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的“老字号”
日期:2023-10-22 15:55:06  点击:
来源:邯郸市图书馆  作者:郝良真 孙继民

 【编者心语】

2023年元旦刚过,因疫情冷清数月的邯郸又热闹起来,商场店铺纷纷重振旗鼓,喜迎新年。民以食为天,尤其过年,人们少不了谈论美食,这也让我想起邯郸作为古城,它曾经有哪些“老字号”给人们留下过深刻记忆,“德茂恒茶庄”、“一篓油水饺”、“李从周馄饨”、“老槐树烧饼”、“兰馨园粉制品”、“和记包子铺”……有没有流口水?让我们来了解下它们的开创故事吧,请阅读历史研究专家郝良真、孙继民的文章——《邯郸的老字号》。

 

邯郸的“老字号”

 

郝良真  孙继民

 

德茂恒茶庄

 

在民国时期的邯郸商号中,以“德茂恒茶庄”最为知名,是邯郸的一家“老字号”。据经营德茂恒茶庄的米毓襄、米毓诚兄弟回忆, 该茶庄创办于1921年3月,其前身是李三和经营杂货、百货、糕点的“鸿昌号”,坐落在火车站的小斜街(原称马路街)。李三和因忙于开办顺成煤矿,随将“鸿昌号”以400大洋转让给了其内弟米德懋(王郎村人,1895—1962)。米德懋将“鸿昌号”改为“德茂恒”,仍然经营原来的商品。德茂恒有门市6间,雇佣店员3人(两个学徒)。店员月薪30元,年底发红利30元;学徒月薪20元,年底发红利20元。杨更新为正式店员,他不仅对茶叶内行,而且与外地茶行联系较广,在他建议下德茂恒自1923年开始以经营茶叶为主,故称“德茂恒茶庄”。德茂恒以德经商,老少无欺,足斤足两,并赊账销售,不仅在邯郸市场,就是在省内外的茶叶界也享有信誉。

 

邯郸的“老字号”

 

1927年5月,会门武装与奉军在邯郸火车站发生激战,包括德茂恒茶庄在内的南关一带商铺毁于战火。随后,米德懋在茶界朋友的帮助下,又租借南关街路西三间门面,使德茂恒茶庄重新开业。李三和随后也在烧毁的德茂恒原址上重新盖起了六间门面,茶庄又搬回原址经营。在1930年代的商业竞争中,邯郸城先后有周元恒经营的盛胜恒、王永清的中和裕、寇国彬的天宝福等几家茶庄关门歇业,德茂恒茶庄就成为邯郸唯一的一家茶庄,并依靠商业信誉和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到1935年前后,因与邮局建立邮购业务,并与福建福州市的陆经斋茶庄、何同泰茶庄,天津的太裕、北京的庆林春等茶庄建立了良好的供销联系,成为德茂恒生意最为兴隆的时期。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邯郸后,德茂恒茶庄被封闭,直到1938年春才重新开业,但其东侧原同盛德商号驻扎了日本宪兵队,故门可罗雀。德茂恒在新华浴池掌柜李超群、何殿臣的帮助下,在新华池开设了一个分店,为德茂恒茶庄“东记号”。之后,德茂恒又合伙在新民街(今和平路)与邯山街交叉口东南角建起了一座两层小楼,成为德茂恒茶庄的总号。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德茂恒茶庄带头参加了邯郸市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邯郸市第一批公营的茶庄。

 

一篓油水饺

 

邯郸的“老字号”

 

一篓油水饺馆,是北苏曹村王锦堂兄弟三人于1938年在火车站附近的浴新街开办的。王氏三兄弟为做好生意,选上好的猪肉和各种时令鲜菜,配以当地的小磨香油和上等的调味品,并用煮肉老汤打馅,精白面粉制成面皮,做成的水饺馅大皮薄,耐煮不破。食客咬上一口,一汪香喷喷的油水便破皮而出,一股鲜美的味道令人垂涎。所以,人们称之为“一篓油水饺”,从此美名远扬。一篓油水饺流传至今,说起一篓油水饺,可以说老邯郸人家喻户晓,成为邯郸的一家“老字号”。

 

 

李从周馄饨 

 

邯郸的“老字号”

 

