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今生前世
邯郸市农业学校(简称邯郸农校)始建于1956年,是冀南地区第一所农业学校,1959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邯郸市农业专科学校,1963年恢复为中专——邯郸地区农业学校,1993年因邯郸地市合并,改名为邯郸市农业学校。2020年学校与其他几所市属中专学校合并,整体迁址到冀南新区办学,升格为大学专科层次的邯郸科技职业学院,圆满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农校办学60多年来为邯郸地区培养出数以万计的毕业生,由于国家政策原因,2000年以前的毕业生大部分在体制内工作,2000年以后大、中专毕业生因国家不再包分配而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方式和岗位呈多样化发展。无论何时何地在何处工作,他(她)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做为农校众多毕业生中的普通一员,为母校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和并致以美好的祝福。
我是1994年9月初中毕业,考入邯郸农校林果专业学习的,学制四年。时任校长秦耀生,副校长宋良臣、陈贵。虽然入学时学校各方面还比较简陋,但对于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到了农校就和《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是一样一样的。学校位于农林路中段路北门牌90号,当时1路和24路市内公交车在此设有公交站点,交通便利。学校大门向南开,大门东侧是石油公司办公楼,大门西侧是邯山区税务局办公楼,错对过路南偏西是农林路小学、偏东面是市第四职中。记得听当时学校一位老教师说农校大门建筑是“天下第一门”,原因是文革时学校曾短暂搬迁到成安县东漳堡办学,文革结束后学校又从成安县东漳堡搬回原现址办学。回迁时因经费困难,经上级协调,让出大门口东、西两侧地皮给上述两家单位无偿使用,由他们两家共同出资为学校修建大门做为补偿。此事只是道听途说,是真是假已无从考证了。
1994年入学时,学校硬件已基本齐全,大门北偏西是一幢东西走向、年代久远的两层红砖办公楼,楼东侧顶部有一条行书标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办公楼北是一幢4层的教学楼,楼顶建有花园,各种花卉和植物繁多,春、夏、秋三季花开不断,甚是美观。印象最深的是学校一个姓赵的老师用茄子和西红柿杂交、授粉,培育出了一种外观像西红柿、切开后里面却是茄子的果实,令我们这些刚入学的学生惊叹不已。教学楼后面是学生餐厅,南北走向、座西朝东,大门向东开,内部南头还建有一个舞台。餐厅内有活动的餐桌,但没有椅子,学生们都是站着用餐。餐厅一物两用,平供时学生用餐,开会时又是一个大会堂,可召开学校全体师生大会,同时具备文艺演出等功能。
餐厅西侧是几排砖瓦房屋,因历史原因被其他单位和个人占用,没有搬腾清楚。餐厅东边隔着一条南北大路,是学校的操场。当时操场跑道周长是300米,周围生长着高大的白杨、梧桐等树木。操场中间有四个蓝球场,那时可不是塑胶球场,记得是青砖硬化的地面。操场东边就是培训部,两排平房呈“L”型,内有一个小院。操场西南角是一处门球场,工作之余时常有年纪较大的老师和附近的门球爱好者在此锻炼和比赛。有一个教测量的石老师性格豪爽、嗓门很高,打球时常与人争辩,在几十米外都能听到他的声音。操场北边隔着一条路,是已经闲置不用的原学校老餐厅。老餐厅的北边和东北方向是教师宿舍,建有两栋楼房和若干平房,供老师们居住。
学校东北部有一个占地约两三亩的植物园,里面种有苹果、梨、葡萄等多种果树,我们林果专业的学生经常在此实习。学校西北角是五层宿舍楼,中间隔开,男生占西半部女生占东半部。我刚开始入学时在五楼住宿,后来搬迁到操场东边的培训部宿舍居住,直至毕业。学校在罗城头东南处还有一个占地几十亩的校办实习农场,供师生日常实习使用。
校园趣事
“豆腐脑”。刚入学时,在我们学生中间流传一段关于当时邯郸几所中专学校主要特点的顺口溜,至今记忆深刻:“学在财校、爱在卫校、玩在工校、吃在农校”。是说财校专业好、卫校女生多、工校管理松、农校生活好。虽然是一句顺口溜,但却十分真实的反映出农校当时学生食堂的真实情况。那时食堂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又分成三个独立的小食堂,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此举大大调动了后勤人员积极性,而广大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实惠。饭菜品种多、样式全,一周不重样,最重要的是价格合理。那时每月能领取几十元的生活补助(金额是当时市属中专学校里最高的),每月从家里面再拿100元左右,基本上就够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学校锅炉房有一个女职工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每天早上骑着三轮车在餐厅门口卖豆腐脑补贴家用,她做的豆腐脑口味好、分量足、价格便宜,深受学生们喜欢。
