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古遗址
磁山遗址
磁山遗址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火候较低,质地粗糙,器表多素面。陶器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形不规整。陶器表面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乳钉纹等。器形有椭圆形陶壶、靴形支架、盂、钵等。磁山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地方特色鲜明,对探讨中国农业、畜牧业的起源及人类生存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城村遗址
南城村遗址地层堆积明确,最早见有仰韶晚期遗物,以后分别见有龙山、先商、汉、北朝、唐、宋等多个时期遗迹遗物,堆积丰富,特别是先商墓葬的集中出土为河北省首次。龙山时期遗存是继邯郸涧沟、龟台、下潘旺、永年台口遗址后的又一重要发现,与河南龙山文化应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点。汉代渠沟也是罕见的发现。南城村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这一地区文化的起源、发展趋势和周边文化的交流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涧沟遗址
固镇古城
东周至东汉城址,位于武安市固镇村,固镇亦名故镇,城址位于洺河北岸,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50米,东西宽1500米,残存部分夯土城墙,高3米,城内出土有鼎、鬲、罐、盆、豆等陶器。《正义》说:“武安故城在潞州武安县西南五十里”。《读史方舆纪要》载:“武安故城在今县西南五十里。”在县西南五十里一带,只有固镇城址,因此,固镇古城亦有武安故城之说。2013年5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邯郸故城
位于邯郸市区及郊区,分为王城和廓城两大部分,总面积约1888万米。故城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周长约25公里。王城,俗称“赵王城”,位于今邯郸市区西南约4公里处,由东、西、北三座相互依存的小城组成,平面略呈“品”字形,占地面积约504.6万平方米,其中东小城129.9万平方米、西小城188.2平方米、北小城186.5平方米。经调查、钻探、发掘发现:各小城的四面多有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垣和“凹”字形的城门缺口,城墙内侧有的还埋藏有防雨的护墙“铺瓦”和排水用的“排水槽”遗迹;各小城内均保留有夯土筑成的高大建筑台基,有的还埋蔵有当时的建筑构件或遗迹,周围地表下也有数量不等的夯土基地、古道路、水井等遗存。王城内有:夯士台建筑基址10座,城门址11个,古道路2条,水井1眼,地下遗址2处。
廓城又称“大北城”,是赵邯郸故城的商业、手工业、居民城。城垣除北垣东段和东垣北段尚未査清外,复原后的廓城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最宽处为3240米,南北最长处为4880米。城垣除西北保留部分地面墙外、其余均被埋没在地表以下6~9米深处。遗址内普遍有战汉时期的文化层,并有冶铁、制陶、水井和几处小城墙遗迹。地表保留下来的遗迹有:王郎城址、插箭岭、梳妆楼、铸剑炉和灵山等地面墙址或建筑基址,还有武灵丛台、汉赵王如意的温明殿遗址等。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邺城遗址
邺城,春秋齐桓公始筑。东汉末年,曹操据邺城16年,兴霸业、筑三台。邺城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称。是国家首批确定重点支持的36处大遗址之一。
邺城遗址位于临漳县邺镇一带。根据考古勘探确认:位置分邺北城和邺南城两大部分。二城规划严整,布局合理,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名城。但因邺城屡经漳河冲决,著名的“三台”,金凤台、铜雀台有部分基址,而距今1800年的冰井台,在中科院和省考古队2011年对邺城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中,发现了藏煤遗存,为《中国煤炭史》中记载“中国曹魏冰井台是贮藏煤炭最早的地方”提供了实证。
1976年开始,经过多年的钻探,基本弄清了邺南城的范围。邺南城的西墙,自邺镇对岸起,经河图到东义城村东北,然后向东,经张彭城村北,至洛鞍台,然后拐向北,经仁行村西,刘太昌村东,至漳河南岸。土筑的城墙,夯打十分结实。西城墙,三个城门,门道宽25米左右。
1983年中国社科院邺城考古队进驻临漳,经过近30年持续勘探、发掘了解并揭露出宫城、建筑基址、城墙、城门、护城河、道路、渠道等丰富的城市元素,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经考古发掘的遗迹和遗物,其科学性、艺术性、完整性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是研究、展示邺城遗址的重要基础。先后出土并征集到文物7000余件,其中与佛教有关的占多数。2002年考古发掘的北朝佛寺塔基,是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处东魏、北齐佛寺方形木塔遗迹,是迄今确认的中国乃至东亚同类佛塔建筑的最早实物资料,并对邺南城外廓城的寻找也具有重要意义,这项考古收获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入“十一五”期间中国10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
禅果寺遗址
位于武安市活水乡口上村寺沟东500余米的定晋岩山岩下,是由南北朝时期的东魏佛教建筑及东汉时期至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初年的历代重要石刻组成,是目前武安市保存最早、最完整的建筑遗址和石刻。从魏文帝黄初三年开辟定晋岩到东魏时期已经有佛教建筑64楹,比较兴盛。到唐代又新增加了多处建筑和灵塔,发展到明代又修建了诸仙殿、龙王庙、新修了三世佛、三头六臂菩萨、龙池佛、石塔、乌龙桥和诸多石刻,一直到清代和民国初年,远近闻名。
隋开皇八年(588年)重修,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天成四年(929年)重修,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成化十年(1474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和清代、民国初年均有重修。定晋岩禅果寺遗址及历代石刻集佛、儒、道为一体,文化层次较高,共建筑依山傍势,科学地利用地形地貌,占地总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在禅果寺西3公里处,存有东汉时期的赵国界石碑一块,上刻隶体六字“赵国易阳南界”保存较完整。定晋岩禅果寺遗址及历代石刻,主要建筑虽然无存,但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建筑遗址、遗物及历代重要石刻。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名府故城
