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平不用蔺相如
韩鹏
世乱英豪起,道艰脚力现。
行走在一个只有偶像、没有英雄的时代,大街上挤挤挨挨的人群,千人一面,万众一腔,共同营造着一个庸常而低矮的精神世界。于是,人们会格外向往那曾经挺立在历史时空中的伟岸身姿,追慕他们的俊朗风神,回味他们的成玑咳唾,心追他们的浩然之气,为那种来自生命本体的强劲、散发着永恒魅力的人格、舍我其谁的担当而无限心仪。
发生在前295年的“沙丘宫变”,导致了赵武灵王遽然谢世,也使他极富天才创意的宏大抱负——利用赵国轻骑优势,绕道九原,然后南下直取秦国咸阳的伟大战略构想搁浅。这对刚刚崛起,欲大展宏图的赵国,无疑是影响深远的沉重打击。
从巅峰上跌落的赵国,从此陷入被秦国觊觎、试探、蚕食、攻击的宿命式厄运罩临之中。但在这个国运衰敝时期,赵国却人物华璨,英才辈出,他们用各自的勇毅、智谋、武略,撑起了低迷消沉的赵国。
蔺相如,即是其间杰出的一位。
位于邯郸市冀南新区南城乡前羌村的蔺相如庙,此庙为2000年重建。
1
于刚刚登基的年幼赵惠文王赵何而言,弑父的内疚心理可能有,但强大靠山倒塌后的无着落感,他还暂时不会品啜到。那棵挺拔参天的大树固然已死,但翳日遮天的浓荫依然覆罩着辽阔的大地。毕竟,赵武灵王生前托举起的赵国体量和实力太过强大了,爹爹积攒的老本还足够儿子赵何躺着吃。
几乎与赵惠文王同时期走上魏国国君位置的魏昭王,就没有这等幸福了,其祖父魏惠王,因战略方向严重错误,导致“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最后因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大败,让强大魏国彻底衰落;其父魏襄王,在位23年,有近20年沦为秦国的马前卒,仰秦王鼻息,任其驱使。其落魄之形,被孟子贬斥为“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刚继任的魏昭王,心里也曾澎湃着星辰大海,他试图一改其父卑懦事秦的精神姿态。结果,“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六年,与秦会应,秦取我汾阴、皮氏、焦。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秦降我蒲阳。”(《史记·魏世家》)在接连损兵折将、丢城失地之后,魏昭王想起了拉拢赵国。
前288年,魏昭王入赵朝见赵惠文王,以魏国的葛孽(今肥乡天台山镇)、阴成二邑作为“养邑”献给赵王。次年,为联赵攻宋,魏国又将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西)送给赵国,赵国于是派出董叔带兵助魏攻宋。结果,秦国趁机出兵伐赵,并占领了赵国梗阳(山西清徐)。
秦国此举,无疑是对赵国即将发动全面战争前的战略试探。位于晋阳南的梗阳,是赵国与韩接壤部的西陲重镇,赵国自然派有良将重兵把守。而秦一击即得,无论于秦还是于赵,双方应该都是相当惊骇。
由此,赵惠文王首次感受到了来自西方强秦的威胁力量。但,他还是痴迷在太行山以东地区当大哥的自我陶醉中。秦国占我一城又能怎样?而在太行山东广袤的平原上,除了骄傲的齐国,剩下的魏、韩、燕、宋、卫等国,无不对赵国毕恭毕敬。于是,赵国对步步东进的秦国没有理会,却从前287年开始,开启密集攻击齐国模式,“十二年,赵梁将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 (《史记·赵世家》)
而在秦昭王此时的战略布局中,近掠魏地、远弱齐国是第一选项。故而,赵国全力攻齐,恰恰落入了自己的棋局。前285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亲切相会于中阳(山西中阳),合谋攻齐。于是,在乐毅率领下,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军攻齐,下齐70余城,并占领齐都临淄。
当齐国危亡之际,在齐国作策士的苏厉(苏秦弟弟,著名纵横家)给赵王写来一封信,告诫赵惠文王说,秦与赵联合伐齐,其实包藏着秦国的祸心,“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亡韩,秦独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赵王也体会到了个中利弊,于是“谢秦不击齐”。(《史记·赵世家》)勃然大怒的秦昭王,以赵国违背盟约为借口开始伐赵。
前282年,白起率秦军攻占赵国蔺、祁(山西祁县东南)二城;次年,秦国又占领赵国离石;前280年,白起再次攻赵,杀死赵军2万人,占领赵国光狼(山西高平西)。在一系列与秦的战争中,赵国均以失败告终。
赵惠文王这时应该彻底懂得,属于父亲赵武灵王时期的强大赵国已被带走,自己领导的赵国也正像魏国、韩国一样,走向被秦步步蚕食的窘境。
2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突然派来使者,索要赵国的和氏璧。当然不是强索,而是说交换。
前283年,楚国向赵国求婚,闻名天下的和氏璧从楚国来到了赵国。远在咸阳的秦昭王得知此消息后,派出使者前往邯郸,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赵国和氏璧。
和氏璧,最早见载于《韩非子》中的卞和故事,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的记载,可见在秦嬴政时,和氏璧已落入秦宫。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用和氏璧制成了御玺。刘邦灭秦,子婴将此御玺献给了刘邦,该御玺成为汉传国宝。经董卓之乱,此玺又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到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辗转流传于北方诸强之手,长期存放在邺城。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传国御玺最后不知所终。
一块玉璧,真的能到让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的地步吗?
