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面粉艺术——大社面塑
是以优质面粉为主要材料,通过雕刻蒸制塑造成的各种形象。在峰峰农村过节、婚嫁、丧祭、满月、祝寿等民间传统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社面塑以造型优美、形象逼真、色彩亮丽、食之可口等特点俏立于冀南艺术之林,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形成,已被列入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样面食大部分都能食用,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制作过程可分为发面——和面——制作——蒸熟——染色——晾干等过程。选料要用上好的抽头面,既白又有韧劲,然后按适当比例进行发酵。发酵时间必须把握好,否则,发出的面会发黄、发酸。面粉的用量应视季节而定,冬天,水相对要多一些,面团不至于过硬;夏天,水应相对少一些,否则面团太软,不容易成型。和面必须达到“三光”效果,即面光、手光、盆光。当面量较大时,可由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压面。压完后,再在案板上用力摔打,然后切成小块用双手反复按揉,使面更加筋道。
面塑重在“塑”,而这对于乡村的巧妇们可不是件难事,她们三个五个聚在一起,借助于剪刀、梳子、竹筷等工具,一搓一捻,一剪一压,一扎一挑,施之于智慧,注之于情爱,夹杂着家长理短的谈笑,一个个鲜活灵物便从手中蹦了出来,天飞地走,水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的自然万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植物类有各种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图案纹样,设色浓艳、对比鲜明,极合理地适用了对比色的比值关系,个个栩栩如生。虎、狮、马、牛等动物 ,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神似而形美。鸡、鸭、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种飞禽类动物,则夸大嘴部、眼部和尾羽的动感,娇态可掬。所塑人物造型体积都大于动物,爬娃、抱鸡娃、莲花娃娃等,造型独雅而有灵性,全是五谷杂粮点睛镶鼻,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豆组成了活灵活现的小生物。“塑”好后,饧上一刻钟左右才可上笼,蒸时必须用急火,千万不能掀盖。热气缓缓散去,个个形、色、味俱佳的面模形象也随即脱颖而出。
面塑种类很多、风格各异,用在不同场合,表现不同内容,或喜庆,或祝愿,或劝诫,或悼念等。随着岁月的嬗变,一些功用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大社地区面塑寄托哀思的功用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老人去世后,儿女们要供奉大祭。祭山一般是逝者的大女儿供奉,要用100多斤上等的白面塑制,塑好的山足有一米多高,要二三张八仙方桌才能摆放得下。摆放时必须按严格的次序,中间是山、山分五层和七层,内部用竹筷连结,山上飞有各种鸟类,山间有猴子、牛、羊、蛇、鼠、青蛙、和老虎等动物,山上还站着一位放羊娃负责看管所有动物。祭山的两侧供有整猪和整羊,前面摆放着鱼拱莲花和四样仙果,即桃、苹果、柿子、石榴,四种仙果以示神三鬼四。起殡后,祭山保留,而放羊娃却早不见踪影。原来相传不孕不育妇女,如可将面塑放羊娃吃掉,便可求得一男半女。
在大社附近一些地区,有“送面羊”一说。每年农历六、七月,舅舅都要给外甥送面羊,一直送到外甥长到十二岁,不可间断,如间断就要送一公一母两只真羊。据说,这个习俗与“宝莲灯”的故事有关。
相传,沉香在华山大战中打败了舅舅二郎神,救出了自己母亲三圣母后,非要用神斧斩下杨二郎的头,为其母报仇雪恨。三圣母急忙拦住,劝说沉香放过他的亲舅舅。沉香不忍心惹母亲生气,暂且留下他一条性命,但必须每年向沉香送一对活羊(杨和羊谐音),否则会年年剥他的皮,吃他的肉。杨二郞听说了此事,一来怕沉香真的要他的命,二来也想重修兄妹之好,看在沉香还是个孩子,就答应每年送给沉香一对活羊。后来,这事传到人间,民间也兴起了送羊的风俗。不过穷人家送不起活羊就改送面羊。因为过去穷人家很少有白面,所以大都在麦收后的农历六、七月间才能送。
面羊的做法是:把白面揉成一头稍粗的长圆形,用剪刀剪出耳朵、嘴和蹄子,前头脸上安两粒黑豆当眼睛,后头安一个黑豆当屁股眼。有的面羊背部还要驮上一只小面羊,面羊身上要描五彩食品色。其寓意为:一是给外甥送阳寿、送祥瑞(羊、阳、祥谐音),希望能顺利长大成人;二是教诲外甥学羊羔跪乳,知道孝敬父母,不忘养育之恩。
此外,祝寿时,亲友一般都带有 “寿桃”、“寿馍”、“寿花”等面塑,寓意吉祥平安,幸福长寿。最流行的是“寿桃”,儿女向父母拜寿,寿桃最少20个,每一个都是粉嫩欲滴,浓淡相宜,其形状,宛若真桃子那样逼真,想必老人们享用起来,也赶得上玉帝和王母食用的蟠桃时那种感觉了。
总之,大社面塑承袭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取材广泛使之内容丰富,惟妙惟肖使之栩栩如生。或玲珑中见盎然情趣;或繁花中现勃勃生机;或流红泄绿现万种风情。不同的面塑蕴含着不同的情节,贯穿于峰峰人各种时令节俗和人生礼仪中,用以表示相应的寓意。在当下信息多变的时代,经过非遗传承人的巧思与巧手,面塑作品花样日渐翻新,于一面百样中显现出浓厚的原生态乡土气息。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feiyi/2021-08-16/4947.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