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把锄头刨开的艺术之门——茹茹公主墓壁画为中国绘画史填补空白
日期:2022-09-27 18:25:25  点击:
来源:赵都文化  作者:郑延芳

 

被一把锄头刨开的艺术之门

 

——茹茹公主墓壁画为中国绘画史填补空白

 

□郑延芳

 

 

1976年的春天,于千万年历史长河中短暂而又寻常的一个季节轮回,冀南平原上早已是薄雾轻拢、春潮初涌。

 

 

河北磁县城南两公里处大冢营村北,忙碌耕作的农人们渴望着以勤劳从丰沃的泥土里收获“至宝”。“嘭”的一声响,一把锄头被泥土中的某处硬物震飞,真的有宝?人们围拢过来,七手八脚地挖开土层,硬物的面积越来越大,渐渐露出了一个墓顶。人们纷纷揣测,看这墓顶的样子,墓的规模可不算小,莫不是哪个朝代的皇家墓葬?墓主人究竟是谁呢?

被一把锄头刨开的艺术之门——茹茹公主墓壁画为中国绘画史填补空白

茹茹公主墓壁画

 

一次考古揭开历史真相

 

 

磁县,今隶属河北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历史上曾因地产磁石而得名“磁州”,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归赵,汉时置梁期县,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自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之后,漳河之滨的邺成为东魏、北齐两代的都城。而磁县地处古邺西南,境内滏阳河以南、漳水以北的广阔地带即为东魏、北齐的北朝皇室贵族墓葬区,迄今还保存着许多高坟大冢。

 

 

 

1978年,经河北省文物部门批准,专家和考古队开始对磁县大冢营村北的古墓进行发掘清理。

 

 

 

长期以来,因为没有实物证据,又受民间传说的影响,磁县这片北朝皇家陵墓群曾被人们猜测为“曹操七十二疑冢”“曹军粮墟”。甚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省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也曾将大片荒冢冠以“曹操七十二疑冢”之名。1978年9月至1979年6月对大冢营村北古墓的这次发掘终于揭开了历史的又一个真相。

 

 

 

墓中发现的青石墓志铭,明确记载着墓主人的名字:“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广郡开国公高公妻茹茹公主闾氏……公主讳叱地连,茹茹主之孙,谙罗臣可汗之女也。”

 

 

 

原来,这座墓为北朝时期所造,墓主人是茹茹公主闾氏,名为叱地连,是柔然可汗阿那瓌的孙女、谙罗臣可汗的女儿,东魏权相高欢第九个儿子高湛的妻子。墓志上还记载了她亡于武定八年(550年),死时年仅13岁。

 

 

 

那么,这位茹茹公主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她的墓葬规模庞大,建造豪华,墓葬品十分丰富,一个东魏大臣儿子的幼妻为什么会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待遇呢?

 

被一把锄头刨开的艺术之门——茹茹公主墓壁画为中国绘画史填补空白

墓门墙上的朱雀壁画

 

被一把锄头刨开的艺术之门——茹茹公主墓壁画为中国绘画史填补空白

西壁的白虎壁画

 

 

一位公主来自草原柔然

 

 

2013年,一部古装剧《陆贞传奇》让跑了多年龙套的赵丽颖和出道不久的陈晓火速蹿红,跻身一线明星之列。剧中,陈晓所扮演的高湛与赵丽颖扮演的女主陆贞相恋的故事是虚构的,而历史上高湛的官配正是那位茹茹公主叱地连。

 

 

 

茹茹,即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最高统治部落(可汗郁久闾氏本部)为鲜卑别部的一支。当时中原正经历东晋十六国后期、南北朝纷争对峙状态。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北魏分裂,形成东魏和西魏两大对立政权。公元534年,北魏权臣高欢挟持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今邯郸临漳县)成立东魏,西魏则为另一位权臣宇文泰操纵文帝元宝炬所立。东魏为牵制西魏的进攻,对西北的柔然即茹茹族采用“招怀荒远”的睦邻政策。东魏兴和四年(542年)丞相高欢第九子长广公高湛和茹茹族主阿那瓌的孙女邻和公主成婚,双方通过联姻结成政治同盟。而当时,邻和公主即茹茹公主叱地连才5岁,高湛也只有8岁。今天看来,二人算是典型的“娃娃亲”。

 

 

 

