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境内的历史名城
从河北省大名县县城向东北行3至12千米处是一座历史名城的遗址,这座城始建于公元360年(十六国前燕建熙元年)于公元1401年(明建文三年)淹浸于水,遂为废墟。这座城共经9个朝代,历时1042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是各朝代的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做过藩镇,当过国都。城很大,唐僖宗时周围80里,被称为“罗城”,北宋收缩为48里,被称为“卧牛城”。现在的东门口村、铁窗口村、南门口村、北门口村四村之内,以大街村为中心的许多村子,都是这座城的腹中之地。历史上很多名人贤士在这座城里居过官,有唐朝的田承嗣、何进滔、狄仁杰、乐彦祯、罗弘信,五代梁的杨师厚,北宋的王钦若、寇准、吕夷简、韩琦、欧阳修等。五代唐李存勖就是在这座城登上皇位的,宋太宗也驻跸过这座城,宋仁宗把它升建为陪都——北京大名府,金立刘豫为齐帝时,一开始的国都也在这座城。
这座城的历代演变如下:
公元360年十六国前燕建熙年间,元城县的一个乡——贵乡从元城县中分离出来,另建一个县,取名“贵乡县”,县治就建在贵乡县所在的孔思集寺(今北大名县大街乡)——这就是这座古城创建的开始。
贵乡在西汉时名叫“委粟里”,是西汉孝元后的出生地。孝元后名政君,是王贺(翁孺)的孙女、王莽的姑姑、汉孝元帝的正妻、汉成帝的母亲。她娘家一族都被封为高官要职,有九侯五大司马。因此,人们取其显贵之意,把“委粟里改称为“贵乡”。贵乡究竟在哪里?就在今大街、双台一带或是双台村以北、以西村庄。双台村东有王翁孺墓就是依据,他的坟不会离家
孝静帝天平二年),分馆陶县西部复置贵乡,县治设在古赵城(今大名县黄金堤乡包头村)。公元578年(北周建德七年),因赵城庳湿,移贵乡县治于贵乡废治的孔思集寺。从此这座古城又得复生。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在这里建起了魏州,州治、县治同郭。在隋朝时,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初),把魏州改为武阳郡,郡治仍在这个古城里,那时的武阳郡所辖县:一说辖贵乡(今大名)、元城(今大名)、繁水(今南乐西)、顿丘(今清丰)、魏县等五县(见《明正德大名府志》);一说辖顿丘、现城、临黄、武阳、元城、繁水、魏县、莘县、武水、冠氏、馆陶、聊城、堂邑、贵乡等14个县(见隋书)。
在唐朝,这座古城已很繁华。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把武阳郡复改为魏州,州治所在地未变,并在州级之上设总管府与州治同郭。公元662年(唐高宗龙朔二年),魏州被改冀州,州治所在地未变,州级之上设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唐高宗咸享三年),冀州复改魏州,大都督府未变。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年初),这座城池被建为魏博节镇,魏博节度使驻此,领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公元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节度使田悦僭改魏州为大名府。公元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节度使乐彦祯筑西城外河门旧堤,将这座城扩建为周围80里。
在五代,公元907~923年,后梁仍以此城为魏州治,并在州级之上设天雄军节度。公元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正式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改元同光,李存勖把这座城建为国都,号为“东京”。同光三年把东京改为邺都,同时把魏州治改为兴唐府治。公元936~946年,后晋改邺都兴唐府为邺都广晋府。公元948年,后汉乾祐初改广晋府为大名府。公元951~960年,后周罢邺都,设天雄军节度。
北宋时期,为河北路大名府治,也称天雄郡治,为宋太宗、宋真宗的驻跸行宫。河北路治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易水、雄县、霸县和海河以南及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以北地区。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为防契丹南侵,宋仁宗升大名府为北京,耗巨资修筑内外城池,内城为宫城,周长1.83公里,外城周长24.3公里,“其势略如都城”。
在金朝,这座城为藩国大齐的都城。公元1130年(金太宗天会八年),国号“大齐”,P一年号“阜昌”,都名“北京”,这一年为阜昌元年。阜昌二年迁都汴梁废北京改为北都,这座城附为山东大名府路治。
这座城在元朝为大名总管府治,管辖开州(濮阳、长恒、东明、清丰)、滑州、浚州3个州及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5个县。
这座城在明朝为大名府治,公元1401年(建文三年),河决漳卫,洪水齐发,水位高于城墙,此城圯于水,遂为废墟。(摘自《大名非遗图典》)
原创作品,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