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日期:2022-11-25 16:38:46  点击:
来源:翰和书法(公众号)  作者:

 

灰得近乎虚无

 

有什么颜色比灰色

 

更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有了这些砖

 

长城变得高迈

 

有了这些砖

 

长城才能跨越群山和险关

 

我托起一块散落在长城脚下的灰砖敲一敲

 

回声喑哑

 

掂一掂

 

除了泥土之重

 

还有岁月的承担。

 

——长城砖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走进城门抄一抄……”这是南京几代人口口相传的童谣,唱着南京人心底的乡愁。

 

 

石头垒起了城垣、构筑了家园。明城墙,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极具中国古城代表性的城市城墙,一头连接着过去,一头连接着现在和未来。时光在砖石上流转,历史在这里凝结。如今我们看向这砖石上文字,来一场时空交错的对话。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漫步南京明城墙,很容易发现很多刻有铭文的城墙砖。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精心谋划建设的一项国家级重点工程。1368123日,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建立大明,年号洪武。而早在两年前,朱元璋就已经决定在南京建立“新城”和“新宫”。

 

 

1366年至1393年,历时28年,朱元璋动用各类筑城人员达百万之众,大规模建造了南京四重城墙,即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其中京城城墙如今被简称为“南京城墙”,其他三重城墙大都已成遗址或遗迹。

 

 

南京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是我国目前留存规模最大的京城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墙。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栉风沐雨六百多年,南京明城墙至今依然雄伟坚固,与城砖铭文背后严格的责任制有着密切关系。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南京明城墙上的印记

 

 

敲之有声 断之无孔

 

 

南京城墙砖来源于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广袤地区。在南京城墙的营造过程中,朝廷建立了一套质量保证体系和奖惩制度,其中包括资金管理、施工管理、现场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程验收、征派制度等。朝廷通过实施这套体系和制度,对先后参建南京城墙的百万之众进行有效管理,也为确保这项宏伟工程的质量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在城砖烧制环节,实施“物勒工名”制度,即把名字刻在砖上,目的是为了保障城砖的烧制质量,杜绝粗制滥造。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追根溯源,找到当事人,无论是提调官、烧窑匠,还是造砖人,都要承担责任。

 

 

在城砖验收环节,要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验收标准。“敲之有声”是对“窑匠”提的要求,窑匠烧制时不得偷工减料,砖未烧透则敲之声哑;“断之无孔”,是对“人夫”提的要求,人夫制砖时要严格按照工艺标准来做,砖泥若未踩踏均匀,制成砖后则砖内有气泡。检验时如未能达标,则视为废砖。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南京明城墙上的印记

 

小甲、甲首、总甲及各级官、吏,均按照这个标准,逐级验收城砖,层层负责、层层把关。据说,不合格的城砖一旦超过规定的数量,则这批城砖即被定为不合格产品,必须退回。如两度检验不合格,铭文中记录的有关官员及各个环节的具体责任人,都会受到严惩。

 

 

在运送城砖时,实行“砖票”制度,即在长江往返的船只必须顺带城砖运往南京,并发放砖票。一旦查获没有砖票的船只,即刻治罪。正是朱元璋这套完美的制度保证了明城墙历经600多年屹立不倒!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南京明城墙上的印记

 

“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泰兴县提调官县丞王鼎、司吏吴亨,总甲叶春、甲首孙敏、小甲蔡頔,窑匠张正四、造砖人夫施文二”。世事沧桑,数百年过去啦,今天我们去参观南京明城墙,许多砖块上的这些印记依然清晰可见。。。

 

 

正是这些担负着“历史责任”的石砖,带我们回顾着过去,守护着未来。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南京明城墙上的印记(拓片)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南京明城墙上的印记(拓片)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来自600年前的呼唤,南京城墙上的风霜小楷

 

无论是行走在城墙脚下,还是拾级而上,手抚厚重的青砖,触摸着凸起文字,看着这坚实的笔画,仿佛都能够触摸到历史跳动的脉搏,不自觉地生发出岁月轮转、沧桑巨变的感慨。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