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郑玄:将人生句点打在元城
日期:2023-11-16 10:23:55  点击:
来源: 赵都文化  作者:黄津

大儒郑玄:将人生句点打在元城

  

作者:黄津

 

郑玄,字康成,儒学宗师,北海郡高密人,生于127年,死于200年。郑玄所注经书,代表了汉代学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郑学”,对后世经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后汉书》作者范晔如是说。唐贞观年间,郑玄被列入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他在遍注群经时,广采博取,择善而用,熔铸古今经文为一炉,融会众说,从而对两汉以来的几乎所有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整理。在考镜源流、厘析篇帙中,平息了两汉以来古今文经学长达200多年的纷争,将众论翕然归之,不复舍此趋彼,终成在当时定于一尊的蔚为大观的郑学。

 

因历史的捉弄与巧合,这位光耀古今的文化宗师最后死在元城(今大名)县,他将人生篇章的最后段落写在了邯郸大地。

 

斯土幸甚!

大儒郑玄:将人生句点打在元城

郑玄画像

 

 

一代大儒养成记

 

郑玄的历史影响,远不止其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他在乱世中始终坚守清贫,拒绝出仕,独举高标,始终以一个文化学者的身份傲视权贵,谦恭自牧,也为后世的中国读书人巍然树立起一个仰望而钦佩的人格高度。

 

郑玄有个做尚书仆射的祖爷爷,就是那个在西汉末年勇敢向汉哀帝同性恋小朋友董贤作斗争的郑崇。只是,到郑玄出生时,郑家家道已经完全衰落,有点像“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的扬雄。

 

所以,郑玄只能远学孔子(因家贫,孔子尝为委吏、乘田,支撑家用),近学刘秀(因家穷,刘秀为太学生时,曾与人合伙买驴,在洛阳做拉脚生意赚取生活费)以工助家,工读相间。

 

《后汉书·郑玄传》记录了他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全部经历,这是幅标准的贫寒学子求学图:“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筭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年轻的他不得不担任乡啬夫这个乡级基层干部职务。但他却深深厌恶着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更喜欢沉湎于书籍之中。于是,只要得闲回家,他就常常跑到当地的学官那里,探讨学问,求知问疑,无为吏之志。

 

虽然早年毕业于太学,尽管在河洛之地名声大噪,但在马融这间私人学堂里,郑玄还实在属于无名之辈,只配搬个板凳坐在绛纱帐外,像坐在剧场后排的观众,不是在听,而是影影绰绰地看马大师在堂上说永远也无法听到的金玉之言。“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在马氏课堂求学三年,郑玄却始终被拒绝在纱帐之外,没资格接受老师的亲自指导,而是由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来传授指导。这无论如何都会让一个学人感到耻辱,更何况,此时的郑玄已是一位淹贯经史,饱学到“于山东无足问者”的中年学者。但郑玄不仅没有愤然而走,甚至心无怨言,日夜诵读,未尝倦怠。

 

在一次召集学生门徒探讨图、谶纬书、象理时,马融听说有个叫郑玄的学生善于算学,便将郑玄召到楼上,师徒终于面对面会晤,郑玄趁机向老师询问了很多久积于胸的未解疑难义理。

 

当郑玄得到圆满的解答,决定将见面当作分手,向老师辞归时,马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望着东归的郑玄背影,马融知道,他身后的一座学术高峰将在东方屹立。

 

 

对经学的贡献

 

 

回到家乡的郑玄,一方面自我研习经典,在相互参照,彼此印证中,梳理成说,校枉补阙,解结释疑,遍注群经;一方面开馆授徒,讲授学问,弘道扬学。由于他巨大的学术影响力,一时间,远近向学之人从四方赶来,麇集于此,盛极一时,“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因受党禁牵连,郑玄公元184年才得到蒙赦。当58岁的他重新获得自由,打开紧闭的书房门窗时,人们惊讶地看到,他竟然在这艰苦的岁月中,已然遍注群经!

 

范晔列举郑玄的注经目录如下:“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而据王利器《郑康成年谱·著述》研究统计,郑玄注释儒家经典书籍远不止《后汉书》中所列这么多,而是达80种之巨。

 

大儒郑玄:将人生句点打在元城

郑玄所注《周礼》

 

郑玄作为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大儒,为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郑玄在经学研究方法上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详细解读和深入分析。他倡导对儒家经典的逐字逐句解读,注重考察经文中的语言、词义和句法结构等方面的细微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方法,使得对经书的理解更加准确,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和借鉴。

 

其次,郑玄在经学研究中强调对经典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他认为经典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因此,他注重从经书中挖掘出更为深入的内涵,探讨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方法使得经学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文字的阐释,而能够深入思考经典的智慧和启示。

 

此外,郑玄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学研究的理论观点。他强调经学应该立足于实际生活,关注人们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变革的要求。他主张经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展研究方法和内容,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理论观点为后世经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郑玄在经学研究方法与理论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详细解读和深入分析方法,使得对经典的理解更加准确;他对经典内涵的深刻思考,提供了经学研究更为深入的方向;他的理论观点,推动了经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郑玄对经学的贡献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经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同时,郑玄通过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研究和批判,推动了经学的发展。他不仅对经书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释,还对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辨析和辩论,从而为经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郑玄在经学批判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清理经典文本:郑玄对传统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校勘,去除了其中的疑似伪作和传抄错误。他通过核对不同版本的经书,确定了经典的真实版本,使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经典文本更加准确和可靠。

 

