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出土“西夏、汉文”合体碑!(下篇)
日期:2018-08-24 10:13:45  点击:
来源:解读邯郸  作者:陈正

   2013年,大名县旧治乡陈庄村出土一方圆首竖碑墓志铭,宽35厘米,高60厘米。让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兴奋不已的是该墓志铭一面镌刻11个西夏文字母,另一面则有500多个汉文字符。

 
  学界一致认为,该墓志铭为目前发现的元代最早一方西夏文、汉文碑刻,显示出元代西夏后裔的民族传承、墓葬特点和文化特色,是研究西夏移民在中国发展、存在过程,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史金波建言,其当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罕见“西夏、汉文”合体碑记录大名县“西夏遗民”
 

 
  这方两面书写的石碑,一面为西夏文,两行并列共11个字,翻译过来为“小李统军大”“田氏,夫也,阿母”。
 
  一面为汉文,顶部有篆书“小李钤部公墓志詺”8字,正文为《宣差大名路达鲁花赤小李钤部公墓志》,全文共21行,500余字。
 
  原文实录为:“公钤部,其先河西肃州之世系,祖茔在焉。公生而通敏,长有才略……辛亥改授大名路都达鲁花赤。戊午秋七月廿有八日以病卒,年六十九岁。夫人田氏六十五岁,男三人,孙三人。长爱鲁,袭父爵,宠授虎符,至元四年十月间改授云南安抚使。次子罗合,中统三年宣授大名等路行军万户,至元元年八月十二日卒。次子小钤部以兄爱鲁出,仕南国,袭爵如前,加昭通大将军,至元十三年二月卒。
 

 
  长孙教化是年四月有四日祗授宣命,虎符袭爵,加嘉议大夫兼大名路诸军奥鲁达鲁花赤。次孙帖木儿、次孙万奴。噫,一门之中,袭爵承宣,枝叶不替,非公之积德累功,焉能至此耶。长孙教化以父之出仕未还,念祖之权厝未葬,是以改卜新茔,仍刻贞石以志其后。嘉议大夫大名路达鲁花赤兼诸军奥鲁达鲁花赤孝长孙教化志”。
 
  公元1227年,西夏王国被蒙古铁骑灭亡。《元史》中记载,蒙古军队的复仇之战,导致当地民众“穿凿土石避之,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
 
  《蒙古秘史》也记载了唐兀特在战争中“灰飞烟灭”。
 
  在元代一位叫明善的人编纂的《清河集》中,则有这样的描述:“全定河西一国,不留一童男。”当时的“河西一国”,就是唐兀特人建立的帝国属地。
 
  因为蒙古人的屠城政策,西夏人几乎灭绝,但早在西夏灭亡之前,已有部分西夏人往外迁居,他们的足迹遍布内蒙古、河北、安徽、河南、山东、浙江、江苏、四川、西藏等省区。
 
  1962年9月,在保定市北郊约2公里处的韩庄一座俗称“大寺”的古寺院遗址中发现了两座明代的西夏文石经幢,幢身每面均刻有西夏文,刻文时间是明弘治十五年,即1502年。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晚的西夏文。
 
  保定的西夏后裔有实物但无史记载;邯郸大名的一支西夏后裔却是史有记载,却长期以来无重要文物出土,直到1991年。
 
  1991年3月,大名县旧治乡陈庄村一处元代古墓被村民盗掘,闻讯赶至的文保人员从墓中抢救性发掘出一方墓志《大元故资善大夫云南行尚书省右丞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毅敏李公墓志》。
 
  经专家考证墓主为李爱鲁,《元史》中有其传,为唐兀昔李氏的后裔。相对于西夏皇族的姓氏李来说,他们的李是小李,所以自称昔李,昔李即是小李之意。
 
  西夏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国内有党项、汉族、吐蕃、回鹘、沙陀等民族共同生活。虽然党项是该国的主体民族,但西夏人不等同于党项人。
 
  昔李氏家族本是沙陀贵族,后在西夏为官。玉里只吉住、答加沙、小李黑玉为昔里氏家族的三支。答加沙即为后来迁居大名的西夏人的第一位尚知名讳的始祖。西夏末期答加沙被派往肃州任职,其后人阿沙一支在元代世袭肃州也可达鲁花赤。
 
  另一支李益立山(墓志记载为“小李钤部”)在西夏任沙洲钤部,以官称为号,也称昔里钤部。李益立山降蒙之后随蒙古人进入中原,效命疆场。1246年贵由汗即位后,李益立山被委任为大名的达鲁花赤,1251年宪宗蒙哥即位后,他被赐予虎符,继续担任大名路达鲁花赤。
 
  达鲁花赤为蒙古语,意为镇守官。元代在各级官府中皆置达鲁花赤,元世祖至元二年规定,各路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或出身高贵的色目人担任,汉人、南人不得担任。
 
  2、八任大名路“达鲁花赤”谱写家族兴衰荣辱
 

 
  大名号称盘城千里,户口几十万,大乱之后,政出多门。李益立山任大名路达鲁花赤后,采用治乱世必用重典的原则施政,采取措施恢复民生,确立了当地正常的统治秩序。1259年他随忽必烈南征,途中生病,返家后不久即辞世。
 
