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
日期:2021-03-26 10:08:04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大名非遗图典》编委会

龙灯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属地:大名县大名镇

每逢新春佳节大名县,都有“耍龙灯”的习惯,“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南关一铺的一种民间舞蹈。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龙,造型优美,绚丽多彩,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殷商时代,铜器和甲骨上就有龙形图案。周朝时期,铜器上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在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凉录》中记载:南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祈祷神龙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完善和改进,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每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等)。龙头部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在要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在耍龙中,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一铺村要龙灯有个习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城内或城外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舞龙”队大显身手,万人空巷。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被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舞龙不再是某一民族独有的“自娱”项目,而是属于各个民族的了。今天,在我们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龙”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深为各民族人民所喜爱。(摘自《大名非遗图典》

原创作品,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点击免费看热门小说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