注释解释经书:郑玄撰写了大量的注释,对经书中的文字、词义和句法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他通过深入理解经书的内容和背景,为读者提供了正确的理解途径,使经典的含义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疑难问题的辨析:郑玄对经典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辨析。他通过梳理经书中的不同观点和解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学者进行辩论和交流,从而推动了经学的发展和进步。

 

传承经学思想:郑玄不仅注重对经典的研究,还重视经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他将自己对经书的理解和见解传授给后世学者,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学生,使经学的研究得以延续和深化。

 

 

郑玄的邯郸情缘

 

高密与邯郸本来各悬两地,路途遥迢,如果没有袁绍,郑玄不会踏上这方热土。

 

公元191年,屯聚邺城的冀州牧韩馥中袁绍诡计,主动让贤,袁绍自此占据邺城。后,汉献帝封袁绍为邺侯,督冀、幽、青、并四州军事。而郑玄所在的北海高密即属于青州。

 

为示尊师重贤,袁绍曾在邺城的一次大宴宾客时,专门遣使邀请来大儒郑玄。“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后汉书·郑玄传》)

 

郑玄姗姗来迟,最后到达,却被延升上坐。座中多豪俊博洽之士,许多人对这个被延为上宾的老头儿还很陌生,怪异泛酸之中,“竞设异端之题”,纷纷起身向他发难。郑玄则依照对方发问,依经据理一一进行辩对回复。回答之清丽高妙,远超提问者的所问水平,皆在座者未所闻,举座皆惊,莫不对这位老人叹服至极。名士应劭更是当面要拜郑玄为师,并自荐道:“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郑玄淡淡一笑说:“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言下之意是,孔子只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考察学生,颜回、子贡这些人从不称引自己的官阶门第。应劭,这位“故太守”为此而面带愧色。

 

按古代1斛为10斗计,东汉时的1升约合今天的0.1981公升,这就是说,已经七十岁的郑玄,一次大约饮酒20公升。虽说古时的酒酒精含量低,但一次饮下20公升,的确也是不小的酒量。

 

另据《世说新语》注引的《郑玄别传》记载。袁绍聘请郑玄到冀州作僚属,过了一段时间郑玄请辞,袁绍于是在邺城城东设宴,为之饯行。事前,袁绍嘱咐众陪客,一定要让郑玄喝醉。于是,“会者三百余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暮,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史之容终日无怠。”后世文人因此而多慕郑玄善饮之名,比如李白就曾写诗道:“烹羊宰牛且为乐,会当一饮三百杯”。这该是向郑玄致敬。

 

郑玄的渊博学问与磊落风标,使许多人心仪身折。以恃才傲物称名于世的北海国国相孔融,专门告诉高密州郡的官吏,要为郑玄特立一乡,名字他都已想好,就叫“郑公乡”。而且说,郑公具有如此完美的品德,怎么能没有让驷牡得以通行到他家的大路?还可扩大他家门前的道路,让路面容纳高大的马车通过,并命名为“通德门”。

 

 撰写《后汉书》的范晔,不光自己对郑玄仰慕之极,更是抬出自己先父范宁,“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

 

公元200年,大师的生命走到终点。

 

《后汉书》如此记载:“(建安)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北齐刘昼的《高才不遇传》对此解释说:“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意思是,这一年是庚辰龙年,来年是辛巳蛇年,谶书上说,龙、蛇交会对圣贤不利,所以他认为自己当不久于人世。

 

此时,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站一触即发。

 

大战前夕,袁绍不顾郑玄此时已风烛残年,重病染身,沉溺病榻,命悬游丝,命令袁谭遣使者逼迫郑玄随军。

 

这位不世出的文化大师,可以用傲岸的精神拒绝整个时代,却不能让自己虚弱的身躯逃脱于强人逼迫。走到元城,今大名时,郑玄阖然长逝,享年74岁。郑玄死后,“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

 

关于郑玄的死因,历来有人怀疑。裴松之为《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作注时说:“《英雄记》载太祖作《董卓歌》,词云:‘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如此之文,则玄无病而卒。”

 

曹操认为郑玄是在饮酒中,突然跌倒猝死,而不是因病而卒,属于非正常死亡。那么,死因就是两个:一是有人投毒,一是郑玄本人饮酒致病而亡。但不管哪个原因,袁绍似乎都难辞其咎。

 

 

对后世学术影响深远

 

 

郑玄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其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广泛而深刻,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郑玄提出的“经学宗旨”对于后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强调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释,认为通过对古代经典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出真理和道德的精髓。这一思想引导了后世学者对于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和研究,为后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郑玄的“经学体系”对后世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系统地整理和编纂了许多古代经典文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学体系,并对于经典文献的注释和解释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体系的建立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对于经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郑玄对于经典文献的解释方法也对后世学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辨证释义”方法,即通过对不同经典文献之间的相互参照和比较,来解释其内涵和意义。这一方法对于后世学者在研究和理解经典文献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范例,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卓越。

 

大儒郑玄:将人生句点打在元城

郑公祠位于山东省高密市后店村,始建于东汉末年,历经唐、清、民国多次重修。祠位于郑玄墓前,堂前有古柏,相传为郑玄所植。祠侧原有石碑多块,今存其二。

 

 

 

邯郸,成为他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在这里,郑玄安然离去。

 

这个历史记忆中的郑玄,在我们的心中,仿佛成为一面明镜,照见了因践行仁义而诞生的荣光,照见了在勤奋学习中所获得的丰收。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人生都要追求名利,而是在追求过程中,能够明白何为珍贵的真谛。这个真谛,正是郑玄一生坚定追寻的方向和目标。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