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赵大地的文化积淀南
皮影源自北宋中原的影戏,有着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其活动的中心地区就是冀南的古城邯郸。
邯郸是古代赵国的都城,文化遗产丰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遗迹、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非常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是我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磁山而命名。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
邯郸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春秋《穀梁传》中,至今已有2500多年。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鼎立158年之久,“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出生地就在邯郸。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展现了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包容与改革精神,这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会、融合和升华的结晶,是邯郸地域文化的代表。
邯郸南部的邺城,不仅是战国时期西门豹治之邺所在,而且也是东汉末年曹魏集团建都的地方,所谓“建安风骨多少事,邺下华章到如今”说的就是这里。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集聚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主的“邺下文人集团”,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了大量的辞赋文论作品,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邺城的建筑布局和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据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都是以邺城为蓝本修建的。
在邯郸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朝代在此建都,成为当时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汉代,邯郸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又成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
邯郸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着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的地方。娲皇宫因此得名。娲皇宫建造在悬崖峭壁上,阁楼高悬,构造奇特精美,被称为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它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距今已有1450余年。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展现了与自然抗争、造福苍生的不屈精神,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也被列为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石窟群。
蜗皇宫
以“一枕黄梁”和黄粱梦镇吕仙祠古建筑群为代表的邯郸“梦文化”,蕴含着极为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著追求。“梦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绚丽画卷。
磁州窑是宋元时期北方最大的民间窑场,磁州窑所创造的白地黑花装饰艺术,是古代北方民窑的重要代表性成就。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艺术文化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广府城太极文化,是灿烂的东方文明的重要内容。清朝道光年间,在邯郸的永年县城,诞生了太极拳一代宗师杨露禅和武禹,使之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并在海内外颇享盛誉。
邯郸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而且也凝聚成了1500多条与邯郸有关的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黄梁美梦”“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令人耳熟能详。邯郸的成语典故以其言简意赅、精辟神妙、耐人寻味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枝奇葩。使邯郸有了“成语之乡”的美誉。
目前在邯郸保留的历史文化古迹有:磁山文化遗址、赵都城遗址、汉代曹操的邺城遗址“三台”、兰陵王古墓、北朝墓群、娲皇宫、磁州窑遗址、响堂山石窟、大名府遗址、“五礼记碑”、广府古城,以及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等。
邯郸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内容非常丰富,全国稀有剧种武安落子、大平调、四股弦、西调、豫北“怀调”等在此流行,民间剪纸、刺绣、蓝印花布、土纺土织、木版年画等传统技艺都十分精湛。邯郸市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共有7项,冀南皮影戏即是其中之一。
邯郸地处河北省南端,太行山脉东麓。东与山东省交界,西和晋中、晋东南地区相连,南与豫北接壤,距离河南开封约250公里,故此宋代中原皮影戏在冀南这一带流传至今也是必然的。
链接:www.handanwenhua.net/feiyi/2021-07-12/4380.php
摘自:冀南皮影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