邯郸人李从周,于1940年代在新华街丁字口老槐树下接收了一个老饭铺,改成为一个馄饨铺,与“老槐树烧饼”成了饭馆好搭档,闻名邯郸城。

 

 

 

李师傅为人忠厚,待人热情,手艺精到。他制作的馄饨,选择鲜瘦肉做馅,使用好的酱油、香油、花椒、葱姜做配料,用精粉加碱面制成薄薄的大张面皮,包成蝙蝠、蝴蝶等形状的馄饨,选用鸡汤煮好的馄饨,再盛入调好的酱油、蛋丝、紫菜、香菜末的高汤碗中。李家的馄饨皮薄不破、润滑不腻、汤鲜味美、经济实惠。凡是吃过李从周馄饨的客人,特别是再配上一个老槐树烧饼,无不赞美称好。

 

 

老槐树烧饼

 

邯郸的“老字号”

 

在邯郸新华街丁字路口,有一棵几百年树龄、4个人合抱不拢的老槐树,成为明代以来邯郸城的历史见证。1930年代,当地人薛延青夫妇二人在这棵老槐树下开了一间烧饼铺,因烧饼酥脆甘香而闻名远近,故人们称之为“老槐树烧饼”。

 

 

 

薛氏夫妇勤劳憨厚,制作的烧饼原料从不掺假,以精粉、香油、芝麻、花椒为主要原料,用小炉烘烤,火候均匀,在烧饼烤熟之前,再用薄刀片沿饼盖拉开一圈小口,使烤熟的烧饼色泽焦黄,外焦里嫩,酥脆可口,风味独特。时至今日,虽然老槐树烧饼的主人早已故去,那棵老槐树也因扩展道路早已刨除,但“老槐树烧饼”还在经营,它的独特风味仍然犹存。

 

 

兰馨园粉制品

 

邯郸的“老字号”

 

兰馨园是由郑兰荣于1915年在大名府创办的,1929年到武安县经营,1943年又转到邯郸新民路(今和平路)经营。主要制作香肠、粉肚、卷汁等粉制品,选料非常严格。使用六成上好的鲜瘦肉和没有任何破孔的肠衣,调料使用纯绿豆淀粉、香油以及自制的中药等配料进行调味,制成色泽纯正、肉质鲜嫩、香味浓郁、咸甜兼备、软滑利口的粉品,风味别具一格,在邯郸及周边地区远近闻名。

 

 

 

郑家父子在长期的经营中,不仅恪守信誉,还非常注重借鉴其他粉制品的技艺,使自家的兰馨园制品独具风味,生意越办越好,名气越来越大。

 

 

和记包子铺

 

邯郸的“老字号”

 

和记包子铺,是由任真吉和永年人双岭于1945年初在邯山北街开设的,这里原来也是一个早年开设的老饭馆。任真吉是个独生子,他出生时恰逢狗叫,故起乳名“狗咬的”,所以当地又称和记包子为“狗咬的包子”。

 

 

 

任真吉为人和善,待客热情。起初,包子铺的食客多是搬运工人和小商贩,因包子选料精、配料齐全、制作精细、皮薄馅大、嫩滑味美,所以,上至官员,下到普通百姓,都很喜欢。和记包子在长期的经营中,不断改进配料、完善制作工艺、增加包子的品种,逐步形成了“狗咬的包子”的独特风味。从而生意兴隆,年久不衰,直到解放以后,和记包子仍然闻名邯郸城。

 

(文中图片与内容无关)

 

【作者介绍】

邯郸的“老字号”

 

郝良真

 

1954年出生于河北邯郸市。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任邯郸市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河北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等职;现任邯郸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赵文化及邯郸地方文化研究。出版(含合作)《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邯郸古代城市史》《邯郸历史文化论丛》《邯郸城市简史》《邯郸近代城市史》《磁州窑古瓷》《近代磁州窑》《磁州窑青花五彩瓷器》等著作,在《中国史研究》《武汉大学学报》《文物》等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邯郸的“老字号”

孙继民

1955年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获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现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邯郸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黑水城文献、古籍纸背文献以及战国赵文化、河北地方史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著有《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合作)《唐代行军制度研究》《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军事文书初探》《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河北新发现石刻题记与隋唐史研究》《俄藏黑水城所出〈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整理与研究》《俄藏黑水城汉文非佛教文献整理与研究》等著作。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