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万年张氏三世祖张堆墓碑
惊现河北地
武序增
西万年张氏族谱载(含下洛阳张氏):始祖张隆,二世张悦,三世张胜、张增、张余、张堆、张渊,四世......。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研究西万年村历史,并正在撰写着《西万年村志》。因张氏始祖为西万年村创始人,故其相关信息直接关联着西万年村历史。之前,关于张氏始祖等名讳只是在张氏族谱中见到,村中所有碑碣始终未发现,因此,笔者一直在苦苦寻觅着其有关信息。
1. 惊奇发现
好事多磨。2019年8月,笔者终于在原东万年村意外发现一通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修忆年顶三教海潮堂记”碑,碑中不但记载着西万年村,而且村创始人“张隆”也清晰地镌刻其中。张隆之名讳终于在碑碣中见到,多年愿望一朝实现,笔者万分喜悦。该碑的出现确为重大的里程碑式发现。当时,笔者以《一通揭示两村起源的古碑》为题撰文一篇,对东万年、西万年两村的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该文一经发表,在东万年、西万年两村引起强烈的反响。(该碑笔者已收藏)
机会总是留给有心之人。今年9月9日,笔者回村与村民闲聊时,村民张卯祥无意间谈到河北地有张家祖坟,并且还说该地井台上仍存
有几通石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卯祥所说顿时又引起了笔者高度注意,恨不得马上到哪里探个究竟。第二天(9月10日)一早,自己便迫不及待地与张卯祥及薛连仓一起蹚河(洺河未落)到了该地。不出所料,果然有几通石碑静静躺在该地井台之上,经辨认,有一通确为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西万年张氏三世祖“张堆”之墓碑,其他为清代张氏墓碑。接下来,笔者便与卯祥、连仓连续四下河北地,经过清洗、碑拓,基本将该碑前世今生了解清楚。
张氏第16世孙,83岁的张鸿云老人闻讯后,激动地连连夸赞:“你们为西万年张家及西万年村立了一大功啊!”
张氏三世祖“张堆”墓碑惊现河北地,实乃又一次重大发现。东万年“重修忆年顶三教海潮堂记”碑所载为张氏祖辈,该碑所载乃其孙辈,张氏先祖爷孙信息先后问世,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链,对研究西万年村史和撰写《西万年村志》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唯恐该碑丢失和损坏,笔者暂且收藏保存)
2. 张堆其人
张堆墓碑,高90厘米,宽51厘米,厚14厘米,抹角无碑首,下端两角稍残。碑阳,碑额篆书:明故耆士墓表。碑文竖排20行,约(因残缺)650字。武安县儒学署教询举人林梅撰文,邑人王问臣书。孤子张大伦、张三俊,孙张好学、张敏学、张勉学等立。背阴为:万历十五年(1587年)岁次丁亥十月三十日。
碑文内容大约为:张堆,号洺溪,世人尊称“耆士”。弟兄五个,排行四(族谱载),一生耕读传家,秉性淳朴,敬老抚幼,孝悌廉义,娶韩氏生三子,子孙满膝。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卒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享年70岁(虚岁)。
3. 墓表探析
张氏族谱载,三世祖弟兄五个,即胜、增、余、堆、渊。该墓表载,长胜、次增、三余俱先逝。据此,其三世祖弟兄五个中,只有四堆、五渊留有后裔。查阅西万年现有族谱,村中张氏族人全为该墓主四门张堆后裔。
之前考证,张氏始祖张隆、二世祖张悦过世后葬于下洛阳村南老坟地祖茔。张堆墓碑在西万年出现,证明三世张堆故后并未葬于下洛阳祖茔,而由西万年张氏后裔选河北地茔地,新立祖坟葬之。
据村中老人回忆,张堆墓位于河北地偏东南,原有多处墓葬,是一宏大墓葬群。1964年,村第一生产队于该地(张堆墓东南约50米处)打井一眼,将该墓拆除其砖石全部用在了井上,故其墓碑也当作料石砌在井台之上,之后再无人问津。这次笔者意外发现,该碑才得以重新面世。
另考,张氏后裔于河北地立张堆为祖后,之后的四、五、六、七、八世均在此茔葬埋。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增加,河北地祖茔穴位紧张,约自第九世始,其后裔各支系便另选茔地,新立祖坟。
以上为笔者对张堆墓碑的初步探析,欢迎热心西万年村历史的村民提出宝贵意见,并对此展开讨论,提供新的有关信息。谢谢!
附:西万年张氏部分支系坟茔一览表
西万年张氏部分支系坟茔一览表
支系名称(堂号) |
茔 址 |
备 注 |
忠信堂
|
阳坡地
|
|
世德堂
|
东万年南沙地—八亩拐下 |
|
友善堂
|
裤裆衩的地—黄瓜嘴地—羊角垴地 |
|
星安堂、裕后堂、藏珍堂
|
阳坡地 |
|
文德堂 |
喇叭耩的地上 |
|
仁义堂、厚德堂
|
羊角垴地 |
|
永信堂 |
窑门沟地 |
|
元德堂 |
小虎峪上 |
|
树德堂 |
阳坡北 苍坪地 |
|
锦文堂
|
连三岗地 |
|
镇忠堂 |
包袱地 |
|
恕义堂、明德堂 |
南早荒地 |
|
林正堂 |
小虎峪上(张彦地下) |
|
张志家族 |
小虎峪上(张彦地) 拐头地 |
|
张玉珠家族 |
下苍坪地 |
|
2021年10月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congtaizs/2021-10-27/5332.html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