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长安:恩怨400年
贾海仲
曹魏时期,邺城、长安与洛阳、许昌、谯并称五都,情如兄弟,共御华夏。
然而公元580年,长安城中的北周大丞相杨坚,向邺城发来一纸制书,召相州总管尉迟迥入长安,遂使尉迟迥据邺起兵,从长安前来平叛的韦孝宽一把大火将邺城烧得灰飞烟灭。
一
如果把中国的版图浓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以上帝的视角俯瞰这神奇的山山水水,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神秘的现象,一条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和一条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形成一个半包围的“对号”,这个巨大的“对号”连起黄山、秦岭,在嵩山山脉略顿之后一路向北,连起了太行山山脉。这个巨大的“对号”勾起的板块就是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上奔腾的黄河和巨大山脉组成的“对号”,把高原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嵩山和太行山之间放出一个小小的缝隙,奔腾在黄土高原的褐色巨龙——黄河,呼啸而出,蜿蜒东流,高歌入海,去完成填海造田的重任。
千万年间,北起大燕山,南达大别山,黄河奔流的地方,形成辽阔的冲积扇平原,这就是华北平原的主体,水陆纵横,沃野万里,富足丰裕,群雄并起,演绎出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北齐、北周地理形势图
如果你再稍加注意会惊奇地发现,在巨大山脉组成的“对号”内侧,有一个古都名叫“长安”,它背靠秦岭扼山川之要,俯瞰关中平原囊富足之需,雄踞一隅,经略天下,城坚壁垒,威慑关中,可谓虎踞龙盘,风水之要。
非常巧合的是,在巨大山脉组成的“对号”外侧,也有一个古都名叫“邺城”,它背靠太行山,俯视大平原,地理位置十分凸显,扼滏口陉天险可通黄土高原,据漳水之滨可揽豫冀平原,有“天下之腰膂,南北之襟喉”之称,也是“北阻燕、代,南征天下”的战略要地。
两个古都,一东一西,宛如镶嵌在秦岭和太行山圈连的黄土高原的两颗铆钉,从南部和东部托起了中国版图的核心部位。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在战乱纷争的2—4世纪,邺城长安两座古城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发生在2023年初的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架起了两座古城的联系,文化对接,交流拓艺,在古邺城和古长安之间开展文化碰撞:邺下长安两地金石拓片联展。文化碰撞的火花使人们视角豁然一亮,地缘相亲,文化联姻,遇见古都,是两座古城的亘古缘分。
这次交流的拓艺作品并不丰盛,共计一百余件,以金石拓片为主,有文字、纹饰、图像,表现形式或平拓、或全形拓。件件珍品,蕴含意深,其中隐藏着两座古城的历史渊源,让人唏嘘良久。
二
任何事由都有它形成的机缘,比如古邺城和古长安,历史交汇瞬间,就有过共御华夏的历史。
东汉末年,家族四世三公的袁绍坐拥邺城,领冀州牧。州是一级地方行政单位,下设郡、县、乡、亭。当时,东汉共有13州,其中冀州辖中山国、常山郡、河间郡等17个郡,地大物博,粮草充裕,“天下重资”,是黄河以北最为富饶的州。
邺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依太行,东眺齐鲁,北拒幽燕,南接郑楚,是兵家必争之地。邺城周边地势平坦,农粮丰裕,人口稠密,道路四通八达,另有漳水、洹水与黄河白沟相连通,漕运发达,西边滏口陉越过太行天险可达山西高原。邺城恰好又处于冀、青、幽、并、兖、豫六州的次中心地带,可以说一地在手,使人垂涎天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曹操和袁绍在190年讨伐董卓时的一段对话,袁绍问曹操:“若事不辑,何所可据?”如果事没有成功有什么可以据守?曹操反问,你的意思呢?袁绍说我占据邺城,南据黄河,北方依靠燕、代地区,召集北方蛮族兵力,向南争夺天下,大概可以成功!曹操却机智地说,我任用天下贤能智士,加以正确指导,在什么地方都能成功。
从那时起曹操就惦记上了邺城这块风水宝地。
曹操与袁绍再次重逢已经是199年,开始了“官渡”对决。在这九年里曹操拥立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造大自己的影响,而此时的袁绍占据邺城,在拥有冀州的基础上,又兼并了青州、并州、幽州,辖域之内达40余个郡县,成为了当时群雄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横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争天下”,达到了人生巅峰。
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对决,成就了中国历史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曹操以三万之众打败了袁绍的数十万精兵。四年后,曹操攻克邺城,接收了袁绍在邺城的丰厚资源。当初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袁绍向曹操炫耀的“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征天下”的噱头,成为了曹操经略天下的资本。
