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一处千年窑火圣地
日期:2019-07-19 16:32:25  点击:
来源:新邯郸  作者:

 

我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写下这个题目的。

对于古镇彭城,一直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一缕忘不了的乡愁。怀恋故乡,是人之常情,但这还不是我牵念它的主要原因。我久久地冥思苦想,除了那股生我养我的浓浓乡情,魂牵梦绕的古老街巷、特色民居、乡俗乡音外,那难以割舍的情愫,不就是磁州窑千年不断的窑火吗?不就是磁州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艺术吗?

磁州窑古窑场的中心地带在彭城,彭城是磁州窑的故乡,是一处千年窑火圣地。

你到峰峰去,打听某些单位、工厂、村庄,可能有的人不知道。如果说到彭城,提起磁州窑恐怕没有人不知道。

彭城古镇位于峰峰矿区的中心地带,它与新市区仅隔着一座风景如画的元宝山。上世纪九十年代,元宝山下的隧洞打通后,两条明净整洁的上下隧道,拉近了千年古镇与只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新市区距离。一洞变通途。山的这边是依山傍水的新市区,山的那边是瓷窑座座的古城镇。

一个地方叫什么名,总有它的来历。彭城为啥叫彭城,自有它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一种说法是:从地理地貌看,这块地方东有神麇山(当地人也称老爷山、元宝山),西有二里山,南有白土山,北有鼓山之南的北响堂山,周山之中形成一块盆地。它又是滏阳河源头上游的滏源泉、八字涧、玉带湾、广盛泉等山泉水源的所在之地。风水之貌,山水之好,孕育了四周有山的这块盆地,逐渐形成了易于人们集中居住的城邑,俗称“盆城”;还有一种说法是:自古以来这个地方盛产民间使用的陶瓷制品,盆、罐、碗、碟、壶等日用陶瓷器具。特别是各种大小型号,用途不一的陶瓷盆子,质地坚硬、造型好看、经久耐用、用途广泛,很受老百姓喜欢,周边地方的人就把这个盛产瓷盆的地方称为“盆城”。因“盆”和“彭”谐音,久而久之去俗变雅叫作彭城。

彭城,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我们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但在彭城东侧始建于北齐的南响堂寺石窟第七龛门框外左侧,有一处刻记,上面凿刻着“大定十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彭城村陈氏盖殿一座”。由此可以说明彭城这个名字最晚在金代已经出现了,或者说彭城在金代,已形成一个很大的村落了。陈氏能够独资捐舍在南响堂寺盖建一座大殿,可见其家庭殷实富庶,也许他就是一位拥有不少土地或多座瓷窑的地主或窑主。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在当时,彭城制造陶瓷行业和相关辅助行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彭城,古属磁州。

彭城向北十余公里就是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遗址。磁山是太行山脉中段的一座山岭,古磁州名称的来源,就是由此而来。唐《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郡,于县置慈州。“以滏阳县西九十里有礠石山,出礠石,因取为名。”隋唐年间“礠”、“慈”二字多有变动。至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改为“磁州”一名。

“磁山文化”遗址的发掘,是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磁山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窖藏谷物、植物果核、家禽、家畜的碳化遗存,还有加工粮食的磨制石器、渔猎工具等。据专家考证,磁山文化遗址的这些出土文物,向世界证实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和养鸡的国家。这块土地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处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夹砂红陶、夹砂褐陶、泥质红陶器物,如碗、钵、盘、壶、罐、豆、盂、四足鼎等。很多陶器上带有绳纹、编织纹、乳钉纹等多种精美纹饰。

我们不能不为之惊叹,数千年前的磁州先民,已能烧制出如此实用性、装饰性很强的陶器了。千百年来,磁州制陶的历史一直深埋在沉睡的泥土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从磁山往南,经和村镇东的苑城村、义井镇义西村、北羊台村、岗头村和彭城镇的豆腐沟村、富田村、二里沟等地方,相继出土过“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商周时期的灰陶、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以及汉代的釉陶。通过磁山至彭城,由北往南这一地带出土的历代陶瓷器和其它文物,有力地证明了峰峰地区制陶历史久远,陶瓷文化有着明晰的传承关系。峰峰这块土地是我国较早的陶器生产发源地之一。

陶瓷陶瓷,没有陶,就不会有瓷。

北朝至隋代,以地属古磁州的贾壁、彭城、临水周围为主,已能烧制精美的青瓷和化妆白瓷。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的十二足砚、青瓷瓶就是北朝时的产品,胎质坚硬,纹理细密。

唐代瓷窑窑址过去在古磁州地域一直没有被发现。2002年5月,文物部门在临水镇三工区建筑工地发掘考古发现了唐宋金古磁州窑遗址,填补了磁州窑址考古研究的空白,连接了临水、彭城同为一体,证明了千年窑火代代传承不息。宋代是我国陶瓷的兴盛时期,整个社会的消费时尚推动了陶瓷业的空前发展。古磁州的陶业凭借丰富的陶土资源,漳河、滏阳河便利的水运条件,以及高超的技艺和精美的制作步入了鼎盛时期。

宋、金、元时期曾经辉煌的磁州窑另一中心窑口观台诸窑,开始逐渐衰败,而以彭城为中心的磁州古窑,却更加兴旺。

明、清以后,受政治、经济、战争、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许多名窑纷纷衰落、泯灭,渐渐销声匿迹,而彭城磁州窑的窑火一直未断。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彭城,在滏源里,居民善陶罐缶罂之属,或绘于五彩,浮于滏,运于卫,以售他郡”。清康熙《磁州志》载,“磁器出彭城镇置窑烧造,有瓮、缸、盆、罐、瓶品种,绿、翠、白各色”。民国时期文献记载:“窑场糜集于彭城之四周,窑场林立,场屋相连,所占面积纵横约二十余方里”。另据《大中华直隶省地理志》记载,西方彭城镇磁业矿业资源丰富,为本县菁华。民国时期,瓷窑增至二百三十五座,缸窑三十余座,从事陶瓷生产的陶工有五千人左右……行销达东北、华北、西北计十三省两市(北平、天津)”。

解放前,由于军阀混战,天灾人祸,日寇入侵,兵荒马乱,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彭城的瓷业生产不断下滑,生产规模日渐萎缩。不少窑场倒闭,窑工纷纷失业,磁州窑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至解放前,彭城一带能够维持生产的瓷窑仅有六十多座。

1945年8月18日彭城从日伪占据下解放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陶瓷生产的积极措施,彭城的制瓷业逐步焕发了生机。

峰峰矿区是历史上古磁州的一个重要地区。古镇彭城,更是古磁州的一个历史名镇,全国解放后,虽经几次行政区划和建制的变动,但彭城作为古磁州窑的烧造中心和核心窑口的地位却一直没有改变。

磁州窑在自己的发展史上,有过耀眼的辉煌,也经历过低沉的衰落。它在各个时期,都留下过创伤,但又不断在治愈中继续发展。

彭城,作为磁州窑千年文化古镇,它孕育、培养、传承、弘扬了熠熠不熄的窑火。它是峰峰文化的底蕴和根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陶瓷神话。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