显然不是。战国时期,贱珠宝,泥金玉,视人才高于一切,已成为各国君王普遍认同的价值观。魏惠王曾向齐威王炫宝,而被诸侯大为耻笑,为此《资治通鉴》专门记录:“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钟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秦昭王不是魏惠王,他极为重视人才,极力开疆扩土。为得到范雎的教导,他曾不惜连续五跪范雎。这样一个国君,怎么会拿出秦国将士用生命得来的十五座城邑,去交换赵国的一枚玉璧?
很显然,秦昭王是想以和氏璧为由头,耍弄一番赵国,借此对赵再次进行战略试探,感知一下赵国面对秦国霸道行径的反应。
赵国君臣自然也清楚秦国的套路,但如何应对却让赵惠文王大大头疼。如果置之不理,那在外交上是失礼,授人以柄,秦国会藉此贸然动兵;如果乖乖送去玉璧,两手空空而回,则有辱国体,被天下人耻笑。
来而不往非礼。秦国使者来过了,赵国也总得派个使者回访。可找谁去呢?《史记》中说:赵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为什么“未得”?因为此行不仅太过危险,而且责任重大。出使的目的,不是不讲条件向秦献璧,也不是只靠匹夫之勇硬扛,而需要其人见机行事,合理应对,最最重要的是国家不能受辱。
宦者令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自己的舍人蔺相如。一个散养在客舍的门客,能担当起如此重任吗?缪贤就为赵惠文王讲了一件事:曾经,缪贤犯了罪又担心受到惩处,就想潜逃燕国,蔺相如却果断制止了缪贤的出逃计划。
相如问: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
缪贤答:我曾跟随赵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期间,燕王偷偷握住我的手说,愿与你交为朋友。
相如说:赵强燕弱,你又深受赵王宠爱,所以燕王要与你交朋友。现在,你是赵国的潜逃罪人,燕惧怕赵,不仅不会收留你,反而还会把你扭送回赵。你不如袒赤上身,背负斧头,主动到赵王那里请罪,或许还能侥幸获得赦免。
缪贤照着蔺相如的话做了,赵惠文王果真没有追责。从这件事上足见蔺相如的智谋。
3
使者上路了。
他耳边萦绕的,始终是临走前在赵惠文王面前许下的诺言:“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章台宫里,秦昭王接见了蔺相如。当蔺相如捧着和氏璧恭敬呈献给秦王后,秦昭王笑逐颜开,随手将和氏璧递给身边的妃嫔及侍从传看,秦国群臣山呼万岁,声浪绕梁。仪态自若的秦昭王,仿佛忘却了此前所说的交换条件,绝口不提曾许给赵国的十五座城。
玩玩得了,你还真要城啊?
与料想的完全一样,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无意付城与赵,于是走上前说:璧是好璧,但有瑕疵,请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王心里根本不会设防,何况这是在秦廷之上,于是他将和氏璧交给蔺相如,等着细听原委。蔺相如拿到璧后,立刻退后几步,背靠殿柱,怒发冲冠,大声呵责: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马上召集群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依仗自己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宝器,但我认为平民之间交往尚且互不相欺,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而且,因为一块璧惹得秦国不高兴,那实在不应该。于是,赵王为此斋戒五日,然后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后,然后拜送国书,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尊重大国的威严,同时表达赵国的敬意。现在,我来到了秦国,大王却在等级低下的宫殿接见我,态度傲慢,礼节懈怠,拿到璧后又遍传妃嫔,以此来戏弄我。我看您已无意给赵国城邑,所以我又把它取回来。如果您一定要逼迫我,现在,我的头颅就与和氏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
这是什么路数,一个孤身出使的使者竟然敢在秦王面前这样做!
