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五礼记碑以及河北三镇旧迹
日期:2018-12-26 15:24:28  点击:
来源:大名信息港  作者:

 



在河北邯郸市大名县东郊的石刻博物馆内,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赑屃鳌座碑,这座碑高达11.95米,重140余吨,是现存最大的石碑。

这座大碑原在县城东北约七公里的双台村,一座小村子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巨大的石碑呢?它又是怎么到的县城?原来双台村是大名旧城所在地,唐代贞观年间置河北道,其辖区范围甚广,包括今河北大部以及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的一部分,治所在魏州,也就是今天的大名县双台村附近,河北道有三镇节度使,分别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的治所也是在今大名双台村,魏指魏州,今大名双台,博指博州,今山东聊城。

到了北宋时期,天下设四京,东京开封府(今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和北京大名府(今大名双台村),可见这个小村子在唐宋时期可是座大城市。

唐开成五年(840年)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去世,唐文宗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为何进淘撰写德政碑,于是有了这块大碑,过了268年后,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大名府尹梁子美将何进滔德政碑上的字磨平,改刻《五礼新仪》,因此这块大碑又叫五礼记碑。


碑额篆书“御制大观五礼之记”

著名诗人陆游在写于南宋时期的《老学庵笔记》中曾记录了这块大碑:“北都有魏博节度使田绪遗爱碑,张弘靖书;何进滔德政碑,柳公权书,皆石刻之杰也。政和中,梁左丞子美为尹,皆毁之,以其石刻新颁《五礼新仪》”

又过了293年,明建文三年(1401年)黄河决口,大名府被吞没,五礼记碑倾倒被埋在地下,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府顾玉柱探得此碑下落,将埋在地下147年的古碑又重新挖掘了出来,但碑已断为九截,鳌头也不知去向。

1936年“营造学社”刘敦桢先生调查冀豫鲁古迹曾来到这里,留下珍贵记录,刘先生在《河北、河南、山东古建筑调查日记》中记录到:“(10月30日)下午一时赴城东十五里的双台村,此村居宋大名府之中点,旧日城垣,虽已湮没,四周犹存土堆断续,尚可隐约辨其故址。知旧城范围,实较今城更为辽阔。村西南有巨碑倒仆地上,徽宗所书《五礼碑》也,高十一米六十厘米,约合营造尺三十六尺余,远非明、清诸碑所能望其项背,洵伟观也。”


刘敦桢先生考察时拍摄的五礼记碑照片,倒放在地上


1936年刘敦桢在五礼记碑前留影

1989年,大名县把五礼记碑迁入县城内的石刻博物馆并重新树立起来,从被挖出到再次被竖起又过了441年。


大名五礼记碑

这块巨碑由三部分组成,最上面的碑首雕八条赑屃,左右各四,头垂尾盘,当中的篆额天宫内保留“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八字,下面是高耸的碑身,最下面是巨大的鳌座,鳌头已失,今为后补。


五礼记碑首


八条赑屃左右各四

关于赑屃,请看这篇文章:

龙没生“龟儿子”--为赑屃正名(第二稿)>>>

可惜现在碑阳、碑阴均已无文字可辨识,在碑身侧面还保留有少量文字,大约是柳公权真迹?


大碑侧面残存文字

在老乡帮助下找到了五礼记碑旧址,这里原是一片洼地,埋藏较浅,古碑得以被发现,现在周边陆续占压上了民房,只有古碑旧址还流出一小块空地


大名双台村,五礼记碑出土地
 
大碑的主人何进滔死后,他的儿子何弘敬袭父位为魏博节度使,此时义玄法师在正定的临济寺创立了临济宗,喜欢佛教的何弘敬请义玄到魏州城西的兴化寺修行,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法师在兴化寺圆寂,据称分别在广济寺和兴化寺建塔纪念,今正定广济寺内尚存后代复建的澄灵塔,而魏州城外的兴化寺多次毁于水患,塔、寺均已无存,2002年在原址重建了兴化寺。

