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载体逐渐从纸质书迁移到数字阅读平台。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线发布第十七次全国阅读调查显示,有声阅读继续较快增长,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而其中“有声小说”成为阅读主力。“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整合互补,对所有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来说,如何让文学作品的声音传播赢得更多的听众,值得思考探索。
文学作品的有声传播由来已久,一直是广播的强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与广播结缘,许多文学名著借着评书、广播剧走进千家万户。袁阔成的《敌后武工队》曾传遍神州大地,刘兰芳的《说岳全传》造成万人空巷、犯罪率下降的奇迹,单田芳的评书至今仍回荡在千百万台出租车里。路遥《平凡的世界》刚出版时,在文学界评价并不高,正是借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出,靠着李野默声音的塑造,才使孙少平的形象走进亿万听众的心里,成就了一部名著。这些先例都足以证明有声文学的独特魅力。
这些文学作品借助声音传播成功的案例启发我们,在声音上做文章大有可为。有声读物因不受视力、场所的制约,可在做家务、锻炼身体等情境下一心二用,满足用户碎片化阅读的需要,成为当下最便捷的阅读方式之一,而且相比纸质书,还能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当然,今天借助声音传播文学作品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做法,而是结合5G时代、智能手机普及、车载终端、家庭和工作场所视听工具随处可取等条件,创造性地利用融媒体将文学作品送给潜在的受众,充分发挥融媒体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的优势,为日趋冷落的纸质文学作品开发新的受众。
首先,融媒体时代,平台从分化走向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当下音频蓝海百舸争流,不可否认,商业类音频分享平台已经成为用户听书的主流选择,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等有声阅读市场的头部企业,正在重塑音频生态。比如,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在网络文学中异军突起,周建龙不愧为“播音散仙”,小说经他的声音再加工,摸金校尉的故事被讲活了,也成就了《鬼吹灯》以10亿次计的收听量。《星辰变》《斗破苍穹》《仙逆》等网络小说播讲后也是大获成功。
商业类音频平台蓬勃发展,从传统广播电台手中截获了大批受众。2014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抓住“耳朵经济”的机遇,从力求在互联网音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到创建媒体融合的全新应用,不仅较早开发了自有的音频客户端“听听FM”,还与诸多商业音频平台加强合作,如喜马拉雅、懒人听书、阿里文学等,推出“壮阔四十年书香送耳边”精品有声阅读主题活动,还发布《茅盾文学奖精选有声作品集》,将《白鹿原》《钟鼓楼》《生命册》《长恨歌》《历史的天空》《张居正》等多部茅奖力作以有声演绎的方式呈现在大众耳边。这些有声文学作品除了在广播中播出,也在多个主流APP上分发。凸显传统广播进行文学作品有声化创作的独特优势,并借鉴融媒体运营推广手段,突破播出场景的局限。
同时,出版界也在与音频市场加强融合。现在使用有声小说听书的人数与日俱增,有声小说APP已经从初创时期的网络文学扩展到儿童读物、外语学习、娱乐综艺、人文社科等十几个专业领域;将来完全可以扩展到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纯文学报刊和出版社应转变思路,适应融媒体潮流,参与有声读物市场的竞争。在这方面中信出版社已先行一步,去年该社与蜻蜓FM合作,《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同时推出再版的纸质书和同名多人有声剧目,读者阅读纸质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音频节目补充背景知识、增值阅读体验。
其次,提升有声文学作品的质量是根本。一般说来,优质的有声书读物,原著品位过硬,名家演播,精品音效制作,给读者带来知识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喜马拉雅、荔枝这样的商业音频分享平台,充分利用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实现了作品在数量级上的快速突进。今年1月,喜马拉雅宣布,平台主播数量已突破1000万,这些主播除了明星大咖,更多的是怀揣梦想的普通人。主播人数的绝对优势,让音频资源前所未有地丰富,但也带来有声资源的质量问题。有声书行业的早期内容以网文为主,原著品质参差不齐,不乏低俗、暴力、色情的内容;有的粗制滥造,主播为读而读,不仅生硬,甚至错字连篇;此外,同质化严重,《鬼吹灯》火了,盗墓类音频作品便铺天盖地。王蒙先生曾说,新媒体传播的坏处是浅薄性与浮躁性,千篇一律,缺乏深度与经典。
到底什么样的文字值得进行有声化的再创作?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说: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对音频内容的需求多元,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2019年12月,《三体》广播剧第一季上线。截至目前,播放量破1000万,订阅量超过40万。这部作品由中国顶级配音团队演播录制,历时一年多,总投入超千万。通过丰富的声音层次,再现了宏伟的科幻质感,营造了压迫性的末日氛围,让听者不可抗拒地进入《三体》世界。
具有故事性的文学作品是非常适合进行声音再造的,也具有天然的内容黏性,毕竟搞笑段子、海量浏览,都代替不了深刻的阅读。听,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融媒体时代,文学作品应该搭上有声传播的高铁。
无论载体如何更新,内容为王的原理永不过时,不断提升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变化。当下可以看到,用户已经从娱乐消遣向理性思考回归。去年开始,市场上已经很少出现所谓爆款的音频产品了,消费者会认真思考,为什么听?是否需要听?应该听什么?此前,以小说为主的有声书被视作一种泛娱乐化的产品,言情、仙侠、穿越,用户听个热闹,打发一下时间。消遣娱乐固然重要,但经典名著等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更应得到充分挖掘,也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比如,四大名著、《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经典,通过文史名家以更贴近当代读者生活的角度讲解,打造了多个优质有声作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版权可谓“耳朵经济”的命脉,音频版权依赖于数字内容版权,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看到,商业音频分享平台早已布局与版权方的合作。比如,2014年,蜻蜓FM并购央广之声,获得了大量的优质有声小说资源,2015年至今,蜻蜓FM又先后与中文在线、掌阅科技、朗锐数媒等数家版权方达成战略合作。
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与音频平台展开合作,2016年,喜马拉雅与中信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果麦文化等一线出版商展开有声改编、版权保护等合作。近几年出版界也十分注重内容的有声化,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将大量文学作品音频化,其中包括《围城》《四世同堂》《芳华》《红星照耀中国》等经典文学名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牵风记》、严歌苓的《穗子的动物园》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加上演播者的声音再创作,让文字插上声音的翅膀,通过融媒体,多平台分发,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读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随着知识载体的不断升级,人类的读书方式也不断更新。仅改革开放几十年间,国人的阅读就经历了读书——读图——读屏——听音的快速变化;当下又由读大屏发展到读小屏,由多人一屏到一人多屏,由看图文发展到听声音的阶段。融媒体时代,只要善于利用新的载体,将文学和声音有机结合,再通过大数据精准投放,必将为日趋冷落的纸媒文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