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讲的“磁州窑”主要是指古磁州范围内,在漳河、滏阳河两岸流域,即现在峰峰矿区临水、彭城和磁县的观台、艾口一带的古窑址和各个窑场。受这两个中心窑口或嫡系窑口影响的还有一个遍布黄河流域的“磁州窑系”。这在中外陶瓷史上,是一个应该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现象。
一
古陶瓷专家学者对磁州窑的再次发现和认识,始于1918年巨鹿县古镇出土的大量陶瓷制品。这批宋代瓷器,除了引起国内专家学者高度重视和研究外,同样在世界陶瓷界引起很大轰动。1925年,英国学者RoL赫勃逊先生通过对巨鹿宋瓷的深入研究,发现这种在白色透明釉下上了化妆土的瓷器,就是中国古文献中提到的“磁器”。这些磁器与磁州民窑产的陶瓷有着共同之处,于是在他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磁州窑”概念,并立即获得了陶瓷界的认同。后来,英国另一位学者RoS维利阿姆斯夫人,根据中国巨鹿器物和其它窑址出土的陶瓷标本,从制瓷技艺和装饰手法进行分析比较,将这一类窑群归纳为十四个方面的共同特征,率先使用了“磁州窑型”这一概念。所以提出这样的概念,是因为他们在研究磁州窑类型的产品时,发现这一类型的产品和窑厂不只在古磁州一带存在和生产,其他地区也有生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磁州窑的研究再掀高潮。瑞典的学者斯尼劳考查了河南的焦作窑(修武当阳峪窑),写出了调查报告。日本的小山富士夫1942年专程来到彭城镇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日本还有很多
学者如小森忍、上田恭辅、中尾万三等,都对“磁州窑系”陶瓷文化作过专门研究。上田恭辅先生在自己的研究论文中指出:彭城是磁州窑的中心窑口,是磁州窑系发展的故乡。
二
国内对磁州窑研究的又一个高潮的兴起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著名的古陶瓷学者陈万里先生,是最早考察磁州窑的专家之一。他从1951年起,几次到达彭城,去探寻古磁州境内的古窑口,但却是无果而终。陈先生没有失望,寻找磁州窑古窑口是他的心愿,他根据明朝曹昭《格古要论》记载:“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便又到时属峰峰的观台村及艾口村一带去探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漳河南岸形成河滩的地堰中,他发现了很多古磁州窑瓷片。1952年,陈先生将在几个不同地方的考古调查,写成了《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明确指出,磁州窑瓷枕的烧造地点在观台窑及冶子窑。观台窑、冶子窑为古代磁州窑之一。这是对古代磁州窑一个烧造区域的第一次明确肯定。陈万里先生揭开了观台窑发掘考古的序幕。
1957年12月,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里,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对观台窑进行发掘。当时发掘的面积仅有100多平方米,便发掘出了陶瓷窑址2座、石灰窑址1座、出土瓷器500多件、收集残器瓷片2000余件。这是北方地区对陶瓷窑址最早的考古发掘,而对于古磁州窑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
1959年6月上旬,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陪同陈万里先生一道再去峰峰调查了解彭城镇附近的古瓷窑址,随同的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梅健鹰、梁任以及邯郸陶瓷公司研究所的叶广成先生等。他们考察了距彭城十几公里的青碗窑村的古窑址及一些青釉瓷片标本。
叶广成随同冯先铭先生一起骑着自行车,在前往附近的贾壁村探查时,有了更重大的收获。在寺沟口西的山坡上,发现了磁州窑在隋代烧造青瓷的古窑址一处及瓷片、窑具70余件。他们非常兴奋,饥饿、困苦、疲劳全被抛到了一边。他们敏锐地感到这份收获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将磁州窑烧造历史确定无疑地提前到了隋代。隋代四十余年间,在中国陶瓷发展的悠久历史上是个短暂的时
刻。它处于上继南北朝下启唐代的一个继往开来阶段,是磁州窑千年不熄的重要历史阶段。
三
随着观台窑的多次考古调查,它的全貌逐步被显露出来。1987年,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磁州窑研究的不断深化,一个遍布黄河流域的“磁州窑系”被世界认知。
20世纪80年代初,冯先铭先生在编写《中国陶瓷史》时,用考古学一般以首次发现的地点命名的方法,将相类型窑场或相关产品归为同一类型,正式使用了“磁州窑系”这一概念。
磁州窑系涵盖了我国北方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东北、甘肃、内蒙等省份十几个产区、几百个窑场,成为国内最大的陶瓷体系,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磁州窑不仅在国内影响巨大,它的技艺方法、造型特色、装饰风格也远播海外。磁州窑的白地剔花,白釉黑花技艺,在日本、越南等地都有运用。朝鲜的“绘高丽”陶瓷制品也是直接模仿了磁州窑的白釉黑花。
另外,在日本、印尼、马来西亚、印度、埃及等地均大量出土过古磁州窑器物瓷片。国外许多博物馆中,都收藏有磁州窑瓷器。
国外学者对磁州窑的系统研究早于国内,英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出版了很多关于磁州窑的专著;1981年,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四国在美国印第安州第一次举办了《磁州窑国际讨论会》。
近年来,在峰峰矿区举办的多次磁州窑国际研讨会、艺术节等活
动中,邀请国内外磁州窑专家学者参加,并到彭城瓷厂访问交流。
以上略述,可以看出磁州窑在中外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
我们在认识研究“磁州窑”或“磁州窑系”的时候,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庞大的“磁州窑系”,它的贡献,它的魅力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答案很多。我觉得除了它们所具备的地质结构条件和瓷矿产资源等相同外,它起码有这样几点:
一是“磁州窑系”的窑场以民窑为主。它品种繁多的产品,如缸、盆、罐、碗、瓶、碟、炉、尊、枕、玩具等,都是普通群众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能够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需要。这些都有利于磁州窑的传承、借鉴、发展。
二是磁州窑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它博采众长,吸收了青铜器、漆器、木器等物的技艺手法。在装饰上千变万化、无一定式,更易发挥民间艺人的才能。在器物纹样上,有花草、鱼虫、鸟兽、人物、风景等,随心所欲,无一雷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毫不拘束地反映了民间百姓的思想、情感、趣致。
三是作为民窑,它受政治因素的干扰和王朝更迭变化带来的影响较小。
磁州窑无愧是中国陶瓷王国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