现在的大名兴化寺坐东朝西,在北墙外有个取土坑,坑中可见多个被破坏的砖劵墓室残疾,同时散落大量唐宋风格的绳纹砖,这里很可能是古兴化寺僧人的墓地,或许义玄法师塔的地宫在其中也未可知,可惜已被悉数破坏。


复建的大名兴化寺


兴化寺北墙外的大坑内有多座唐宋时期的砖劵墓被破坏


正定临济寺内纪念义玄法师的澄灵塔

大名兴化寺门前,原有一对大型石狮,1918年冀南镇守使王怀庆、统领李阶平将这对石狮买下,运抵北京,初立于徐世昌总统府前,后移往中央公园,现在这对来自大名的石狮仍立于北京中山公园南门口。


中山公园南门外的大名石狮

 
在义玄法师去世的前一年,何弘敬去世,1973年在大名万堤农场出土了何弘敬墓志铭及墓志盖,墓志铭为边长达195厘米的正方形,是已发现最大的墓志铭,现在这块墓志铭及盖保存在河北邯郸丛台公园内。


邯郸丛台公园内的何弘敬墓志铭

何弘敬去世后,他的儿子何全皞接任节度使,大名曾经发现有何全皞的墓志铭,据说边长1.4~1.5米,也十分巨大,可惜在2000年左右被盗,至今未能找回。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提到大名府还有另一块大碑田绪遗爱碑,田绪是何进滔之前的魏博节度使,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去世,比何进滔早了44年,田绪遗爱碑体量应该和五礼记碑不相上下,据信也是在明代的黄河大水中被埋地下。

五礼记碑在大名双台村唐宋故城中轴线的东侧不远,临近宫门的位置,中国人喜欢对称,田绪遗爱碑很可能在对应的西侧,现在西侧对应位置是一片空地和少量民房,或许有一天田绪遗爱碑真能发掘出来


田绪遗爱碑可能的位置
 
田绪娶了唐代宗李豫之女嘉诚公主,嘉诚公主似乎没有生育,而是抚养大了侍妾生子田季安,田绪死后田季安接掌魏博,电影《刺客聂隐娘》中聂隐娘要刺杀的就是田季安。


《刺客聂隐娘》中的田季安

虽然电影中的聂隐娘没有下手,田季安还是在元和七年(812年)暴毙,死后军士拥立他的堂叔田弘正接掌魏博,田弘正本名田兴,就是电影中得罪了田季安被贬去临清那位。


《刺客聂隐娘》中的田弘正

田弘正上任当年就在大名重建了狄仁杰祠,今祠已不存,只保留下来一块元和七年(812年)大碑“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此碑仍在原址,位置就在现在五礼记碑的位置向西约三百米的路边。


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

碑有四米多高,部分埋于地下,碑首六条赑屃盘错,篆额天宫内刻“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九字,虽历1200余年碑文大部分仍清晰。大名的狄公祠原建于圣历元年(698年),狄仁杰卒于久视元年(700年),大名的狄公祠是一座还没去世即建立的生祠,这一年突厥骚扰河北,狄仁杰受命安抚,赦免了曾胁从突厥的诸州百姓,感其恩德建立生祠,后来这座祠毁掉了,114年后田弘正再建新祠,所立大碑保存到现在。


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碑首


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文字

八年后的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改任成德节度使,只一年时间成德军发生叛乱,田弘正遇害。

接替田弘正担任魏博节度使的是李朔,摘自《资治通鉴》的《李朔雪夜入蔡州》因曾进入语文课本而被人们熟知,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朔奇袭蔡州(今河南汝南)叛将吴元济,留下经典战例,三年后出任魏博节度使。
 
