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艺术街区地处峰峰矿区彭城镇核心地带,距离彭城和峰峰市区的分界线——元宝山隧道仅有2分钟的车程。整个街区以文化、旅游、陶瓷产业为核心,著名的磁州窑盐店遗址、邯郸陶瓷七厂、东阁旧址收囊其中,是一条集商贸、休闲、陶吧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不仅重塑了彭城古街的文化脉络,再现了古时彭城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也将千年磁州窑的发展历程影射于街区中,向世人更直观、生动地展现了磁州窑千年的发展历程。
笼盔墙、馒头窑、老耙池,街区里的“千年故事”
走进彭城,第一个直观的感受便是满眼的笼盔墙,这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体验不到的。院墙、屋墙、茅厕墙,甚至是在方圆十几里的田间地头,仍能看到用笼盔垒成的堰、砌筑的河堤。彭城是一个笼盔垒成的镇,彭城人就生活在笼盔的世界里。
彭城的窑火千年不熄,一代接着一代传递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时期,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先祖们便在彭城一带开始了陶器生产。此后,几经发展,至宋、金、元代,磁州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精美的制作步入鼎盛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最大的民窑体系群。而磁州窑中心窑址彭城地处四面环山的盆地中,若登山俯视,数百座窑炉更像笼屉里的馒头“热气腾腾”。所以,彭城的馒头窑又比其他窑口多出一番情趣。至今,彭城保留了不少的磁州窑遗址,磁州窑艺术街区里的盐店遗址就是其中一处。
该遗址坐北朝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正门开在滏阳西路。完整保存了民国时代窑炉一座、窑洞式的工作间五条、元代窑址一处,明末、清初时期的烧碗窑炉遗址一处。2000年,该遗址成立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建馆后把传统的制陶工艺流程与遗址展示相结合,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工房内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州窑传统烧制技艺全流程的演示,另有所仿历代磁州窑陶瓷艺术精品展示。2017年,在改造升级磁州窑艺术街区时,为了能让该遗址和艺术街区融为一体,成为直观展现传统工艺的重要景点,在遗址朝北方向打通通道,与磁州窑艺术街区相通,并修缮了后院一处年久的馒头窑,利用便利的地理条件,让游客在现代化的艺术街区内也能领略到古时陶瓷手工业的特殊魅力。
“盐店遗址是古时磁州窑的烙印,无论是馒头窑,还是笼盔墙,亦或是耙池,她都完美记录了在手工业时代磁州窑制瓷工艺,也是磁州窑特殊魅力的展示。”彭城镇党委书记苏宪峰在介绍盐店遗址时说,将磁州窑盐店遗址设计为艺术街区里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实是将磁州窑在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打造为景点展示,游客们可以通过古耙池回味古窑工将矿石搬运、碾碎时的辛苦,体验工匠们在旋转的转盘上用灵巧的双手塑土成型时的小心翼翼,体会艺人们在成型陶瓷罐上绘画的耐心与细致,品味陶瓷在馒头窑历经锤炼后涅槃升华的喜悦。
磁州窑盐店遗址现管理者为刘立忠。刘老师是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磁州窑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以继承和发扬磁州窑文化为己任,不间断的追求磁州窑陶瓷艺术的真谛,遵循传统磁州窑技艺为特长。在他的眼里,用一辈子守护的磁州窑盐店遗址不光是守住磁州窑历史的根源,更是守住古老磁州窑传统工艺的行动体现。
彭城有句话“一把火黄金万贯,一把火倾家荡产。”现代陶瓷业也称陶瓷是“火的艺术”,馒头窑生产出数不清的陶瓷产品,伴随着世世代代百姓的生活,也创造了灿烂的磁州窑文化,以馒头窑为龙头的民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创造了许多故事、谚语、歇后语、谜语、顺口溜、对联及行内特有文字术语,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生活乐趣。
“八棱磙子俩驴拽,娘们儿帽子汉们儿戴,窑作伙使旱烟袋,笼盔垒墙头朝外,这是对彭城‘四大怪’的说法,其实,‘四大怪’形象地、完整地表达了彭城‘窑作子’们的生活方式。彭城还保留着好多工作洞、拱顶洞,工匠们戏之为‘横笛洞’,这看似俏皮风趣的谚语顺口溜让人们在嬉笑言谈中,将磁州窑的灵魂传承了下来,也形象的表现了在工业科技不发达的古代,陶瓷从业者的艰辛。”刘立忠如是说。
在磁州窑艺术街区,馒头窑记录了古老磁州窑技艺的传奇,东阁则见证了彭城的兴荣。彭城东阁,原为彭城街的东大门,是进入彭城的必经之路。东阁为清时期的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阁楼,
中间供奉神灵,左右两侧分别建设为钟楼、鼓楼。近代,由于时代久远,东阁岌岌可危,建筑受自然条件影响损坏严重,只留下少数的残垣断壁。在改造升级磁州窑艺术街区时,峰峰区委、区政府充分考虑到东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将东阁作为街区的“门面”,复修东阁,再现其辉煌形象。复修后的东阁不仅仅成为一个地理标志,承载和延续着这一地区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游人们也能在东阁悠悠的钟声中“品味千年”!
