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大名干部业余学校
何兴文供稿 呼文华整理
1950年,县委、政府遵照上级指示精神,根据当时干部文化素质低的状况,创办了大名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以下简称业校)。决定,凡在职的干部职工,不论职务高低或是一般工人,凡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一律利用业余时间到夜校学习。校址在马号街南口县前街路南,分前后两院,五个教室。抽调了五名教师任课,县长兼任业校校长,任命田辛茹为教导主任。开办初期,分为五个教学班,计有两个小学班(扫盲班),两个高小班,一个初中班,第一批进校学员约300余人。
1956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职工干部的增加,扩大到十个班。计有两个小学班,两个高小班,六个初中班,初中班分科单设几何、代数、算术、历史各一个班和两个语文班,学员较开办初期增加近一倍,朱文质担任教导主任。
1958年在大跃进推动下,业校改为大名县干部业余红专大学(以下简称业大)。10月魏大两县合并,李庆堂县长兼任业大校长,马相臣、曹秀卿被任命为教导主任。增设两个高中班。校址由原业校的一个院扩大到四个院,教室有原有的五个增加到十二个。全校教职员增加到十五人,有十二个教学班,日常到校的业大学员将近一千人。
业校的课程设置:小学班用当时通用的小学课本教学,高小班设语文、算术两科;初中班设语文、算数、代数、几何、自然常识、地理、历史七个单科,学完一个单科发给单科结业证,单科全部结业的,发给初中毕业证;高中班只设语文单科,学完后发给高中语文单科结业证,小学、高小结业的也发给相应的毕业证。
业校的组织领导:业校由县政府主办,县长兼任校长,党团关系隶属文教系统支部,经费由文教科拨付。县委、政府各级领导对业校十分重视。为业校调配的教师多系大中专毕业生,对业校的日常教学倍加关心,县长郭养之、副县长李蕴石、李蕴坷,经常到校听课,检查到校人数,县直部、室、委、办负责人都带头参加学习。业校的教导处,行政业务一齐抓。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根据机关、工厂不同性质的工作,将其业余学习时间分别安排到早晨上班前或下午晚饭后,每天不少于两个课时。教师们每天早晚授课,白天备课,还要到各单位为因故未能到校学习的学员补课,其工作量远远超出了每天法定的八小时。为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还制订了学习考试制度,考试结果在大街上张榜公布。
认真教和主动学:因业校教师面对的学员多是机关人员,有的还是领导干部,所以在教学上十分认真,不论中低教学班,不论授课难易,每课必有教案;对没有正式课本的班,教师们就根据在职人员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编写教材,授课时注意难点、突出重点、突出实用性;教学用语强调准确、鲜明、生动,板书力求整洁工整。业余学校的特点是授课容易补课难。五十年代初期中心工作多,干部流动性大,教师就不断深入到各单位了解掌握每个学员的工作去向,采用不同的补课方法进行补课,力争一课不缺,这方面的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
建国初期的干部大多是工农出身、文化水平低、政治业务知识少,从社会上新招收的工作人员,最高学历也只是高小毕业。四十年代末,县直机关曾组织过一次政治时事大测验,其中一道试题是“谁是全国妇联主任?”有的竟答成了“白毛女。”另一道试题是世界有几大洋,有的竟答成了“山羊、绵羊、美国羊。”这两则真实的令人捧腹的笑话,从一个侧面反应当时部分职工干部的文化知识的现状。业校的成立为广大职工干部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和场地,很多人都积极踊跃地报名入学,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冬季,业校安排早晨五至七点上课,有的学员冻破了手,冻裂了脚,也坚持到校不隔课。有的长期下乡蹲点就带着课本在工作岗位上学,回机关后又主动到业校找任课教师补课。学员的作业比正规学校学生的作业做的还认真,在课堂自习时间做不完的就在工作间隙挤时间自习。人人学文化,在当时的县直机关形成了浓重的风气。
巨大的贡献: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业校停课。业校创办十几年间,为提高建国初期职工干部的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各类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十年间通过业校学习,使在职职工干部,扫除了1500名文盲,使500人由小学程度学到了高小毕业,700名高小程度的人提高到初中毕业水平,208名初中程度的人达到了高中语文水平。经过业校学习的职工干部,大多数在各条战线都成了业务骨干,不少人还取得了中高级业务技术职称,有的成长为各级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业校虽然已经停办三十多年,凡在业校学习过的职工干部们,每当回忆起当时在校学习的情景,无不对当时在校任教的教师表示无限的崇敬。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damingfu/2021-08-16/4952.html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