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籍作伴是美好的”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古籍普查志愿者石祥
炎炎夏日,各大高校在期末考试等一通忙乎后,开始迎接暑假。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石祥最近也很忙,他期盼着这个假期。3年前,他在暑假期间参加了一次志愿者行动,之后几年,他便习惯了在每个暑假留出一个月的空当,等待着志愿团队的召唤。
3年前的一次召唤与古籍结缘
回想起3年前的那个夏天,石祥脸上依然流露出幸福的满足感。2015年,当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贴出招募古籍普查志愿者的通知后,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作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教师,他说,这个机会很难得。“古典文献学中有一个方向叫版本学。这门学科最重要的就是要接触古籍,不然就是空头理论。手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知识,即便老师在台上讲得多么细致,也不及亲手接触古籍。”抱着这样的想法,石祥加入了古籍普查队伍,成为这支队伍中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志愿者。
为什么要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古籍普查志愿者?据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籍普查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节,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和机构所藏的古籍情况,有利于国家今后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保护与研究工作。然而,该项工作开展了10多年,进展较为缓慢。截至2015年,这项“摸清家底”的基础性工作完成了近2/3。按照规划,国家要在“十三五”时期基本完成古籍普查工作,而目前距这一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任务也相当艰巨。为此,2015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决定发起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3年时间,该项活动召集了来自全国及海外89所高校的539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陆续深入我国12个省区市的114个基层受援单位,完成古籍普查近百万册。
这是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志愿者队伍,与其他志愿队伍不同的是,队员必须具有古籍专业背景,当中大多数志愿者为古典文献学、历史学等专业出身。由于普查工作包括调查古籍存藏状况、对古籍进行除尘整理、逐册登记著录、根据需要扫描书影等,因而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内行人”才能胜任。“即便是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生,有的也不太明白如何登记著录。”石祥说。所以,每一次服务行动开始前,石祥都会和其他老师一起,给志愿者们做培训,为之后的普查工作扫清障碍。
条件艰苦 乐趣无穷
从2015年至2017年,石祥的3个暑假都是与古籍一起作伴的。“与古籍作伴是美好的。”他说,回忆起那些时光,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乐趣无穷。
2016年,石祥带领4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广东梅州,开始第二年的普查行动。七八月的梅州天气格外湿热,在北方生活惯了的石祥有点不适应。再加上经费紧张,他们要进行古籍登记的几家单位都没有安装空调,酷暑难耐。“在兴宁市图书馆普查时,馆里给我们配了几台风扇,但是气温高,我们还戴着口罩,那种热度真的很难熬。”石祥说,虽然配了风扇,但是出于古籍纸张薄、脆的考虑,他们还是坚持让风扇只吹脚,不往上吹。一天工作下来,经常一身汗。有的志愿者还对灰尘等过敏,一接触还会起疹子。
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对他们来说,与古籍作伴的日子都甘之如饴。他们留恋那样的时光,享受着古籍工作带来的充实与愉悦。“以前在学校只是听老师讲古籍的版本,现在我可以亲手翻阅它,通过藏书者写下的批语或跋文来体会几百年前与我同读一本书的人的心境与感悟,特别有趣。”大学生志愿者罗毅峰兴奋地说。
“与古籍作伴,收获更多”
天气热、灰尘多、任务重,虽然古籍普查的过程十分辛苦,但是志愿者们向记者谈起这段经历,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与古籍作伴,收获更多”。
2017年,石祥与罗毅峰、郝婧等大学生志愿者在上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开始了第3年的普查。由于此前两年他们都参加了古籍普查行动,因此配合起来很有默契。清理、扫灰、登记著录,最后由石祥复核。整个流程有条不紊、丝丝入扣。
有一天,郝婧著录完汲古阁的本子后交给石祥复核。石祥拿过来仔细一瞧,发现这个本子是后代翻刻的。他耐心地讲:“主要看字体,原版的字横、捺有隶书的味道,仿刻的略显呆板。”经过讲解,郝婧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补充。“古籍普查中,鉴定版本确实是门学问,因为参考因素有许多种。比如看纸张,竹纸、皮纸、白棉黄棉等,不同的纸张代表着不同的年代。”石祥说。
此外,普查中发现的罕见版本也会令志愿者们兴奋许久。如普查中发现的《新刻春秋传旨大成》经鉴定为明万历年间的孤本,由于此书为科举考试的教辅书,所以存世的并不多。有时,他们还会遇到一些名人藏书,如在中国客家博物馆,石祥看到了清末学者黄遵宪的大量藏书。“其中有不少近代西方军事技术与外交史料方面的书籍,这使我们对黄遵宪的了解更深了一步。”他说。
在广东省阳江市图书馆,志愿者们发现了清代邓氏锡活字印刷5种书中的4种,格外激动。“如此罕见的本子我们可以看到原版,那种心情无以言表。”罗毅峰说。
记者手记
播下希望的火种
我国现存古籍有多少?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2017年,《“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提出,到2020年完成2000家古籍收藏机构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摸清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
但目前的状况是,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古籍普查登记,有些难过的“沟沟坎坎”必须要填平。地理位置偏远、经费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等,是导致目前有的地区古籍普查工作迟滞不前的主要原因。由于经费不足,有的古籍存藏单位古籍存放条件堪忧。据志愿者反映,他们深入基层单位经常看到的情形是:古籍存放库房没有恒温恒湿设备;有的古籍码放入库后,常年不开封,积满了厚厚的灰尘,有的凌乱地堆放在地上,与尘土、虫鼠相伴,经受着酷暑与寒冬。由于缺乏专业人才,10多年前就该开锅的这顿“炊饭”却陷入无“巧妇”的尴尬境地。
人才缺失一直是古籍保护工作的瓶颈之一,10多年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探索出了一条培训基地、高等院校、传习所“三位一体”的古籍保护人才创新培养之路。即便如此,目前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专业队伍与全国古籍存藏现状仍然不相适应。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说,人才培养不是短期可以立竿见影的,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也是培育古籍保护后备人才的一种方式。在整理编目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与古籍朝夕相伴、亲密接触,通过一册册、一部部古籍的整理编目、分类排序、基础版本鉴定,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热爱和尊重,也领略到古籍的珍贵精美和流传不易。这段难得的经历也将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工作。
“与古籍相伴对我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光”“普查让我提升了专业素养,感受到知识的流传有序、时光的厚重”“再次让我与古籍邂逅,求之不得”……确实,从志愿者吐露的心声来看,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为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播下了火种和希望。(记者 杜洁芳)
链接:www.handanwenhua.net/liuxiby/2021-08-16/4955.html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