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大名府虽然名杨天改下,但已成为历史,并非今天的大名县城了。
大名府故城遗址位于今大名县城东北约10公里的大街乡一带。
大名府始建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91-884年),宋仁宗庆历一年(1042年),对大名城廓进行了增修,同时改名北京,称北京大名府。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漳、卫两河同时发大水,水淹城毁,大名城遂为废墟。而后,府城迁修于艾家口,即今大名县城。
大名东西两城,是自隋唐中经宋元明清直至二十世纪30年代前的冀南及更广大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它除作过三次国都外,自曹魏文帝黄初二年(211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一千七百多年里,先后还是郡、州、府、路、道专区的所在地。
第一次作国都是后唐时期。在这里当政的第一个皇帝是李存勖。他于公元923年4月在魏州(即大名)登基,国号大唐(即后唐),年号同光,建都魏州,都名东京。
第二次作国都是宋仁宗时期。当时的契丹国比较强大,不断南侵,集结重兵于幽、燕一带,声言攻宋。在这种情况下,仁宗采纳了昌夷简迎敌北上,建大名为北京的主张,遂于庆历二年五月(1042年)把大名建为陪都。
第三次是金朝时期。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在我国北方广大土地上建成了一个金朝。第二年,刘豫从大名迁都于汴梁,改北京(大名)为北都。至1137年金废齐国,共八年,大名作国都二年,副都六年
大名自宋改府至1936年一直为路、府、道、专区所在地。元为大名路,辖三州五县,明为府,领一州十县,清仍为大名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道,辖47县,邯郸市的大名、广平、肥乡、曲周、鸡泽、成安、邯郸、磁县、永年等九县属之。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建大名专区,直到1937年日寇陷大名,大名オ不再为县以上治所。
(作者简介:申风鸣,1951年12月生,河北省永年县人,曾任邯郸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1966年参加工作。做过工,当过兵,搞过宣传报道,抓过生产经营。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随后有各类体裁作品见诸省内外报刊。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古城邯郸行》散文集《寄给故乡的明信片》以及与人合作编著的《赵都观光指南》《赵地风流》等。1986年始从事地方志工作,先后主编和参与编写了《邯郸纺织工业志》、《邯郸市志》、《邯郸年鉴》等多种著述。)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