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发展的成因
日期:2023-03-14 14:33:43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政协磁县九届委员会

 

磁州窑发展的成因

 

一、磁州的历史沿革

 

磁州窑的发祥地是古磁州,它因磁州而得名。磁州即现在的河北省磁县。民国《增修磁县县志》载:“在禹贡属冀州之城,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三家分晋归于赵,秦灭赵隶邯郸郡,汉为魏郡武安县也”。又,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磁州”条载:“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分武安县立临水县,属广平郡,以城临滏水,故曰临水。”北魏属冀州魏郡,天兴四年(公元401年),割魏郡、广平郡、阳平郡等六郡之地,置相州,治邺,辖临水。东魏、北齐都邺,改相州为司州,临水县是“京畿之地”。临水县境贾壁村和临水村,北齐时生产青瓷。北齐武平三年(公元572年)临水县迁治涉城(今涉县)。北周灭北齐改司州复为相州,治邺。割临水县之地,始置滏阳县,因位于滏水之阳,故名,属成安郡。隋初废成安郡,滏阳县归相州所辖,相州改治安阳。唐《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十年废郡,于县置慈州,以县西九十里有慈石山,出慈石,因取为名。”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慈州,将临水、滏阳划归相州所辖。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慈州,领滏阳、临水及武安三县。六年(公元623年)设慈州总管府,辖慈、相、邢、名、黎、卫六州。后废总管府,慈州仍辖滏阳、武安、邯郸县。后临水县并入滏阳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慈州,滏阳、武安县归相州。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复置慈州,因与河东之慈州区别,故将原慈州之“慈”字加“石”字而成“磁州”,同年“于滏口之右,故临水县城,置昭义县,”领滏阳、武安、邯郸、昭义县。唐哀帝时改磁州为惠州。五代时又改惠州为磁州。上述《新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和《读史方舆纪要》中均有记载。五代末宋初,漳河、滏河生产白釉、黑釉瓷器。北宋时属河北西路磁州滏阳郡。宋《元丰九域志》卷二:“磁州,滏阳郡团练,治滏阳县,辖三县……滏阳县……有昭德(今固镇)、观台、二祖、台村四镇。有滏山、磁山、漳水、滏水。”《宋史·地理二》载,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改礠州为磁州”,正式公告天下,从此正史“磁州”不再使用“磁”字。但磁州窑金代和元代瓷枕上仍有书“礠州”者。《金史·地理中》河北西路“彰德府”条和“磁州”条记载,金代磁州属滏阳郡。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去掉相州之名,而由府直辖原相州的四县一州,即安阳、临漳、汤阴、林卢和磁州。磁州仍辖三县:武安、邯郸、滏阳。滏阳县有滏山、磁山、漳水、滏水。元代,磁州属真定府,后改隶邢洺路及洺磁路。至元十五代(公元1278年),洺磁路为广平府总管府,隶磁州,磁州领滏阳、武安、成安、邯郸四县。原相州之地,仍为彰德府直辖。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磁州改属彰德府。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将彰德府磁州划归广平,州判在彭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府,磁州降为磁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属大名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属河北省至今。

 

漳河

 

二、磁州窑兴起的地质成因

 

磁县位于河北省的最南端,南隔漳河与安阳相望,东接临漳县境与古邺三台相邻,北牵邯郸与古赵丛台相连,西靠大山与巍巍太行相依傍。境内平原、丘陵、山区三分秋色,地势西高东低。西出太行山,漳河水顺势而下,穿越山区、丘陵、平原,逶迤东去,在磁县东部一带折头北向,直下天津卫,遥达渤海湾。在古磁州丘陵区域的鼓山脚下(现属峰峰矿区),断崖涌泉,溪流潺潺,形成了阳河的源头,聚汇成流,徜徉丘东,在磁县城东南角绕向北去,也流入了渤海湾。

 

