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满绣启动艺术产业化发展模式
国际在线
模特们穿着满绣的旗袍在沈阳故宫展示
“作为非遗传承人,最重要的是传承技艺,传播文化。我希望盛京满绣这项技艺能够真正回归生活,通过百姓日常的使用,将这项非遗技艺保留下来。”8月12日,刚刚在北京参加完婚博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对记者说,在婚博会上,盛京满绣与百余家婚庆公司建立联系,未来将通过一系列合作,推广满绣中式礼服,让非遗传统技艺在各个领域绽放。同时,让沈阳“盛京满绣文化起源地”叫得更响!
绽/放
起源于沈阳的盛京满绣文化
2019年1月12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起源地文化论坛上,来自沈阳的盛京满绣文化正式被授予“2018年度中国起源地文化项目”。
满绣展品
盛京满绣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萌芽、发展、绽放的?杨晓桐告诉记者,千百年来,满族劳动人民用聪明才智,在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特色和强烈时代感的满族刺绣。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从此,所有宫廷刺绣和民间刺绣皆称为满绣。满族宫廷刺绣又被称为“中国清朝皇族刺绣”,龙纹图案是盛京满绣的一大特点,使用的盘金线在当时是皇家专用材料。盛京满绣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清朝时期的龙袍、后妃服饰及官服都是通过刺绣来体现品阶及职务的。
满绣展品
时至今日,盛京满族刺绣艺术形式依旧带着浓浓的民族特色。根植于民间的盛京满族传统刺绣有着端庄朴素、天真烂漫的稚拙之美,踏实而不浮华,朴实而不娇媚。
传/承
传统技艺回到民间、回归生活
“盛京满绣起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很多刺绣纹样都来自于生活。作为传承人,我希望盛京满绣能回到民间、回归生活,让这项技艺在生活中得到传承,生生不息。”杨晓桐介绍,2018年,盛京满绣文化产业扶贫项目启动,以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方式,将满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扶贫攻坚相结合,传承、传播盛京满绣文化。截至目前,车间数量已经超过110个,订单排到2021年底。现在,这些乡村妇女制作的满绣产品,被发往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全国各地,产品供不应求。
“对于盛京满绣这项技艺,我有热爱、有责任、更有信念,希望能够培养更多人喜爱盛京满绣,也希望普通妇女能够学会这项技艺,让传统技艺回到民间、回归生活,才是真正的传承,才能更好地、长久地把这项技艺保留下来。”杨晓桐认为,不断推出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是非遗技艺长久传承下去的根本。2020年起,盛京满绣推出的“百安满绣中药荷包”大受欢迎,订单量达70万个。
创/新
建立满绣文化产品旅游生产基地
作为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几十年来,杨晓桐在发扬本民族特色技艺文化的同时,不断从技术创新、材料创新、内容创新入手,提升盛京满绣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令盛京满绣艺术更富有生命力。
“我开设了盛京满绣职教培训,并在大学里开设盛京满绣专业课。同时向民间老艺人学习满族传统历史文化,与民俗专家联合整理、编撰满族民俗书籍。”杨晓桐介绍,盛京满绣目前产品分为艺术品、旗袍服饰用品、汽车饰品、商务休闲伴手礼、文创产品等150多品种。盛京满绣工艺师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通过特殊技法,创作出了一件件“稀世珍宝”。
目前,盛京满绣已经启动艺术产业化发展模式,公司化管理,现有办公场所3500平方米,生产车间1800平方米,教学场所3处,作品展厅500多平方米,并建立刺绣文化产品的旅游生产基地,通过生产基地平台,结合刺绣教学,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促进艺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文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摄影 刘海搏 李浩)
链接:www.handanwenhua.net/congtaizs/2021-08-18/4987.html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