曹操占据邺城后,厉兵秣马,招募贤良,习文讲武,整修水道,集兵屯粮,奉天子以令不臣,一时声威大震。
曹操营建邺城,改进了长安、洛阳古城“宫闾相参、布局松散”的弊病,把邺城以东西干道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部分。南边是居民区,居民区又用棋盘状的道路划分若干里坊;北面是政权区,自东向西划为三块:东面王室贵族居住的戚里区,中间是王室宫殿的办公区,西面是皇家园囿的休闲区。这样邺城就形成了“功能分区明确、结构布局严谨”的格局,同时把中轴对称的建筑手法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邺城的营建格局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曹操在邺城修城墙,筑三台,大宴宾客,以文纳士,铜爵、金凤、冰井三台成为招募贤良的招牌,三座高台巍若仙举,城中粮仓、武器库、马厩齐全,邺城成了具备战略意义的军事堡垒。
曹操常居邺城,遥控把持许昌,一切政令皆出自邺城。邺城,王之根基,曹丕把邺城和长安、洛阳、许昌、谯并称五都,邺城为五都之首。西晋左思的《魏都赋》就是对邺城的赞誉。
此时的长安,因董卓之乱,残破不堪,董卓被杀后部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反攻长安,在争夺汉献帝的拉锯战中,长安变成了人间地狱,直到曹操平定北方后,长安才恢复安宁,逐步成为曹魏政权抗击西蜀的桥头堡。
三
太和十八年,494年,邺城迎来了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后魏书》记载,拓跋宏为考察迁都事宜登上邺城铜雀台。御史崔光建议:“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饶富,在德不在险,请都之”。请求把都城从平城迁到邺城。
拓跋宏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邺城非长久之地,石虎倾于前,慕容灭于后。国富主奢,暴成速败。”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532年,其孙元修在权臣高欢的扶持下登上帝位,然而元修不满高欢的专横,欲发动政变铲除高欢,但谋事不密走漏了消息,元修仓皇西逃,投奔长安宇文泰。
北齐地域全图
高欢见元修西逃,在洛阳另立新君元善见,谥号孝静帝。高欢考虑洛阳西近长安,南邻梁国,于是挟持孝静帝慌忙迁都邺城,“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史称东魏。长安的宇文泰不满元修的淫乱,杀死元修也另立新君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
北魏从此一分为二,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东魏和以长安为中心的西魏,两个政权东西对峙,谁是北魏正统的继承者?成为斗争的焦点。
高欢以邺城地狭为由,扩建邺南城,由散骑常侍李业兴“披图案记,考订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设计方案,定审后由尚书右仆射高隆之为营构大将,负责邺南城的修建,于是发动二十万人,拆毁洛阳宫殿,把重要的建筑构件运到邺城,于当年秋天动工修建,到兴和二年(540年)正月,邺南城竣工。
新建的邺南城,“规模密于曹魏,奢侈于石赵。”据《邺中记》记载:“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形制是南北宽,东西窄,呈龟形,寓意“神龟驮城”,国祚长久。此时的邺城规模、形制、影响力远远超过西魏长安。
东魏与西魏比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攻打西魏,试图吞并对方。东魏西魏自建立到公元550年,17年间战役不断,其中重要的战役有关中之役、沙苑之役、金墉之役、第一次邙山之役、玉璧之役、第二次邙山之役、虎牢之役、第二次玉璧之役、长社之役等,互有伤亡,各有胜负。
550年,高洋胁迫东魏孝静帝禅位,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西魏权臣宇文护拥立宇文泰三子宇文觉,废除魏恭帝元廓,改国号大周,史称北周。
北齐、北周对峙的24年里,冲突不断,大的战役有邙山之战、河阴之战、平阳之战,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就发生在邙山大战。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攻打北齐平阳城, 战斗十分激烈。齐后主高纬携冯淑妃和佞臣穆提婆前去观战,见齐军东翼稍退,便认为齐军战败,高呼:“败了!败了!”不听劝阻,仓皇而逃,齐军因而大败。回奔邺城的高纬急急忙忙地把帝位禅让给8岁的太子高恒。577年正月周军兵临邺城,高恒慌忙逃出,结果被周军俘获,北齐灭亡,邺城与长安长达41年的东西对峙宣告结束。
四
546年,兵精粮足的高欢率20余万大军,信心百倍出兵玉璧,当时镇守玉璧的西魏大都督韦孝宽严阵以待。
高欢联营数十里围困玉璧城,西魏韦孝宽坚守不出,以逸待劳。东魏军筑土山居高临下攻城,西魏就加高城墙。东魏从外挖地道,西魏就在内挖长沟,切断地道,斩杀东魏军于长沟以内。东魏制造坚车撞墙,西魏则以帐幔护墙。长达60多天的攻防对决中,东魏持续攻城伤亡巨大,伤亡人数高达十之四五,最终东魏元气大伤,高欢在悲愤和愧疚中走完自己的人生。
西魏的长安城,善于制造“谣谶”,然后在邺城散布。长安首先制造出“亡高者黑”民谣,传到邺城后,高洋问左右侍卫:“什么最黑?”侍卫告诉他:“漆最黑!”