“劳动周”。劳动周是农校的一个特色且管理比较严格,全校所有班级每个学期安排一周时间,不用上课、不跑操,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天参加学校的各项劳动,主要是打扫教学楼和学校公厕卫生,打扫男女生宿舍楼卫生,每天三餐后打扫餐厅卫生,在学校车棚看管自行车(那时基本上还没有私家车和电动自行车),到学校农场参加劳动等等。以上所有劳动都有专职人员监督管理和考核打分,成绩计入学生档案,不及格的必须补考至及格,否则不能按时毕业。
“自学考试”。上学时,农校学风浓厚,老师和学长教导我们,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有更进一步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中专学历已经不能满足同学们毕业后的需求了,大家都需要进修取得大专学历。当时社会上取得大专学历的途径很多,但费用最低、学历证书最硬的就是自学考试,据说该学历是全国通用、出国有效。个别学长一入学就参加自学考试,在中专毕业同时就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此类消息大大刺激了我们,大家纷纷报名参加考试,据听说,当时邯郸市几所中专学校中,几乎一多半学生都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而位于学步桥附近、专卖自学考试课本及辅导教材的学步桥书店更是大名鼎鼎、辉煌一时。因为在农校上学的原因我自学考试选择了“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报名学习后才知道自学考试通过率极低、不下一番苦功是拿不到毕业证书的,很多人都没有坚持下来半途而废了。我没有上过高中,记得第一次考“高等数学”这一科目时,翻开课本看到微分、积分、微积分、正函数、反函数、三角函数时如看天书一般。高数这个课程我前后考了四次,1999年闲居在家,等待工作分配时有了大段的空闲时间,下了真正的苦功后才以76分的成绩通过了考试,此事同时也让我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自1994年入学参加自学考试到2003年10月拿到自学考试大专证书,10年自考路,个中滋味就好比大冬天喝凉水——冷暖自知。取得大专学历后,我又参加了县农广校组织的高自考学习,于2005年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当然取得这个本科证书和专科证书相比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大事件”。4年求学期间我亲身经历了学校发生的两件大事:一是1996年学校建校四十周年校庆,当时学校邀请省、市相关领导和知名校友莅临学校指导参观,举办了隆重的校庆仪式,印发了建校40周年纪念册和校友通讯录等物品。尤其是校庆纪念册,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许多亲身见证农校发展历程的老师和职工撰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全面、客观、详细地介绍了建校40年以来的伟大变化和取得的成绩,具有重要的价值。此纪念册我一直保存较好,写此稿时找遍全家却找不到了,甚为遗憾但愿今后能找到。二是1998年学校成功晋级“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当时学校领导多方奔走,积极争取资金新建了一幢实验楼和图书楼,拆除闲置的餐厅,对原操场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周长400米跑道的高标准操场,又对学校几个厕所和一个师生澡堂进行升级改造,短时间内学校硬件建设发生较大变化;在硬件改造的同时,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1998年在邯郸市属中专学校中唯一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通宵电影”。大约是1996年冬季左右,VCD和光碟刚刚兴起,有精明的商人从中看到商机,每到周末晚上他们就在学校附近电影院包场,通宵播放当时成龙、李连杰、周星驰等明星主演的功夫片和喜剧片。大部分学生喜欢看通宵电影,因为周六晚上不用上自习,最主要的是价钱便宜,记得好像是一元钱一张票,如有新电影播放价格稍贵一点可能是2元钱一张票,每周大约从周三就开始在学生们中间散发广告传单,宣传电影内容,周五开始就有专人在餐厅和宿舍楼门口卖票,鼓动学生周六晚上前去观看(那时候还没有实行一周五天工作制,周六上午还得上课)。在没有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年代,花一至两元钱看一晚上新鲜刺激的武打或搞笑的喜剧片是穷学生们度过周末长夜的不错选择。