位于大名县城东北4公里处,其外城周长27公里,内城周长1.8公里。现大街、北门口等处仅存三段城墙,其余均湮没于地下约4米。
大名府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北周、隋至唐初为州、郡治地。唐中后期,魏博节度使田悦拒唐命,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对府城进行扩建。五代后,为兴唐府,后晋、后汉定为陪都。北宋是大名府的鼎盛时期,卫河经过大名并向东北至天津,与隋代大运河相通。因其交通便利,北邻契丹。宋真宗为袭击契丹,前往大名亲征。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钦定大名府为“北京”,耗资巨万改修外城,增建宫城,置百官,建大型官殿,规模宏大壮观形成“略如都城”的北宋陪都,从而奠定了大名府城的规模和形制,成为北宋北部一个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和大都市。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大名府陷,降将刘豫在此建“大齐”国都。元、明初为路、府治所。明建文三年(1401年),河决漳卫,洪水淹没,淤埋地下,城废。
大名府故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唐宋名人李白、狄仁杰、寇准等都留下佳句名篇。现存有“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写经碑”“宋徽宗钦宝”“五礼记”碑等。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年古城
又称广府古城,位于邯郸市城区东北20公里处,距永年县临洺关镇25公里。明清时期为直隶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南京、西安、平遥并称为现存的四大明代古城。坐落于永年洼中,又是杨氏、武氏太极拳的发源地。集古城、水城、太极城于一体,素有“北国小江南”的美誉。
永年城建于春秋中叶,始称曲梁侯国。秦汉时期为平干国、广平国、广平郡、广年县。隋朝初,为避隋炀帝杨广讳,改广年为永年,后因洺河穿城而过,又改为洺州。隋朝末年,隋炀帝被杀后,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趁势在河北乐寿(今河北省献县)建都,国号为夏,自称夏王。随后率军南下,于公元619年攻下洺州。为了控制已占据的领地,便在此垒墙筑城,修建了方形城池。窦建德及其部将刘黑闼遂移都此地,驰骋中原。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恢复旧名,称广平府。后为郡、府、州、县治所在地。
洺州境内河道纵横,水患频繁,时常浸渍土墙,殃及百姓。为防水患,历代不断扩修,规模最大的修建工程为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府调集周边九县民工,寒暑不辍,历时十三载,将土城修成高三丈六、宽二丈五的青砖城墙,并建城门四道、角楼四座,铺舍二十六座,垛口一千七百五十二处。又修筑了大堤及瓮城,将四道门改为八道门,并设有重门楼。由于城高墙坚,在历史上十余次大的水灾中,水漫城门,深达丈余,城外虽洪水滔滔,城内却安然如常。
古城内布局严整,错落有致,以府前口为中心,形成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巷。店铺林立,官署棋布,商贾如云。至今仍保留着大片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群。
明末清初,习拳练武之风盛行,使永年城成为杨、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
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诗文书画。永年城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太极拳之乡”“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州窑遗址
位于邯郸市磁县和峰峰矿区境内,以观台、彭城为中心,在其周围分布许多磁窑址。因这一带宋时属磁州,故称为“磁州窑”。历史上曾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美誉。
磁州窑五代时期(907—960年)开始烧造,到金代(1115—1234年)达到鼎盛,元代时走向衰落。因其瓷器主要供民间使用,因而器物的造型和装饰艺术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色彩。磁州窑瓷器以白地黑绘为特色,黑白反差强烈,色彩明快,其装饰技术采取绘、剔、刻、划、压印、釉上彩、釉下彩、高温釉、底温釉,以及两种以上技术相结合,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器物种类各具特色,因此,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中国制瓷传统中独具特色且有悠久历史的窑口之一。
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讲武城遗址
位于磁县城南漳河北岸,往东12里有邺城,往四20里漳河南岸有伯阳城。讲武城唐代以前称武城,《水经注》载:“漳水又东,经武城南。”宋代以后改称讲武城。《北辕录》:“相,讲武城……皆在境内。”城址仅存东墙和西城墙的部分残段。城墙高2~9米,基宽17~26米。城内文化堆积较厚。1958年,发掘出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和豆、罐、盆等生活用品,属于战国至汉代城址。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北口遗址
位于永年县临洺关镇石北口村西南100米的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为800米,形状呈不规则长方形,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一般厚1~1.5米,少数地方达4~5米(多为沟内堆积)。石北口遗址的特征与仰韶文化、石岗文化基本一致。1986年至1987年,省、市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房基1处、灰坑96个、墓葬8座,并出土陶、石、骨、蚌、角器等1033件。石北口遗址是豫北、冀中南地区最富有明显地方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尤其是早期遗存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内涵,而且为探讨该遗存同磁山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邯郸市志》简编本 2019年1月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