死个使者轻如鸿毛,但撞坏了和氏璧岂不可惜?秦王连忙婉言道歉,唤有司拿来地图,指点着地图装模作样地说,要把从哪儿到哪儿的十五座城划给赵国。
蔺相如知道秦王依然在使诈,就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无奈之下,秦昭王只能应允。在秦昭王素食斋戒的五天里,蔺相如果断派随从易服化妆后,怀揣和氏璧,从小道偷偷返回邯郸。
五天后,秦昭王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然后有请蔺相如献璧。此时,哪里有璧可献?蔺相如能献的,只有一颗暂时寄放在他项上的人头。
那就实话实说吧。蔺相如大义凛然地来到朝廷之上慷慨陈词:秦国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守信如约,我实在担心受大王欺骗而有负赵王重托,所以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此时它已经安然抵达了赵国。如果秦国有诚意,请先行割让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存玉璧开罪于您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罪该处死,我请求被扔入汤镬煮死,请大王与群臣考虑。
秦国朝堂之上再次出现面面相觑的惊愕场面。秦昭王与群臣禁不住相视而叹。左右卫士准备将相如拉下去斩首,秦昭王却说:“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于是,秦昭王在朝堂上如礼如仪完成接见,然后客客气气将蔺相如送回赵国。最终,“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秦与赵两相无事,岁月静好。
通过六天的观察,在对使者蔺相如的个人言谈举止打量中,秦昭王管中窥豹,发现了赵国君臣慨然赴死、不畏强暴、深谋远虑……等等让人敬畏的地域人格特征。他知道,赵武灵王虽然死了,但赵国依然暂时动不得。
鲜花频扑中,蔺相如回到邯郸。因完璧归赵之功,他被封为上大夫。
4
四年之后,秦国决定再揣揣对手的肥瘠,试试赵国的臂力。
看过拳击比赛吗?不停跃动的碎步,始终晃动的脑袋,频频闪出的拳头,都是一种试探,一种挑衅,目的就是找出对手空档,然后一记重重勾拳将之击倒。
前279年,传来一条令赵惠文王夜不能寝的消息。秦国又派来使者对赵王说,秦王想与赵王交好,请赵王应邀赶赴西河之外的渑池,与秦王友好会晤。而此前一年,白起刚刚攻取赵国光狼城,斩杀赵兵2万人。
渑池为韩国属地,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以东,靠近秦之咸阳,与邯郸直线距离为1200多里,即便在今天坐高铁去,也不是个快捷的路程。
路远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远离赵国本土,千里迢迢去见的人很恐怖。殷鉴不远,前299年,秦昭王就是邀请楚怀王到武关友好会盟,然后趁机扣留楚王,使得楚怀王被秦国囚禁,客死他乡。
赵惠文王心怀畏惧,不想去。廉颇、蔺相如思考后认为:“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秦国也许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于是,赵惠文王硬着头皮出发了,当然得带着蔺相如。
前方月黑风高,前程危机四伏,狡诈的秦王到底怀着怎样的恐怖想法,又会干出什么卑鄙勾当?一切都无法预料。
那就做最坏的打算吧。带领大军护送出访团到赵韩边境时,廉颇对赵王说:此行,按照道路行走时长,以及宾主会见礼仪所需的天数,您回到这里不会超过30天,30天若您没有回来,请求立太子为王,以绝秦国之念,赵惠文王答应了。
这个十分勉强的答应里,藏着赵惠文王多少的心惊胆颤,多少的凄惶绝望?此时,廉颇的送行已形同为赵王送葬。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寻找这支出访队伍所走的路线。他们应该是西出滏口陉,经上党长平南进韩国,然后在廉颇忧心忡忡的视线中,缓缓走向渑池。
渑池很好,尽管那时还没有小浪底工程完工后才出现的“高峡出平湖”壮丽景观,但风光旖旎,山水清秀。可惜,远道而来的赵国客人哪有心情来领略韩国的大好河山?赵惠文王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平安回到邯郸,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急不得的,酒才斟上,需要慢慢喝。
杯觥交错中,秦王渐至酣畅,他出招了。秦昭王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无奈,只好鼓了下瑟。按照导演组事先的安排,秦国史官立刻走上前边记录边念道:“某年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鼓瑟。”
这明显是在侮辱赵王了。赵惠文王敢怒不敢言。此时,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秦王奏盆缻,以相娱乐。”秦昭王怒,不答应。于是,蔺相如拿着瓦缶,跪请秦王敲击,秦王依然不肯。蔺相如放出狠话:“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卫士欲上前杀相如,相如怒目以向,大声呵斥。不得已,秦昭王非常不悦地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如法炮制,对赵国史官说:“某年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群臣大声嚷嚷,请赵国拿出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针锋相对地说,请秦国拿出咸阳为赵王祝寿!就这样,蔺相如与秦国群臣唇枪舌剑,毫不屈服,直至这场酒宴结束,“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渑池之会,本身就是秦昭王对赵国君臣的一次近距离试探,蔺相如的以死相争,再次让秦王知道赵国人物荟萃,实力强悍,而且此时廉颇陈大军在边境以防不测,秦王终于不敢造次。有惊无险的赵惠文王哼着小调,安全返邯。
千年之后,许多人仍认为蔺相如与赵王的渑池之行实属冒失。宋人徐钧就赋诗:“缶击何分秦胜负,璧还不是赵存亡。最怜恃勇偏轻举,直挟君王冒虎狼。”明人高启也写诗:“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但,蔺相如、廉颇,连同赵惠文王,他们肯定不这样认为。因为行前,他们就认真思考并得出结论:“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示秦以弱、怯,那么赵国就会立即受到强秦暴风雨般的打击。怎么能不去呢?
