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邺临漳四千年(上)
日期:2022-10-09 17:02:49  点击:
来源:冀云临漳  作者:

 

古邺临漳四千年(上)

古邺临漳四千年(上)

 

古邺临漳是古代从山东通往西北,从中原连接幽燕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有“天下腰膂”之称。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向齐桓公建议在邺地筑城设防,以防戎狄沿太行山南下,进而保卫中原。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意见,开始在邺地筑城。既然当时远在山东的管仲熟知邺地军事要地,那么邺城的名字一定在管仲向齐桓公进谏言之前。齐桓公筑邺应在2700以前。那么邺城之名源于何时呢?

 

 

 

邺城之名源于“上古四圣”之一的大业,大业与尧、舜、禹并列为“上古四圣”,已有4000年的历史。关于“邺”字的渊源,当代中国著名的民族源流史专家何光岳,在其所著《秦赵源流史》一书中作过考证:秦、赵共祖之始祖女修。女修是颛顼的孙女,大业的母亲,黄帝的四世孙女。太行山东麓这一带大业曾在这里居住。此地因人而名叫业,后因大业在此筑城而居,邑代表城,因而在业的右旁加了邑,后简化为软耳,这就是邺城名字的来源。

 

古邺临漳四千年(上)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邺地曾演绎了无数风云激荡,英雄际会,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西门豹投巫、鬼谷授徒、官渡之战、曹冲称象、文姬归汉闻名全国,妇孺皆知。魏晋北朝时期开创邺南城、民族大融合、佛教鼎盛,邺为佛都,世人公认。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入邺城,居邺16年,平定北方,开创魏基,营建邺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十六国后赵、冉魏、前燕,北朝东魏、北齐的都城。在战火烽起政权更迭的年代里,她曾以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的交通条件,雄伟的城市建筑,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近四个世纪之久。这个时期的邺城建筑,中轴对称,布局合理,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对隋唐的长安城,明清的北京城,以及日本平城京都(今奈良县)的建筑格局均有深远影响,在中外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开创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立一代新风,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邺地被誉为“中原文化之阶”的美名。

 

古邺临漳四千年(上)

 

邺城曾为六朝古都,在这里称皇帝坐天下的不乏其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自上起始创“皇帝”名号的秦始皇,迨下至清季末代皇帝溥仪,中国约出了大大小小的皇帝400多位,而在这400多位皇帝中与邺城有关的就有46位。他们有的是在邺城称帝,号令天下,有的是活着在邺城称王,死后被子孙追封的,有的先期在邺城生活、出生、镇守、常住或当人质,后到别处称帝,或死后葬在邺城。如今的一个不起眼的乡属小村——邺镇,早已被人们遗忘,然而竟与中国皇帝有关,且占去了中国皇帝总数的十分之一强。

 

 

 

邯郸市素有“成语典故之都”的美誉,而其中一半以上的成语典故出自六朝古邺都临漳之地。古邺成语典故数百成林,言简意赅,脍炙人口,与人们日常生活用语息息相关,传播着六朝古都临漳之地的人文历史。这些成语典故主要有:“破釜沉舟”“下笔成章”“才高八斗”“窃符救赵”“急人之困”“曹冲称象”“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文姬归汉”“巧夺天工”“七步成诗”“洛阳纸贵”“快刀斩乱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博士买驴”等等。像一碟碟古邺文化快餐,散发着浓郁的古邺文化的芳香,邺地成语典故文化是邺城文化大观园中一朵朵瑰丽的奇葩。

 

古邺临漳四千年(上)

公元204年,曹操势如破竹地攻入邺城,剿灭袁绍残余势力,初步统一中国北方。他将汉献帝安置在许昌,而以邺作为自己的王都,并于公元210年亲自设计重建邺城。曹操的规划在中国城市中首开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布局的先河,一条东西大道将邺城分为南北两区。而流传千古的铜雀台,与两侧的金虎台、冰井台一起出现于西北城墙上,三台雄伟而豪华,相距各六十步,以浮桥式阁道相通。铜雀台既是全城的军事制高点,也是曹操父子饮酒宴乐、吟诗作赋之处,在“三曹”的引领下成为一代豪迈文风“建安风骨”的发祥地。晋人左思的《三都赋》曾使得一时“洛阳纸贵”,其中《魏都赋》描写的就是邺城当时的盛况。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