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片
作者:张宪云
八特是一个奇特而神奇的古村落,八特这个村名是蔺相如和廉颇下乡劝农时,根据村落的特征取的村名;它的特征是:“八个小村庄、八个与众不同有威望的老翁,都是曾子的学生、八个姓氏、每个小村庄八户人家、八种树木、八座山、八条河、八种石头”。八特这个村名至今有8000年的历史。
天下第一窑八特
白灰窑烧白灰可以说是我村的特产,在战国时期就开始用青石(石灰石)烧成白灰,用来建筑房屋等建筑物,也是我们八特的一大特产,至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那时是用柴禾烧白灰,当我村发现石墨(煤炭)后,加大提高了石墨的产量后改用煤炭烧白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八特的青石(石灰石)很优质,粘度很高,能粘七层砖,凝固后提起来不会散掉。在方圆几百里是驰名的。当时是个体单干后又成立了互相组合作社是股份制时期。
在1956年开始成立八特“灰业社”,由100多人发展到1000多名在册职工。厂领导班子有;孟祥学是第一任合作社社长。会计韩守歧。业物员王秀文。
1958年在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国民经济大发展那个火红激情的年代。白灰供不应求,在以卢世元厂长为首的领导团队广集思路,改革了古老传统的烧灰方法。同年9月20日成立了和村人民公社。砖窑、白灰窑、石料厂,公社任命军转干部卢士元(在和村公社是任民政科长)任书记兼厂长。
古老传统的白灰窑一窑烧几千斤。经改革后一窑能烧3万斤左右。当时白灰还是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经过多次的失败挫折后,大家建议。在山坡地选择有利地形搞平窑烧灰实验。(传统的烧灰窑是锅形,上口大底小。)三面靠堰根儿开挖,是一条洞,用石头砌的洞腿0.5米高,洞与洞之间距离1.5米,大约25米长,洞口上有两块结实的长石头,头抵头作为狐形拱石。装窑方法与传统窑相同,窑前砌窑脸墙。就这样实验成功了,平窑能产2000吨,相当于40个传统灰窑。由于当时的需求量大,1959年在这个平窑南边又建了一个更大的烧灰平窑。烧出的白灰很受广大客户的青睐。周边的明峪村、崔炉村、峰峰矿务局四矿都相继发展起来了白灰业。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这里的白灰为祖国的大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