  大名路的第二代达鲁花赤就是李爱鲁。1268年,李爱鲁将达鲁花赤的官位让给其弟小钤部,带兵进入云南征战,为元初西南地区的军事征服和边疆治理做出较大的贡献。
 
  小钤部就是大名路的第三位达鲁花赤。1276年,小钤部因为作奸犯科被诛。此后继任达鲁花赤的是李爱鲁的儿子教化。1286年教化任江淮行省右丞,后升任江浙行省的平章政事。大德十一年成宗死,教化因为拥立武宗有功,封公拜爵,位及一品。
  
  1286年,接替教化任达鲁花赤的是其从弟万奴。万奴任职二十四年,任内颇有善政。后来万奴迁官他职,教化之弟忽都答儿任大名路达鲁花赤。此后继任大名路达鲁花赤的是万奴的儿子野速普化和孙子普颜。昔里氏家族从第二代李益立山到第六代普颜共有八人任大名路的达鲁花赤。
 
  唐兀昔里氏家族为元代大名路的治理立下功绩。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河患是威害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大名处于漳河之滨,每年泛滥成灾。李益立山上报朝廷,建筑大堤,沿河栽植上万棵柳树,不仅巩固了河堤,而且为百姓提供了大量取火之材。
 
  春季有人任意采摘田间花果,他认为不利于农业生产,下令予以制止。他到庙学举行释菜之礼,看到庙学一派衰败景象,命人加以修整,使之焕然一新。万奴任达鲁花赤时再次增修。
 
  当然昔里氏家族在大名也并非都声誉良好。李爱鲁任大名路达鲁花赤过程中两次被罢黜,第一次原因不明,第二次是因僚属对其不满,对朝廷揭发他的不法。
 
  小钤部在任达鲁花赤时,仗势欺人,冬季田猎,毁人家室,被人告发反而殴打御史,终于被姚天福按问得实。加之其他的一些不法之事一起,他被处以极刑。
 
  3、专家建言“夏汉合璧墓志铭”当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14年3月,“元代夏汉文合璧墓志铭”研讨会在邯郸学院召开。
 
  2013年9月,大名县文保部门对1990年发掘的李爱鲁墓进行全面清理,工作人员将印有“魏国公坟砖”字样的墓砖全部出土存放。同时对该墓周边进行详细勘探及发掘。
 
  文物工作队在李毅敏墓室西北侧8米处,出土了一块刻有纹饰的祭台石板一块、青石鼓墩一对及墓志铭一块。其中,墓志铭正面文字为西夏文,介绍了李爱鲁父亲小李钤部的生平事迹,及其子孙三代在大名任职长达60余年的职官情况。
 
  邯郸市博物馆助理研究馆员朱建路考证,小李钤部,也称昔里钤部,《元史》卷有《昔里钤部传》。根据此碑文中记载,这块墓志记述的是小李钤部及其子孙的生平事迹,由其长孙,也是大名第四任达鲁花赤教化撰写。
 
  2014年3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首都师大、宁夏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科院、河北师大以 及邯郸文史界的数十位专家,齐聚邯郸学院,对这方圆首竖碑墓志铭展开研讨。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围绕这方元代碑刻的意义,西夏党项族的消失及西夏移民的分布展开研讨,同时,就墓志中提到的“钤部”是否是“统军”的别称;“小李钤部大”中的“大”是否是对长辈的尊称,“阿母”代表的是“母亲”还是“祖母”,引经据典展开争锋。随着数位专家的发言,众多疑问越来越清晰。
 
  经过讨论、碰撞,与会专家认定:从时间上看,这方出土于大名县陈村庄的《小李钤部公墓志》,是我国新发现的第一方元代夏汉合璧碑刻;从碑刻的内容和性质上来说,小李钤部墓志铭是我们新发现的第一方夏汉合璧墓志铭。它同时证明了西夏移民在大名府的存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史金波建言,其当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李益立山去世后,将灵柩运回肃州安葬。后人为了祭祀方便,在大名立虚墓。可以说李益立山是昔里氏家族葬在大名的始祖。到李爱鲁在云南去世后,就葬在大名县抬头里先茔了。这个抬头里,就是今天墓志的出土地大名县旧治乡陈家庄村。
 
  明代正德《大名府志》记载:“国朝参政李观,墓在李益立山墓南”。虽然很难考证李观其人,但可见一直到明代,人们都清楚知道昔里氏家族是西夏后裔;从李益立山始,昔里氏家族都葬在大名祖茔,大名成为昔里氏家族的故乡。
 
  据介绍,墓葬发掘区域应是小李钤部的家族墓区,家族其他成员的墓应该就在附近。
 
  参考文章:
 
  《武威西夏碑:解密“天书”的钥匙》 未来导报 李元辉
 
  《大名新出夏汉文合璧墓志铭的价值和意义》 光明日报 刘广瑞、朱建路
 
  《西夏王朝是如何消失的?》 河南日报
 
  《神秘的西夏》 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唐荣尧
 
  《大名出土元代夏汉文墓志引国内众多专家惊艳争锋》 燕赵都市报 赵书华
 
  《大名发现西夏遗民古墓》 邯郸日报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