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皮影戏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南皮影有着重要联系,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邯郸等地,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
冀南皮影戏的演出剧目主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包公案》、《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杨家将》等连本戏,还有《燕王扫北》、《雷振海征北》、《劈山救母》、《走麦城》等众多出单本剧。冀南皮影戏演出无剧本,完全靠口授心记,其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唱腔和曲调有“淮调”、“老南调”、“大平调”和“四股弦”等。冀南皮影戏演唱的板式主要有[二八板]、[流水板]、[慢板]、[散板]、[慢板压]、[窜板]、[二板压]、[金钩挂]、[倒三板]等。锣鼓点主要有[老八锣]、[打嘉兴]、[凤凰三点头]、[击三枪]、[五顶槌]等。演奏的曲牌主要有[大救驾]、[上香盘]、[拆不断]、[风流逛]、[小花园]等。
冀南皮影戏演员一般有七、八个人,操纵皮影的主要是靠一个人,这个人被称为“掫签”的。在演出时他要同时执两个以上的影人对打,又要随着唱白和伴奏表演各种细微的动作。操纵影人时的活动量很大,严冬露天演出时,经常只穿单衣。其他演员各执其事,又相互配合,每场演出,他们都会显示出全能的本领,连敲带打,既拉又唱。
冀南皮影戏的影人造型粗犷古朴,采用牛皮刻制,其雕缕并不精细,许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绘,这种雕、绘相法的风貌是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绘革”的遗风。影人的高度约在一尺左右,造型分为生(老生、小生)、旦、净(即花脸)、丑等行当。其中文人造型大多只有一只胳膊,武将则有两只胳膊。骑马的影人,上半身是活动的,下半身则是与马刻绘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民间艺人对影人的造型、色彩和雕刻的处理,除在人物需要的特点基础上进行概括夸张外,又受到民间剪纸和戏剧脸谱的影响,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既有程式化、又各具角色特征的造型体制。
冀南皮影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却陷入十分尴尬的生存境地,大多皮影艺人年事已高,无法演唱,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影戏箱也越来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艺人已经没有了。传统的皮影戏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失传。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