高洋把“漆”和“七”联系到了一起,联想到了排行第七的同父异母兄弟高涣。“乃征高涣地牢下,岁余见杀”。
北齐、北周交战图
571年,北周东征北齐,北齐名将斛律光曾在平陇之战中大破北周军队,韦孝宽屡次和斛律光交战屡屡败北,于是故伎重演,从长安放出风去,“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的谣言很快传遍邺城的大街小巷。
“百升”为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意思是说斛律光“飞上天,照长安”,将投奔长安,反叛北齐。并又有传言“高山不催自崩,槲木不扶自举”,“高山”是指高氏集团,“槲”和“斛”同音,暗指斛律光,也就是说斛律光将要取代高家王朝。
572年,高洋诱杀斛律光。
斛律光死后,北周皇帝宇文邕高兴坏了,大赦天下,五年后灭掉了北齐。
攻取邺城后,从长安而来的北周皇帝宇文邕感叹:“此人(斛律光)若在,朕岂能至邺?”(《北齐书·斛律光传》)。他追封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
历史的“谣谶”,在邺城和长安之间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北齐往矣!
五
北周统一了北方,派大将尉迟迥来镇守邺城。尉迟迥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三朝,能征善战,屡建奇功,晋封柱国大将军、大司马、蜀国公,是宇文泰的外甥。
坐镇长安的外戚杨坚看到尉迟迥镇守邺城,拥兵自重,怕他另有图谋,以会商安葬新亡周宣帝宇文赟为由,征调尉迟迥回长安,并派韦孝宽接替邺城总管之职。尉迟迥不受征调,说我受先帝托付镇守邺城,是国家安危大计,杨坚平庸之才,借为皇后父亲的权势,挟制幼主,背叛先主意志,有谋逆之心,于是集合义士,举兵造反。尉迟迥所管辖的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各州数十万之众,齐聚邺城,一时声威大震。
杨坚派韦孝宽为元帅统兵平叛,在沁水和尉迟迥儿子尉迟淳的十万大军隔水相峙。尉迟淳布阵二十里,指挥军队稍向后退,想等韦孝宽军渡过一半时再发动进攻。韦孝宽也将计就计,乘对方后退,鸣鼓齐进,尉迟淳军慌了阵脚,大败而归,韦孝宽乘胜攻到邺城城下。
尉迟迥出动全部兵力在城南列阵,邺城的男女百姓喜好热闹,前去围观,在两军阵旁聚成一道人墙。韦孝宽组织军队向围观的百姓冲去,百姓惊乱,四散溃逃,尉迟迥后方军队见前方大乱,以为战败,纷纷后退,一退不可收拾。韦孝宽趁机进攻,尉迟迥大败入据邺城,最后退到北城铜雀台固守。韦孝宽纵兵包围强攻,尉迟迥看大势已去,走上城楼,拔剑自刎。
邺城高峻的城池设施、完备的城防体系、硕大的体量,都让长安的杨坚寝食难安,为防止再有人据邺谋反,杨坚从长安传来一纸制文,“徙其居民南迁四十五里”,放火焚烧邺城,邺城大火烧了一个多月,六朝古都毁于一旦。
邺城被焚毁后,长安则开启了走向隋唐盛世的篇章。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