“发广告”。在中国企业群雄榜上,“三株”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1994年8月吴炳新在山东济南创立三株公司,创造出中国保健品行业最辉煌的历史。从1994至1996年的短短三年间,三株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子公司,在县、乡都有办事处,主要通过雇佣人员走家入户散发宣传单,对三株口服液保健品进行洗脑式宣传。三株公司的销售人员看上了大中专学生这个廉价群体,在1995至1996年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几天利用星期天在大中专院校雇佣学生到社区和家属院发放“三株口服液”等广告宣传单。按具体发放数量发工资,正常情况下一天能挣20元左右。记得最多的一次,我挣了30多元,着实高兴了好几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三株公司的倒闭,此事也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了。投放广告虽然没有挣到几个钱,但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就是骑着自行车几乎走遍了北至联纺路、南到渚河路,东至滏西大街、西至浴新南大街范围内,邯郸主城区的大街小巷众多的住宅小区(星期天各机关单位不上班),时至今日20多年过去了,我仍能数得出来邯郸主城区内主要街道的名称和标志性建筑的位置。
师生情、同学谊
我们1994年入学的学生,恰逢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扩招,对学校专业和招生人数进行了调整和增加。1994年共招了农学、林果、园艺、农经管理和师资9个班约400名学生,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校办学历史上第一个三年制的专业(以往初中入学四年制、高中入学二年制)。四年中专生涯,教过我们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老师有二十多人,20多年过去了,印象深刻能想起名字的有个子不高、教学方法独特的数学胡老师,诙谐有趣、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土壤肥料赵老师,严肃认真的农业气象冯老师和认真负责的班主任霍老师以及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年轻的侯老师等不多的几个人了。
重点介绍一下果树栽培杨老师。入学后我被分到了“九四林果二班”学习,老农校人都知道林果专业是那时学校的王牌专业,每三年才招一届学生,之所以是王牌专业主要得益于一个好的带头人——杨子民老师。杨老师出生于1937年,天津市人,1960年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农校任教,1962年到魏县农林局工作,1973年调回农校任果树栽培教师至1998年退休。在多年的教学中杨老师曾获得过“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中等农业学校优秀教师”“河北省劳动模范”“邯郸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多项国家和省市级荣誉。我们九四级两个果班是杨老师教学生涯中最后一届学生,算得上关门弟子了,按年龄实际上杨老师应该在1997年退休,因为他的突出成就,市委组织部特批准许推迟一年,带完我们这一届毕业生后再办理退休手续。杨老师专业知识丰富、教学认真负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说经过四年学习,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讲”会“做”、深受农民欢迎的果树实用技术人才。遗憾的是我们这一届果班学生毕业后几乎没有从事果树种植管理工作的。2014年国庆节我们“九四果二班”同学在邯郸小聚,杨老师应邀参加了此次聚会,并向每个同学赠送了他退休后亲自编写并签名的《我的创业回忆录》一书,此书至今保存完好,不时取出翻翻看看仍有收获。然天不假年,撰写此文时听闻杨老师已经去世了,不禁感慨良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四年农校学习结识的同学和校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我们鸡泽县籍的校友,从1995年毕业至1997年入学的约有几十人,二十几年过去了大部分都还熟悉,在县城街上或其他地方碰见了彼此打个招呼、闲聊几句感觉非常好,其中有十几个人平时联系走动较多一些,一年之中大家小聚几次,工作、生活互相谈谈,关系比较亲近。二是林果二班的同班同学。我们1998年毕业时,网络和手机刚刚出现,还远远没有普及,再加上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家中连固定电话也没有,因此同学们彼此之间联系很少,再加上当时已到计划经济的末期,各县大中专生分配就业政策各不相同,学生分配时间一推再推,大家工作单位短时间内很难落实,就是想联系都很难能够联系上。近年来智能手机普及给同学们联系带来极大的方便,我们建立了同学群,大部分同学都能联系上了,个别关系要好的同学有了私信联系起来更方便了。据了解多数同学被分配到各县乡镇政府和有关局办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因各种原因没有在体制内工作,在不同行业和领域,或打工、或经商、或创办企业。毕业后我到过涉县、馆陶、肥乡等县,当地的同学热情招待很受感动。近几年我每年都到邯郸出差几天,每次来邯郸时,在市里居住的十来个同学都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大家小聚一下,同学关系十分亲近,聊聊家长里短的事情,回忆回忆上学的美好时光,其乐融融,无比幸福。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