5
完璧归赵后,鸡变凤凰,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从一介吃闲饭的舍人,破格成为一名国家部长级高官;渑池相会后,鱼跃龙门,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跻身到国家领导人行列,而且他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舍人门客。
这搞得廉颇很不快。廉颇认为,“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于是放出话:等我见到蔺相如时,一定当面羞辱他!为了免受侮辱,每当赵王召见群臣,蔺相如常常称病,怕的是在朝堂上与廉颇发生争执。
冤家路窄。有次出行,蔺相如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马,立刻吩咐车夫引车避匿,这就是“回车巷”典故的由来。蔺相如的懦夫行为,让蔺氏传舍中的门客们甚感窝囊,甚为愤怒,一个人怎么可以胆怯到如此地步?
舍人气愤地对蔺相如说:“臣之所以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相如反问:“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答:“不若也。”那怎么能比呢,当然是秦王厉害啦。相如告诉他:“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的话不胫而走,很快走入廉颇的耳朵中。廉颇大为惭愧,自责不已,学习当年蔺相如教导缪贤向赵王认罪的样子,肉袒负荆,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谢罪。从此,二人结为刎颈之交,作为黄金搭档活跃在赵国的政治舞台之上。也从此,《将相和》的悠扬唱腔,一直传唱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之上。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邯郸知县萧察根据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在丛台下的南城门里路西,立了一通石碑,上镌“蔺相如回车巷”。惜乎原碑毁于“十年动乱”之中,今城中街所立之碑为后立。
事实上,蔺相如只担任过上大夫、上卿,没做过相。反是廉颇在平原君死后,曾短暂为相,执政于赵。真实的蔺相如,也并非戏曲中那个羸弱老生造型,前271年,赵奢还未从戎,尚在治理赵国税赋之时,蔺相如就曾以主帅身份率赵师攻齐,一直打到齐国的平邑(河南南乐县北)。
前260年,在秦反间计作用下,赵王使赵括代廉颇为将。此时,病重卧床的蔺相如苦苦谏止,但最终不被赵孝成王采纳,乃至赵国有了长平惨败。李白笔下虎虎生风“猛气折秦嬴”的蔺相如,只能气息奄奄地躺在一个叫蔺家河(《读诗方舆纪要》载:蔺家河县西南二十里。《志》云:以近相如故宅而名)的村庄,无可奈何地向母国投去他最后一丝怅望的目光,然后悒悒而死。
司马迁饱含深情地为蔺相如作评:“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一个人死去了,但人们因敬仰其烈烈操行而希望他永生,更希望崇拜对象的傲岸人格在自己或后代身上体现,于是古人用一种朴素的方式来向心中的楷模致敬。汉初,一个喜欢读书击剑的年轻人,因格外崇拜蔺相如,他为自己改名叫司马相如,后来他成了赵国女儿的夫君。
不独司马相如,两汉时期因慕蔺相如之人而叫“相如”之名的还有很多,如承父侯续相如、塞侯直相如、东武阳侯张相如、褒鲁侯公孙相如、陇西太守李相如……至于被史书遗载的更多“相如”们,在民间会多到不可胜计。
时艰方有英豪现,千秋万代颂芳名。何谓不朽?相如者是。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古县北平镇李子坪村南的蔺相如墓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