中国古老文明的起源都离不开河流。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她给了炎黄子孙以生命,同时也孕育了古老的黄河文明。同样,代表磁州历史文明象征的磁州窑,也孕育于境内的漳河、滏阳河。首先,从现存的磁州窑遗址看,它们全分布在漳河和滏阳河的流域上。古代的漳河、滏阳河河域很宽,水流量很大,它为磁州窑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这并不足以成为磁州窑生产的必然条件。而这个必然条件是什么呢?是太行山东麓山前丘区的地质构造因素。漳河出太行山向东的流域和滏阳河流域同处在一个具有共性的区域性地质构造环境,即这里都属于石炭二叠纪煤田或含煤向斜(盆地)边缘部位,在含煤地层底部蕴藏有丰富的瓷土矿资源,如白干土、坩子土(大青土)等。漳、滏流域之所以能从北朝或更早一些时期烧制瓷器,并历千年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是该地区有藏量丰富而且易开采的传统瓷土原料“大青土”。大青土广泛分布于艾口向斜、申家庄向斜、都党向斜、白土向斜、贾璧向斜、和村——彭城向斜等含煤向斜构造边缘,南起观台,北经都党、苏村、彭城正西,直到拨剑、和村一带都有出露,且藏量有上千万吨,成为磁州窑长期使用的传统原料。当地还产有用于黑绘颜料的“斑花石”(高铁粘土岩),有用于白釉原料和黑釉原料的“釉土”(原生黄土),还有用于粉饰胎体的白化妆土(白碱),正因为有这些原料,才有了磁州窑繁盛的烧制业,才使磁州窑的陶工们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白地黑花(铁锈花)和剔、刻、划花等装饰艺术。

 

 

 

三、磁州窑发展的水运影响

 

漳河、滏阳河是磁州窑的母亲河,是她们孕育了磁州窑,滋养了磁州窑。除上述介绍漳、滏两河为磁州窑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现象,那就是磁州窑诸窑址都分布在两河河岸上。磁县境内以观台窑为中心的诸窑场紧紧依傍着漳河。观台窑位于漳河出太行山出山口的拐弯处,窑场的西面和北面被漳水蜿蜒环围。观台窑对岸是背靠艾山的冶子窑,逆河而上1.5公里的漳河右岸是位于艾山之口的东艾口窑,顺河而下3公里的漳河左岸有申家庄窑场。该窑场沿漳河台岸而建,断续绵延2公里之长。与申家庄窑场对望的漳河右岸有观兵台窑。另外,在观台窑北方有一条漳河支流,从北贾璧窑上方顺流而下,汇入漳河。早年,此支流可行船,逆这个支流而上,有荣花寨窑、南莲花窑、白土窑、青碗窑、青碗河窑、北贾壁窑。在漳河流域上,这些窑场就像一个个闪亮的贝壳,都紧紧牵穿在漳河这条水线上。同样,峰峰矿区境内的滏阳河流域各窑场,也是这样的河流牵穿式分布。义井窑座落于滏阳河上源头,常范庄窑、临水窑座落于滏阳河左岸,而彭城窑、富田窑、河泉窑、二里沟窑则相对座落在滏阳河右岸,也形成一个依河傍岸的分布格局。由此看出,在古代陶瓷窑业对河流的依赖性,这个依赖性最根本的内涵,除生产用水外,就是水上运输。在宋、金、元、明时期,磁州窑做为中国北方的最大民窑窑场,每年生产出的大量瓷器,要远销全国各地,甚至飘洋过海销往东南亚及其它地区。在漳河南岸的安阳老城城区内,近年因建设大面积出土了磁州窑的不完整器及标本,同样,在滏阳河北岸的磁县老城内鼓楼四周,近年也因建设大面积出土了磁州窑的不完整器和标本,由此认为,当年这里均是磁州窑瓷器的销售集散地。磁县城往北15公里处的马(码)头镇,当年是滏阳河口岸上瓷器外用的水运码头,后来这个地方就称为马(码)头镇。集散地也好,码头也好,这些场所都设置在漳、滏两河岸边,这主要是依托两河进行水上运输。漳河、滏阳河对磁州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它们促成了磁州窑的发展,是它们扩大了磁州窑的影响,所以我们说,如果没有漳、滏两河,也就没有发展得如此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磁州窑陶瓷业。摘自;《中国磁州窑典籍》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