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这位年幼的茹茹公主嫁到东魏以后,过的应该是锦衣玉食的尊贵生活,在高家的地位显赫,备受呵护。可惜好景不长,八年之后,茹茹公主长成大姑娘,高湛也已经是风度翩翩的英俊少年,而公主却突然病倒了,病得很厉害,即使请来最好的医生医治也无济于事。公主病入膏肓,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那是公元550年,茹茹公主13岁。据墓志铭记载,身居洛阳的高欢得知消息后,马上让天子下诏,特意造了一辆专门送葬的辒辌车,将小公主的棺木送往邺城,“葬于滏水之阴齐献武王之茔内”“送终之礼,宜优常数”。柔然可汗阿那瓌对孙女的葬礼也非常重视,派出亲属、护卫及萨满巫师等来到了邺城……

 

 

 

按照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墓葬观念,从墓制规格、随葬品数量品质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位人生短暂的柔然小公主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得到了高家及东魏的厚待。

 

 

 

茹茹公主下葬后不久,高欢第二子高洋废掉傀儡皇帝,即帝位,改国号为齐,都城仍为邺城,史称北齐。十一年后(561年),她的夫君高湛也登上了帝位,是为武成帝。从公元550年开始,北齐先后历经六帝,于公元577年被宿敌北周所灭。

 

被一把锄头刨开的艺术之门——茹茹公主墓壁画为中国绘画史填补空白

东壁之凤鸟

 

一幅壁画填补艺术空白

 

 

 

茹茹公主墓虽然早经盗掘破坏,出土器物仍十分可观,一千零六十四件陶俑制作精美,栩栩如生;墓志铭字迹清秀、刀法简练,字体楷隶兼备,属于由魏碑向隋唐楷书过渡的作品,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随葬品中的两枚东罗马拜占廷帝国金币堪称国宝,是研究中西方古代贸易交流的重要实物;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的墙壁上,都绘有精彩的壁画,为北朝墓中所罕见。

 

 

 

墓道斜坡路面的两侧绘花草纹图案。甬道南口拱券上方绘圆睛尖喙绿翅的大朱雀,左右两侧各画手舞足蹈的镇墓威神。甬道两壁各画3或4名侍卫。甬道南端券门西侧残存火焰、宝珠画面。墓室北壁上沿残存龟蛇缠绕图像,下绘女子7人,居中著冠者似为墓主人茹茹公主,两侧为侍女。西壁上沿残存白虎图像,下绘侍女10人。东壁残存少量人物头像,容貌服饰似为男子。壁画制作应是先用细棍棒在白灰面上勾画起稿,再以墨线勾勒轮廓,最后用朱磦、石青、石绿等色填彩。

 

 

 

就艺术水平而言,此墓壁画布局极为严谨,人像比例准确,服饰生动逼真,显示出作者具有卓越的写实能力。各种神怪皆作驰驱奔腾之状,收到了满壁风动、如磔鬼神的艺术效果。堪称北朝壁画的上乘。

 

 

 

此前,中国古代艺术史关于东魏艺术几乎没有记载,仅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有“祖班者,东魏人,善画”八个字而已。而茹茹公主墓内保存的这近150平方米的彩色壁画,为东魏画迹的首次巨大发现,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页空白,给研究汉至唐墓室壁画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的中间环节。

 

 

 

正是在东魏绘画如此深厚的基础、高超的水准之上,催生出北齐杨子华、曹仲达等著名画家,影响绵延后世。

 

 

 

杨子华,北齐宫廷画家,高湛的爱臣,是继承中原传统的画家,“天下号为画圣”,所画人物形象丰满圆润,初唐画家阎立本曾师承于他,认为其“自象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其画风流袭至唐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曹仲达,北齐画家,来自西域曹国,善画梵像,创造了“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以细劲的线描表现衣纹,犹如从水中出来,有“曹衣出水”之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作为有较多外来特色的画风,曹仲达的“曹家样”被仿效、延袭的时间很长,在初唐仍因具独特风貌而流行一时,之后逐步被融合在新的创造中,在盛唐时期出现了划时代的吴道子画风“吴家样”,给当时和以后更为深重的影响。

 

 

 

北齐时代虽短,但绘画尤其壁画,在艺术史上举足轻重,成就颇高,名家辈出,影响隋唐及后世。而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为探索魏晋到隋唐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一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实物,让今人得以一窥下启隋唐绘画艺术流变之真颜。

 

被一把锄头刨开的艺术之门——茹茹公主墓壁画为中国绘画史填补空白

描绘茹茹公主日常起居的《侍奉图》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