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草编是指河北邯郸市大名县的草编手工技艺,草编在大名流传久远,据说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历史文化悠久,并且是河北省著名的小麦产地。大名县耕地面积110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82万亩,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草编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麦秆。
草编脸谱
草编起源于南唐,兴盛于北宋年间。在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便随处可见头戴草帽的百姓。而草帽也是草编中最常见的成品。但凡见过草帽的人不难发现,草帽都是由一缕缕似辫子般草绳,逐一叠加、缝制而成。至今,在天热时,农民下地干活仍会戴顶草帽遮阳。
大名草编有服饰、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和草辫制作的装饰画、装饰盒等。
在建国以前,草帽辫还可以用来交换小米等生活必需品。这在当地流传的歌谣里可见一斑:“草编是个宝,农民离不了。掐个辫子缉个草,灌油盐酱醋有钱了。灾年能换粮,丰年添衣裳。”
编草帽辫的技法叫平编,是最常用的草编技法。除了平编,还有交编、立编。交编可以编出鱼鳞纹,立编用来编织笼子。
麦秆通常有六节,能用以编织的却是麦穗以下、第一节以上的茎秆,二三节作配料,其余都不可用;然后将茎秆在水里浸泡2~3分钟拿出。
茎秆润湿就会变软,不那么硬脆易折,这样就能掐编了;编的时候,是三根白、四根黑(黑是指颜色污黄的茎秆),掐编及续草是一直以白色茎秆为轴心,如此编出的草辫带着有规律的花纹。
将编好的草辫放在大缸或大箱子里用硫磺熏,熏过后便有很亮的光泽,接着就能进行编制了,最后一步还可以将浸泡麦秆的水,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漂粉,用开火煮,加温7天后把外面的浮色冲掉,接着涂上彩色颜料,等麦秆晾干编出的草帽色彩缤纷。
从80年代初开始,大名地区的耕地开始种植一种“高产”麦种。这种麦秆低、抗风、产量高。农民得到了切实的利益,逐渐全县的百姓都开始种植这种‘高产’麦种。但是这种麦子因为秆短,却不适合编草辫。
虽然现在大名的麦秆普遍不适合草编,但是还有一些农民会留出一块田地,来种植适合掐草辫的麦子。他们仍保持着这种传统:即能用草编编制的生活用品仍坚持用草编。只是不会出现像原来的大批量生产。
大名草编最初多以麦秆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品,在此基础上,经过民间艺人人的不断探索创新,又增加了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帖盒、戏剧脸谱谱等。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如今在大名县仍有两家个体草编厂,虽然批量生产上存在困难,但草编因其独有的特性——纯天然,依旧受到国内外消费者认可。
2006年,大名草编手工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feiyi/2021-08-03/4756.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