李朔的父亲李晟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建有功勋,二十年后的建中四年(783年)发生泾原兵变,叛军占领长安,唐德宗逃亡,后李晟收复长安,因功高被封为西平郡王,2012年在陕西高陵县张卜乡渭河桥头施工中发现李晟墓,周围的村民及文物贩子见财起意将墓室洗劫一空。

李晟的神道碑由宰相裴度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是难得的书法珍品,现在这块碑搬迁至高陵一中体育场内。
 

陕西高陵李晟碑

再往前说说魏博,首任魏博节度使是田承嗣,原是参与安史之乱的史思明长子史朝义旧将,降唐后封魏博节度使,大历十四年(779年)田承嗣病死,他的侄子田悦承袭节度使,拥兵割据,自立为魏王,兴元元年(784年)田承嗣的儿子田绪杀死田悦,自任魏博节度使,这是一段很乱的历史,在田悦领魏博时有位官员叫符令奇,据信符出资修缮了一座著名的建筑--安阳修定寺塔。


河南安阳修定寺塔

修定寺塔位于河南安阳西北30公里的清凉山村外,外观单层方形,塔身四面贴满砖雕纹饰,十分精彩,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在古塔石门框的上部留有一段题记:“大功德主银青光禄大夫前相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摄相州刺史仍充本州防御使上柱国苻”,唐时相州在今安阳,魏博属地,这段题记没有年号,只有一个功德主的姓氏“符”,在一长串官衔中“防御使”这个官职是唐代安史之乱后才开始设置的,至德元年(756年)以后的事情,建中三年(782年)符令奇因纵子归唐被田悦杀害,所以从这条题记看修定寺塔的建造年代在756年和782年之间。个人对这座塔有些新的看法,以后再写文章详叙。


修定寺塔门楣题记


修定寺塔上砖雕

田季安之后七十多年,罗弘信在兵变中当上了魏博节度使,紧接着重修了其父罗让的墓,唐龙纪元年(889年)在墓前留下一块罗让神道碑,由于河水泛滥泥沙淤积,这块碑大部分被埋入地下,地上部分还有两米多高,又是一块巨大的唐碑


大名罗让神道碑
 
大名还有块大碑,名为杨师厚碑,杨在五代后梁时期曾任魏博节度使,据《旧五代史》记载:“又于黎阳(今河南浚县)采巨石,将纪德政,以铁车负载,驱牛数百以拽之,所至之处,丘墓庐舍悉皆毁坏,百姓望之,皆曰“碑来”。及碑石才至,而师厚卒,魏人以为“悲来”之应”,可见此碑之大,后梁乾化五年(915)杨师厚去世,这块大碑至今不知所踪。

磨掉了何进滔德政碑上文字的梁子美据说是《水浒传》中梁中书的原型,梁山好汉没少在大名府折腾,梁子美卒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御赐了一块梁子美神道碑,今天仍保存在其故里山东省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西,高达7.5米的巨型赑屃鳌座碑。


山东东平梁子美神道碑

大名在唐代是魏博节度使所在地,宋代是北京,至今残存有范围巨大的城墙,站在东城墙望不到西城墙,虽然经过多次大水泥沙掩埋,部分至今仍突出6~8米的高度,可以想见当年巨大的城市


大名残存的西城墙局部

前面提到河北道的三镇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和魏博节度使,这里面最出名的要数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叛唐,“安史之乱”开始,后建立国号燕,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派人杀死,死后葬在哪里一直没有发现,2011年在河北曲阳县田庄村发现一处大型砖墓,但未能发现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志铭等信息,墓主人是谁成迷,有一种推测田庄大墓就是安禄山的墓,当然还需要更多证据。


田庄大墓是安禄山的墓吗?