隧道窑、球磨机、体验室,街区里的“现代足迹”
在街区的核心地带,一个娟秀古朴的篆体“瓷”字镶嵌在灰色的仿古墙上,其线条舒展、字形奇特、稀奇的写法吸引不少游人驻足揣测,增加了磁州窑艺术街区的神秘色彩,为街区注入了灵魂,增添了俏皮的情趣。
由“瓷”字墙下右转便步入了原邯郸陶瓷七厂厂区。进入原料车间旧址,里面保留了球磨机、泥浆泵、滤泥机等近代机械化的原料加工设备。与其相邻的烧成车间旧址里,还完整的保留了隧道窑,再现了彭城陶瓷业工业化景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彭城的传统生产工艺已经难以满足大工业生产需要,赶不上时代步伐。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彭城瓷区开展了生产技术革新与开发新产品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彭城窑工们采用了电动能源设备及半机械化、机械化的机轮成型设施,从原料加工到陶瓷成型,整个陶瓷生产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如由原先的驴拉耙改进为电动式拉耙,后又进步为电动粉粹、球磨机细粉粹、练泥机练泥;成型方面由手拉坯到半机械化的机轮成型,又进步到滚压成型;烧制陶瓷的窑炉也由先进的倒焰窑代替了古老的馒头窑,到60年代中期,彭城瓷区开始采用与推广烧成技术更加先进的隧道窑设施。隧道窑的引进大大提高了瓷区的产量,是彭城陶瓷产业迈向现代化生产之后又一次走向全国的标志。
彭城陶瓷工人也开始由“窑作子”一跃成为企业的主人公,一改传统的“驴拉耙,天晒泥;脚踩泥,手拉坯;点油灯,人绞轮;旧窑洞,黑洞洞;馒头窑,烟腾腾”的“窑作子”生活,向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迈开大步,使陶瓷生产走向现代化。彭城陶瓷产量提高,陶瓷种类也由原先的日用粗瓷进步为白瓷、象牙瓷、美术陶瓷、卫生瓷、工业瓷等,产品大量出口。彭城地区的陶瓷公司曾一度成为闻名全国的河北省出口创汇大户企业,被国家轻工业部誉为“中国八大瓷区”的光荣称号。
“整个街区便是磁州窑的发展历程,由古到今,景点设置和节点安排都有意识的凸显磁州窑在某个时期的发展状态。为了在街区里充分展示磁州窑文化,在打造街区时精益求精,不仅在街区打造和装修方面增添了笼盔、馒头窑、碎瓷片等磁州窑元素,更是在店铺经营产品上下功夫,街区在布置店铺时尽量让每个店铺都有各自的风格,形成‘一窗一风景,一门一故事’的经营格局。”磁州窑艺术街区管理部门负责人王晓东说,街区内还设有陶瓷体验、古作坊体验等文化互动项目,极大的丰富了街区内容,提高了街区内涵。
在这里,您可以零距离亲近看似遥不可及的高雅陶瓷艺术,领略陶瓷艺人创作风采,可以购买匠心别致的艺术品,品味千百年来磁州窑工艺的变迁。当然,您还可以体验陶瓷制作,和磁州窑来个亲密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