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豫剧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南与河南省接壤。今河南省的南乐、清丰、濮阳等地在历史上曾属大名府辖区,故豫剧在大名有着久远的历史根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豫剧在大名家喻户晓,每人皆能唱上几句。
豫剧传入大名年代久远,时间尚未有准确考证。大名豫剧团的成立,是豫剧在大名普及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48年河南省南乐县兴华豫剧团来大名演出,经两地协商,剧团归属大名,更名“大名县兴华豫剧团”。1951年,河南省安阳艺华豫剧团来大名演出,经两地协商,剧团亦归属大名。1952年,四区(龙王庙)干部张运生、杨华民分别组建“翻身剧社”和“娃娃剧团”,两团合并,定名“大名新华豫剧团”。1952年,大名兴华豫剧团与大名新华豫剧团合并,定名“大名实验剧团”。1954年,大名实验剧团又与艺华豫剧团合并,定名“大名前哨豫剧团”。1958年,大名县与魏县合并,大名前哨豫剧团改称“大名县豫剧一团”,原魏县豫剧团改称“大名县豫剧二团”。1960年两团合并,定名“大名县豫剧团”。1961年分县分团,大名县豫剧团名称未变。
大名豫剧演出剧目大多为传统戏。主要有《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红娘》《花木兰》《二度梅》《陈妙常》《追鱼》及现代戏《刘胡兰》《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三月三》《朝阳沟》《李双双》等。
大名豫剧表演
大名豫剧主要特征为节奏明快、欢畅(如《朝阳沟》),也宜表达悲壮、高亢的情调(如《大祭桩》)。其行当(生、旦、净、末、丑、文、武)齐全,乐器配备丰富,演出阵容可大可小,无论演出大型的剧目或是二三人的小戏,或一人清唱的小段,其效果俱佳。
大名豫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唢呐、大锣、二锣、手钹、板鼓、梆子等,以梆子按拍,节奏明快、欢畅。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曲牌分笛牌与弦牌两种。
大名豫剧的主要价值表现在陶冶人们的情操。豫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良好的宣传形式。它配合新形势,有力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目前仍有一定的演出市场,尚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随着电视的广泛普及,豫剧团的营业演出收入急转直下,许多主要演员已组成家庭或碰班小团队到乡村为婚丧嫁娶拜寿行事。从事豫剧事业的人逐渐减少,豫剧也只能作为人们的业余爱好于平日里哼上几句。(摘自《大名非遗图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