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在历史上因大名府而闻名,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各朝代在这里均设有重要机构,如州、府、路、巡抚、陪都、国都等。现按朝代记述如下:
东晋及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熙初年(公元360年)设贵乡郡辖贵乡(大名县一部分)、元城(大名卫东)、魏县等县。
南北朝时期: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孔思集寺建起了魏州,辖贵乡(魏、元并入)等县。
隋朝:大业初(公元605年)置武阳郡。辖贵乡、元城、繁水、莘、顿丘、观城、临黄、武阳、武水、魏、馆陶、堂邑、冠氏、聊城等14县。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武阳郡为魏州。辖贵乡、昌乐、元城、莘、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冠氏、馆陶、漳阴等13县。州上置总管府,辖魏、黎、澶、莘、毛等五州。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设冀州大都督府,以冀王为都督;辖冀、贝、德、相、棣、沧、魏七州。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魏郡,辖顿丘、莘、临黄、冠氏、馆陶、贵乡、昌乐、元城、魏、武圣等10县。乾元初年(公元758年)复改为魏州,旧领13县。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置魏博防御使,领魏、博、贝、赢、沧五州;是年升为节度使,增领德州;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增领澶州;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增领相、卫、洛等州。建中三年(公元789年)魏博节度使田悦拒唐命自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
五代十国:梁王设魏博节度,割相、卫、澶三州,以贺德伦为节度使,领魏、博、贝、瀛、沧、德、洛等州。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三月李存勖在此登皇帝位,国号唐;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后唐共辖13节度、50州。后晋天府二年(公元937年)七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天福三年升为邺都。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改广晋府为大名府。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罢邺都,仍为大名府。
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建陪都于大名,称北京大名府。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设安抚使,辖大名、澶、怀、魏、德、滨、博、棣等八州及通利、保顺军。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为河北东路治所,辖三府、十一州、五个军。即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沧、冀、博、棣、莫,雄、霸、德、滨、思、清州等所辖57县,领德清、保顺、永静、信安、保定五军。
金:公元1110年金立刘豫为齐王,建都大名;南迁后称山东大名府,置统军司,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升为总管府。领12猛安兼漕河事,辖10县。即元城、大名、魏、冠氏、南乐、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县。大名府路辖一府、三州、20县。即:大名府,思州清河郡、濮州濮阳郡、开州澶渊郡,元城、大名、魏、冠氏、南乐、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历亭、武城、清河、临清、鄄城、范、濮阳、清丰、观城、长垣县。
元:设大名路总管府,领一司(录事司)五县(元城、大名、南乐、魏、清河)及三州所领六县(开州之濮阳县、东明县、长垣县、清丰县、滑州之白马县、内黄县,浚州)。
明朝:设大名府,领一州十县:开州,元城、大名、魏、南乐、清丰、内黄、浚、滑县及开州所领长垣、东明县。
清朝: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驻大名。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改直隶为直隶行省,设巡抚驻大名,这是河北省有省会之始。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 增置直隶总督亦驻大名;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改为三省总督,八年裁。顺治初(公元1644年)置大顺广道,雍正初(公元1723年)改清河道,雍正十一年复置大名府。府辖初承明制, 1725年将浚、滑、内黄三县划归河南省,其它未变。
民国:1913年废府改建大名道。辖47县:大名、广平、肥 曲周、鸡泽、成安、邯郸、磁县、威县、南宫、冀县、清河、新河、衡水、永年、邢台、沙河、南河、平乡、广宗、巨鹿、尧山、内丘、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任县、枣强、武邑、宁晋、深县、深泽、武强、束鹿、栾城、晋县、获鹿、井径、元氏、赞皇、赵县、柏乡、隆平、临城、高邑。1928年设大名专区,辖大名、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成安、磁县、邯郸、广平、肥乡、曲周、鸡泽等13县。1936年划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为河南省,其余八县仍属大名专区,不久废。
来源:《大名文史资料》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