习演唱,从父亲申锡志处学习打击乐器。所以他个人身兼多种技艺,主掌扦、唱小生兼打击乐。2005年,被河北省文化厅确定为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2007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冀南皮影代表性传承人。
傅希贤(1936年生)男,河北省成安县北漳村人,1952年受当时皮影戏演出的影响,爱好上皮影,和村内戏友霍龙、乔如立、霍金堂等在一起制作和演出皮影,但是技艺不高1953年本村班首李俊杰请来著名皮影艺术家苏文秀来传授技艺,才开始正式学习皮影演出艺术。傅希贤学习既精心又刻苦,成为苏文秀老师的亲传弟子,技艺渐趋精妙。20世纪50年代,他在石家庄皮影剧团工作,是剧团的骨干演员,主要负责操纵。在衡水、获鹿(今鹿泉)、正定、栾城、藁城等地演出并传播技艺代表作品及演出有:《杨家将》、《火云洞》、《三打白骨精》、《盗旗杆》、《封神榜》等。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跟肥乡县寨中堡村、磁县屯庄村皮影班演出,能唱能演,2007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冀南皮影代表性传承人。
武凤朝(1936年生)男,自小喜爱影戏,在影戏的熏陶下长大,从小就立志学习影戏,后因影戏中断,参加了工作,但对皮影戏的喜爱始终埋藏于心,常默默回忆默记影戏戏文,直到退休,未曾间断。退休后,老人把复兴皮影戏艺术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日夜不停组织人员,集资置购器具,成立起了东赵寨皮影剧团。昼夜排练,整理演出剧目。自2001年成立剧团以来,已演出数百场,使东赵寨戏得以传承。武凤朝在剧团中任鼓手,主唱黑脸。皮影戏的复兴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姚汝廷(1932年生)男,馆陶县南孙店村退体教师。姚汝廷自小爱皮影表演。7岁跟戏班走乡串镇,自111岁起开始学习皮影表演艺术,唱腔独特。12岁时,便能上台演出。在他13岁时,拜师于赵进善,从此潜心学习、研究皮影。17岁时正式操纵影人,边唱边操作表演,唱腔高亢响亮,生、旦、净、丑行当角色皆能担当,是剧团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几十年的磨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皮影戏艺术已经成为姚汝廷老人难以割舍的终生情结。在20世纪80年代,姚汝廷带领皮影团演出的皮影戏很受群众欢迎,足迹遍及鲁西北、冀南一带,演出剧目有传统戏剧和历史剧目。1984年5月,在馆陶县传统戏曲展演中获得特别表演奖。2003年5月,重新组建馆陶县南孙店皮影戏剧团,并担任团长。
王瑞(1930年生)男,肥乡县韩堡村人,20世纪40年代,作为发起人之一组织起本村皮影戏班,并亲自刻制影人,参加演出,现在还为职业剧团制造专用拉弦乐器。
赵天文(1931年生)男,大名县上乡铺土村人,儿时从师赵连瑞学习皮影表演艺术,长达10年之久。其间,深得老师操纵演唱之法。业成,率团先后在峰峰、邢台、邯郸、山东莘县、河南南乐等一带辗转演出,足迹遍布冀、鲁、豫三省,所到之处座无虚席。其操纵技艺更是动中求真、真中求细、细中求情、情中求趣,深得观众的推崇和爱戴。
武兴朝(1937年生)男,肥多县东赵寨村皮影戏班班主,是东赵寨村皮影戏第四代传人,主要学习主扦。12岁跟随戏班学艺,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全部掌握了前场主扦,戏里的场次以及表演技能,唱腔、鼓板和戏里每个角色,成为皮影戏剧团中主扦和各个角色唱腔、场次、文武场的全オ。自1998年以来,武兴朝带领皮影剧团在市、县多次演出,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好评。他整理古戏十几部。
苏振华(1934年生)男,肥乡县寨中堡村人,十几岁在本村跟叔叔苏文秀学艺,连唱带掫扦,全活。唱花脸行当,最拿手的是耍黑丑,在《通天河》、《雷音寺》等剧中扮演猪八戒一角,能演20几出戏。
苗青田(1937年生)男,肥乡县寨中堡村人,13岁开始学艺,精通拉弦、打鼓板,唱小生行当。近几年还一直到外地演出,主唱《西游记》中的红孩妖,《大雷音寺》、《小雷音寺》中的唐僧。
张玉良(1946年生)男,肥乡县寨中堡村人,12岁开始学艺,连唱带掫扦。唱红脸、黑脸和青衣,如《劈山救母》中的沉香,《封神演义》中的闻仲,《火焰山》中的铁扇公主等,能唱20多出戏。
李修山(1947年生)男,是肥乡县马寨戏第二代传人李勤福之孙。现任马寨村复兴皮影剧团团长。他17岁随祖辈学习皮影,由于天资聪慧,不到半年时间就掌握了皮影戏前场表演的关键技术和各种唱腔、唱法,并在同行中独占鳌头。10年“文革”期间,影戏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李修山、韩克礼等人的大力倡议下,经过多方努力,皮影再度复兴,李修山任团长,老掌班韩克礼任导演,把皮影团命名为“复兴皮影剧团”。自1999年以来,李修山带领马寨皮影剧团参加市、县出数十次,受到领导的好评和大群众的欢迎。2003年被邯郸电视台《民间采风》栏目录制成专题片在该台播出。2002年,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张松岩等到皮影剧团采访调研,并在《河北日报》上发表题为《肥乡皮影再迎春》的报道。
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有:申国端、傅希贤。
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有:申国瑞、傅希贤、李修山。
链接:www.handanwenhua.net/feiyi/2021-08-28/5131.php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