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祖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见孙作云《说丹朱》)。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方起东《甲骨文中商代舞蹈》)。两者可互相印证。
《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
高跷是民间花会的一种,属秧歌类民间舞蹈。曲调为高跷调,由山东《锯大缸》改编而成。高跷里的人物大部分为各戏曲人物,其服饰脸谱据人物不同各有特色,伴奏乐器为锣、鼓、钗,所用主要道具为拐子。拐子用毛柳做成,因其韧性大;耳则用槐木做成,因其坚硬不易折断。
高跷分文、武高跷两种。文高跷较低,一般只有1~2尺,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可高达4尺以上,表演时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文高跷一般只走圆场和串“8” 字花儿,内容为传统戏曲中的场面,并以其中的丑角滑稽表演为主,步伐多用秧歌步和十字步;武高跷除有文高跷的表演动作外,还有跳板凳、跳桌子、劈叉等高难度动作。
大名县较活跃且延续时间较长的高跷班为旧治乡的大王村太平会。是由本村老艺人王国栋所创。王国栋师从龙王庙四大队孟子平。孟子平的父亲是德州人,落户于龙王庙。龙王庙曾成立过高跷队,现已失传。
大王村高跷的角色主要有:陀头(开路鬼)、二阁(韩湘子)、樵夫(柴夫)、渔公(姜太公)、渔婆、锣鼓四件(即四人),由打鼓的(明朝的李梦雄)、打锣的(李梦玲,与李梦雄为兄妹)一相二扮而成;老坐子,分男相(卖膏药先生)和女相。以后可续《打渔杀家》《白蛇传》等戏曲人物。人物可多可少,多时为相多人扮演。
大名高跷出现最早的据说为金滩镇高跷,大约在1840年,1990年已是第四代传人。金滩镇的高跷有独舞、对舞、逗舞和群舞,其中最引人喝彩的为逗舞。高跷表演时的主要唱词有:“十枝插”“十对花”、戏曲选段、介绍人物的唱词等。高跷中所扮演的人物:“开路鬼(他手持两根短木棒)”,“韩湘子”亦称“二阁(他手提花篮)”,“青杆”“白杆”即“青蛇”“白蛇”(她们手拿蝴蝶),还有渔翁、樵夫、文公子、武公子和身背腰鼓手拿铜锣的众儿童。演出顺序:开路鬼带领全队走花形圆圈,名曰:“龙摆尾”“穿十字”“走剪子股”,实为表演之前打场子。场子打开后,进行独舞、对舞,然后“青杆”和“白杆”轮番唱小曲先唱“十枝插”。紧接着再由“青杆”、“白杆”领唱,大家合唱“十对花”。
“十对花”的唱词是:
领:俺说一来谁对一,什么花开在水里?
合:你说一来俺对一,莲蓬花开在水里。
领:俺说俩来谁对俩,什么花开没叶长?
合:你说俩来俺对俩,酸杏花开没叶长。
领:俺说三来谁对三,什么花开叶里尖?
合:你说三来俺对三,辣椒花开叶里尖。
领:俺说四来谁对四,什么花开一身刺?
合:你说四来俺对四,黄瓜花开一身刺。
领:俺说五来谁对五,什么花开一嘟噜?
合:你说五来俺对五,葡萄花开一嘟噜。
领:俺说六来谁对六,什么花开一身肉?
合:你说六来俺对六,茄子花开一身肉。
领:俺说七来谁对七,什么花开叶里稀?
合:你说七来俺对七,干枝梅花开叶里稀。
领:俺说八来谁对八,什么花开抱娃娃?
合:你说八来俺对八,玉米花开抱娃娃。
领:俺说九来谁对九,什么花开出好酒?
合:你说九来俺对九,黄米花开出好酒。
领:俺说十来谁对十,什么花开罩满池?
合:你说十来俺对十,莲蓬花开罩满池。
唱毕,武公子表演扑蝴蝶,再后是一阵群舞,以叠罗汉方式搭成一头“象”的造型,韩湘子骑在“象”上,前边有一个角色牵着“象”,唱吉利歌或戏曲里的唱词,无固定唱段。演出顺序在不同场合又可改变。
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本土文化正在逐渐走向衰微甚至消失。大名高跷秧歌曾在民间广为流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高跷表演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一部分民间艺人只是靠兴趣参加演出,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传承、保护这朵艺苑奇葩。(摘自《大名非遗图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