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教育——中、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民国元年(1912年),各县改初等小学堂为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堂为高等小学校,高、初合设者称高初两等小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年),高、初两等小学校改完全小学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侵占邯郸各县,学校一度停办。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敌占区开辟抗日根地,各县相继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并迅速恢复抗战前的初级小学。各县革命根地积极创建抗日小学,为抗日培养人才。是年,魏县将西小庄初级小学更名为“西小庄抗日小学”。1945年10月,邯郸解放,各县民主政府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邯郸专区已有初小2533所,高小29所、完小70所、合计2632所:初小学生13.4万人,高小学生8185人,共计14.2万人。至1952年,邯郸专区已有小学4259所,5181个班,在校生23845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49年的48%提高至73%。1955年11月,根据省教育厅要求、有初级班和高级班的小学称小学,不加“完全”二字,只有初级或高级则称初级小学或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以不单设为原则;公立小学冠以地名。1958年、邯郸专区有小学4081所,在校学生49.3万人。1963年7月、邯郸市民办小学在校生4179人,占国办小学10.4%;厂矿办小学在校生17842人,占国办小学44.6%。1964年,邯郸市185所小学试行半耕半读制度。1965年,各县创办大批耕读小学(半日制、隔日制、季节班、早午晚班、送学上门、随到随教等不同形式),学儿童入学率都超过以往的最高水平。是年,全市小学4822所,在校生57.2万人,其中独立设置的半耕半读小学有891所,在校学生11.3万人,占全区小学在校生20%。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小兵”取代少年先锋队组织,学生上街游行,破“四旧”,各学校相继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教育方针不能全面贯彻。1967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通知要求,各小学陆续复课,并实行“五年一贯制”。1975年,邯郸地区小学4882所,学生83万人,为历史最高。邯郸市区普及小学教育。1980年,邯郸地区小学在校生83.5万人。1985年始,邯郸地、市取消重点小学,每县(区)确定一至两所条件较好的小学为实验小学;凡小学设有初中的学校,一律取消初中班;对小学高年级要划分校区,减少复式班,办好中心小学。2002年,全市小学3974所,在校生98.4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0%,专任教师3.8万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9.67%,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4%,达到国家1%以下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 2009年,经过布局调整,全市小学减至2134所。是年11月6日,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邯郸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领导视察邯山区渚河路小学。会议期间,部分会议代表先后到武安市兰村小学、峰峰矿区实验小学、复兴区百花小学、丛台区广安小学观摩学习。2010年,全市小学2093所,在校生863405人,专任教师43301人,学龄人口入学率99.98%,小学六年巩固率99.47%,完成“十ー五”规划目标。
摘自《邯郸市志》简编本 2019年1月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