安史之乱结束后,范阳节度使改为幽州节度使,因领卢龙军,又称卢龙节度使,2013年,在北京房山区长沟镇坟庄村西北发现了幽州节度使刘济墓,并出土了完整墓志铭,刘济卒于贞元元年(810年),安禄山之后五十余年,这块墓志对研究安史之乱后幽州一带的历史十分重要。


房山刘济墓发掘现场(网络图片)


房山出土刘济墓志铭
(网络图片)

在河北正定县城内,保存有一块“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也叫风动碑,是河北三镇之一的成德节度使留下重要遗物,成德节度使的治所就在今正定,大碑的主人李宝臣是安禄山义子,安史之乱失败后降唐,广德元年(763)被任命为成德节度使,两年后永泰元年(765年)即立此颂碑,16年后建中二年(781年)李宝臣去世。


位于正定常山影剧院北侧的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

在原真定府署今正定县政府院内曾挖出一块残碑,年号缺失,残存的内容记录的是李宝臣的出身及早期活动,推测刻制时间在唐建中年间,碑文的书写着是唐代宰相王缙,王缙是大诗人王维的弟弟,王维的代表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述的是不是兄弟间的情谊呢?

现在这块碑保存在正定隆兴寺大悲阁东边的集庆阁前


隆兴寺内的李宝臣残碑

李宝臣死后,其子李惟岳希望承袭父位,朝廷不允许,李惟岳发动叛乱,唐德宗派张孝忠等平叛,后李惟岳兵败被杀,朝廷从成德节度使分割出义武节度使和恒冀都团练观察使、深赵都团练观察使,张孝忠成为首任义武节度使,治所在今定州。

过了118年后的光化三年(900年)一个叫王处直的人通过兵变推翻他的侄子王郜接任义武节度使,22年后王处直义子王都又通过兵变囚禁王处直,次年将其杀害,1994年,在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西燕川村西坟山上发现一座被盗的古墓,正是王处直墓,其中墓志铭、墓志盖、彩绘散乐浮雕、彩绘奉侍在今在河北博物院展出,古代石刻中的精品。


王处直墓出土彩绘奉侍浮雕


王处直墓出土彩绘散乐浮雕


王处直墓出土十二生肖之鼠


王处直墓志盖


王处直墓志铭

王处直墓中还有两块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流失海外,2000年其中的一块踏牛立凤武士浮雕在美国准备拍卖时被追回,现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另一块踏鹿盘龙武士浮雕由著名收藏家安思远捐赠回国。


王处直墓踏牛立凤武士浮雕,自美国追回,现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踏牛立凤武士浮雕细部


安思远捐赠回国的踏鹿盘龙武士浮雕未见展出(网络图片)


推翻王处直的王都与后唐建立者李存勖结为亲家,归附后唐,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发动反叛,第二年就被后唐军队打败,王都自焚而死,葬于何地未知,有一种推测曲阳田庄大墓不是安禄山的,而是王都的。


曲阳田庄大墓,安禄山的还是王都的?

在河北正定开元寺内有一只巨大的鳌座和几块巨碑残件,这些石质构件2000年出土于正定府前街,后运至开元寺内保存,鳌座长达8.4米,国内最大,由于出土的残件中没有碑主人名字及年号,推测这块大碑是五代后晋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颂德碑,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起兵时安重荣前往投奔,后授成德军节度使,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安重荣起兵造反,次年兵败被杀。


正定开元寺内保存的巨大鳌座


大碑的 残存部分

由大名五礼记碑牵出的河北三镇旧迹,寻访“醉美古中国”还要了解一点文物背后的故事。


寻访记忆:
 

2016.01.01,河北大名五礼记碑


2011.02.10,河南安阳修定寺塔


2014.01.12,国家博物馆王处直墓武士石雕


2014.06.26,河北曲阳田庄大墓


2015.06.09,河北正定隆兴寺


2015.06.09,河北正定开元寺


2016.02.10,山东东平梁子美神道碑


2016.02.16,与士辉、梁洪及老乡们在五礼记碑出土地留影


2016.02.16,与士辉、梁洪走访罗让神道碑


2016.05.04,河北邯郸丛台何弘敬墓志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